> 絲路文明

眺望藍田猿人

——探訪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毛澤東同志《賀新郎·讀史》開頭這幾句,簡約而形象地描繪出人與猿的區別,只在於“幾個石頭磨過”,即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當人們走進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會對此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位於藍田縣九間房鎮公王嶺,依託藍田猿人遺址發掘現場而建,是集遺址保護管理、文物陳列展示、社會教育、旅遊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異常珍貴的遺存

1964年5月23日,兩個年輕人懷裏揣著一個紙包,冒雨趕了15公里路,去見一位教授,給他看這個紙包中他們的重大發現。教授接過紙包,一層一層拆開。當看到裏面露出的一樣東西,他激動地喊了起來:“人牙!”

正是這顆人牙,彌補了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缺環。

那位教授是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兩位年輕人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野外科考隊隊員。他們發現了亞洲北部目前已知最早的直立人——藍田猿人,這顆人牙正屬於藍田猿人。

藍田猿人發現于1963年至1964年間。1959年,地質學家在藍田縣境內發現剖面完整的新生代地層。1963年,一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織的野外工作隊,在藍田縣洩湖鎮以北陳家窩村附近的山溝裏首先發現一具古人類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和石器工具,並在縣藥材公司收購的“龍骨”(古代動物化石)中發現古哺乳動物牙齒。1964年,在公王嶺繼續擴大發掘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在距今地表21.62米的淡黃色砂質土層中發現一枚古人類牙齒。因大量化石包裹在大塊鈣質結核中,工作人員便用木箱套裝,將其運到北京進行室內修復。1964年10月,工作人員從中剔出藍田猿人的頭蓋骨化石。

猿人頭蓋骨是研究人類起源極珍貴罕見的實物。目前,世界上發現猿人頭蓋骨的僅有中國、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坦尚尼亞等少數幾個國家,因此,藍田猿人頭蓋骨非常珍貴。

化石輝映出的生機

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內,樹木蔥蘢,蟬鳴聲聲。穿過不大的院子,沿臺階而上,就到了展覽廳。展覽廳為“凹”字形建築結構,屬明清建築風格。大門兩側有一副楹聯,寫著:“人猿共祖原非妄,天地同根信不虛。”

展覽廳內有展品百餘件,包括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複製品)、舊石器,以及比舊石器時代更早的地層石等各類化石、石器,另有藍田劍齒虎、三門馬、原始牛等動物化石。

從地質構造的角度來説,藍田地區是汾渭地塹東南內陸凹陷的一部分,是一塊大盆地。在新生代以來的6000多萬年間,秦嶺和驪山持續上升,從高處不斷沖刷下來的大量泥沙、石塊,在盆地一層又一層堆積,形成的沉積底層厚達1300多米。這套新生代地層,在亞洲是不多見的。在這些地層裏埋藏著豐富的動物化石,如生活在大約4000萬年前的兩棲犀、藍田猴化石,2000多萬年前的板齒犀、利齒豬、三棱齒象化石,1000萬年到500萬年前的刺猬、三趾馬、雙角犀、羚羊化石和100萬年以來的人類化石等,對於研究人類起源及環境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到了藍田猿人生活的時代,今西安地區的自然面貌基本形成,主要山脈河流初具雛形。不過,當時秦嶺低緩,平均海拔約1000米,還沒有發展成我國南北氣候帶的分界線。灞河水量充沛,流量穩定,河床平緩,河灘寬闊,對兩岸沒有形成明顯切割。公王嶺還是一片平原,黃土層厚度僅10米左右。當時,這裡的緯度也比現在靠南3度多,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森林茂密,類似今長江以南的亞熱帶地區,整個大地被森林草原覆蓋。從孢子花粉分析的結果看,這裡生長的植物有松屬、胡桃屬、鵝耳櫪屬、樸屬、薔薇科、卷柏屬、水龍骨科、十字花科、車前屬、蒿屬等。活動在森林中的動物有虎、豹、犀、古熊、大熊貓、劍齒虎、劍齒象、豪豬、中國貘、毛冠鹿、水鹿、爪獸等,草原動物有三門馬、斑鹿、鬣狗、羚羊、中國貉、楊氏獅、鼬以及各種嚙齒類動物。已發現的與藍田猿人共生動物群有42種哺乳動物化石,帶有明顯的南方動物群特點。

動植物化石的發現,讓我們對藍田猿人生活的環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研究。100多萬年前,正是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藍田猿人與這些動植物一起生活,相生相伴。

感受直立行走的力量

繞過展覽廳,繼續拾級而上,很快就到了藍田猿人遺址紀念亭。紀念亭為六角碑亭,建在公王嶺山腰上,飛檐高翹,精緻玲瓏,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亭內豎立著藍田猿人化石出土紀念碑,碑上有藍田猿人的復原胸像,碑身下刻“藍田人頭骨出土處”。

藍田猿人是人,但似猿,其體貌和進化特徵比北京猿人更為古老原始。她的眼眶上緣有突出的眉脊,這種猿類的體貌特徵到晚期智人時才基本消失,而藍田猿人的眉脊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還要突出。藍田猿人前額低平,頭骨高度78毫米,尺寸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更小;腦量約780毫升,也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小,而現代人的平均腦量已進化到1400毫升。與現代人相比,藍田猿人枕部寬闊而圓鈍,輪廓呈楔形,頭骨壁板厚,眉脊粗壯,眼眶略呈方形,鼻梁低平,沒有下頦,嘴巴前突,牙齒粗大,齒冠粗短。人類學家根據這些特點和解剖學原理,計算出她的面部各部位肌肉厚度,復原了藍田猿人頭像。專家們認為,藍田猿人已能直立行走,身體粗壯,腿比較短,雙臂相對較長,下垂時接近膝蓋,頭部向前傾,有點駝背的樣子,立正時不能像現代人那麼筆直。

藍田猿人遺址紀念亭旁邊建有新生代地層剖面保護廳,廳內的黃土剖面是“藍田人”和“公王嶺動物群”化石的産地,自下而上劃分為19個地層。第9層淡黃色粉砂質,含大量零星的鈣質結核,有的地方呈板狀,“公王嶺直立人”頭蓋骨化石即發現於此層。這個重點保護剖面,為研究“公王嶺直立人”和“公王嶺動物群”提供了依據。

站在公王嶺上,舉目四望,群山蔥翠,四野廣闊,河流蜿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本報記者 張斌峰 實習生 辛思雨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