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斯基泰人與歐亞草原黃金之路

歐亞草原是早期人類文明交往的主要通道。從地理學來看,歐亞草原西起多瑙河下游的黑海沿岸,東至大興安嶺,橫跨六七千公里。從考古學來看,歐亞草原指黑海與阿爾泰山之間約四千公里的草原地帶,該區域內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考古學文化特徵相似;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和考古學文化面貌的差異,以烏拉爾山為界分作東西兩部分。歐亞草原東部地區東部為薩彥嶺—阿爾泰山—天山,西部為烏拉爾山,兩端山地—森林—草原複合生態環境能夠提供多樣生業方式和生活資源,考古文化遺存豐富;兩山中間地帶相對開闊,是東西交流的大通道。薩彥嶺—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的南西伯利亞地區是歐亞草原早期考古文化富集區,域內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交錯,森林、草原、水利、礦産等自然資源豐富。薩彥嶺和庫茲涅茨克阿拉套環繞、葉尼塞河縱貫南北的米努辛斯克盆地是青銅時代歐亞草原考古文化核心區,考古文化序列完整,文化類型豐富多樣。

鐵器時代歐亞草原東部開始形成真正的遊牧族群,遊牧考古文化中心也由青銅時代的米努辛斯克轉移到了阿爾泰地區。起源於阿爾泰地區的斯基泰人是世界上第一個遊牧族群,他們使用東伊朗語,受到波斯、中國、亞述和希臘文化影響,曾于西元前8世紀至西元前3世紀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遊牧王國,開創了歐亞草原地區盛行千年的斯基泰文化,形成武器、馬具和動物紋飾黃金器等“斯基泰三要素”為典型代表的墓葬文化形態。中蒙俄之間的阿爾泰山一帶是黃金開採冶煉中心,東方斯基泰人或稱塞人黃金器的發達與阿爾泰山息息相關。斯基泰人的黃金飾品常見動物紋飾題材主要有豹、鷹、虎和鹿等阿爾泰山地區動物。斯基泰人在青銅時期歐亞草原青銅之路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了草原絲綢之路和黃金之路的形成和發展。

金聲玉振絲路開:歐亞草原黃金之路源流

歐亞大陸早期的文化交流主要是由歐亞大陸北方的草原族群所完成的,早在絲綢之路形成以前,歐亞大陸就形成了橫貫東西的玉石之路和縱貫南北的金銅之路。玉石之路因溝通中原文明核心區,推動中華禮樂文明的形成,而得到中國史籍的大量記載。金銅之路則因主要存在於農業軸心文明周邊的草原遊牧地區,並未得到農業文明傳統文獻的詳細記載。學界通常以草原絲綢之路來指代歐亞草原上的東西方交流大通道,但就代表性商品和器物來看,絲綢之路之前青銅和黃金則是草原路徑上的交流媒介,青銅之路和黃金之路應該是絲綢之路之前歐亞草原文明交往大通道的代稱。絲路在歐亞草原的傳播大約有2500年的歷史,而青銅之路則有4000多年,鐵器時代的黃金之路則有3000年。

從概念來看,黃金之路是歐亞大陸以黃金飾品為主要流通商品和交換媒介的貿易和文明交往之路,推動了歐亞大陸草原地帶的商品交換、技術傳播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歐亞草原與農耕之間文明交往。黃金之路雖然沒有青銅之路和玉石之路對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那麼重要,但對於鐵器時代草原遊牧文化的形成和遊牧帝國的建立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三千多年以來歐亞草原地帶金銅之路和綠洲地帶玉石之路的形成是兩千多年來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

西方文獻與考古中的斯基泰人

古典時期的斯基泰人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韃靼人是西方地圖構建的兩大草原遊牧族群。在歐洲古典時期的地圖和文獻中,斯基泰人是古希臘羅馬人對歐亞草原遊牧族群的統稱。古希臘人稱其為Σκύθαι,譯為斯基泰人、西古提人、西徐亞人或賽西亞人。古代亞述人稱之為阿什庫塞人(Ashkuzai),古代波斯人和印度人稱之為薩卡人(Saka)、釋迦人、薩迦人,並將其分為戴尖帽塞人、飲豪麻汁塞人、海那邊的塞人。從詞源學看,斯基泰一詞源於原始印歐語的“射擊”或者“遊蕩”,表明斯基泰人是弓箭手或遊蕩者,具有鮮明的草原遊牧族群特徵。

圖片1

西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歷史》中世界建構圖

從西方人的視角來看,斯基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斯基泰人包含了西元前9世紀至西元3世紀活躍于黑海北岸至阿爾泰山和天山間草原地帶的薩爾馬提亞人、辛梅裏安人、薩爾馬特人、奄蔡人(後稱阿蘭人)、馬薩格泰人等草原遊牧人群;狹義的斯基泰人主要指黑海北岸、與希臘人交往密切的遊牧族群。從希羅多德開始,古希臘羅馬人就開始將歐亞草原的草原遊牧人泛稱為斯基泰人。西元2世紀托勒密托勒密《地理志》之《世界地圖》中東方主要有波斯人、印度人、中國人和斯基泰人構成,斯基泰人佔據了整個亞洲北部地區。

西元前7世紀,古希臘吟遊詩人阿利斯鐵阿斯漫遊東方,走訪伊犁河與楚河流域的斯基泰人伊塞頓部落,聽聞阿爾泰山一帶的阿裏瑪斯帕部落即獨眼人為爭奪阿爾泰山的黃金,經常與看守黃金寶藏的神獸格裏芬發生衝突。阿利斯鐵阿斯將其見聞寫成《獨目人》一書,該書部分內容被希羅多德《歷史》引述。西元前5世紀,古希臘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詳細記載了斯基泰人的部族分佈、作戰方式、宗教信仰和服飾習俗,書中記載的東方斯基泰人有生活在七河流域的禿頂阿爾吉帕人,生活在伊犁河和楚河流域的伊賽多涅斯人,生活在阿爾泰山地區的獨目人和看守黃金的格裏芬人以及其北的極北國人。西元前4世紀,西方斯基泰人被希臘人擊敗,西元前3世紀被薩爾馬特人擊敗取代,南遷至克裏米亞一帶。現在定居在俄羅斯的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喬治亞和南奧塞梯共和國的奧塞梯人就是斯基泰人後裔。

斯基泰人喜愛黃金,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記載:“斯基泰王族享用著上天賜予的各種黃金用品,腰帶上鑲有黃金牌飾,人死後需用黃金製品入葬。”黑海北岸烏克蘭第聶伯河區索羅卡墓葬出土西元前4世紀斯基泰墓出土的大量黃金器,反映了斯基泰人對黃金的鍾愛和黃金製作工藝的高潮,印證了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載。

圖片2

俄羅斯彼得堡東宮博物館藏烏克蘭第聶伯河區索羅卡墓葬出土西元前4世紀斯基泰武士紋黃金梳

金玉其外塞人來:中國文獻和東方考古中的塞人和黃金之路

西元前9世紀以前,塞人主要生活在阿爾泰山和南俄草原地區。從西元前8世紀中葉開始,塞人受到周宣王征伐獫狁、西戎連鎖反應的影響,開始大規模向西遷徙,並在黑海北岸地區與東進的希臘人開展貿易交流。西元前7世紀,秦穆公霸西戎,滅國十二,益地千里,再次引起西北戎狄的大流動,並推動塞人等族群的黃金器和中原絲織品的貿易活動。甘肅天水禮縣大堡子山春秋時期秦公古墓群出土的黃金飾片具有明顯的草原紋飾風格。

中國文獻《山海經·海內北經》載阿爾泰地區:“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貳負神在其東,為物人而蛇身。”經社科院考古所郭物先生研究,新疆阿爾泰地區青河縣的三道海子遺址就是《山海經》、希羅多德《歷史》中所載獨目人留下的遺址。

中國漢代《史記》《漢書》等史籍將東方斯基泰人稱之為“塞”或“塞種”。根據漢代文獻記載,西元前3世紀,新疆、中亞地區塞人被西遷大月氏人擊敗,南遷至阿富汗、印度等地。現在定居在阿富汗西南部的普什圖族賽卡扎伊(Sakzai)部落是塞人的後裔。

圖片3

歐亞草原東部薩彥—阿爾泰—天山主要黃金墓葬分佈示意圖

從考古發現來看,現知的斯基泰墓葬主要分佈在俄羅斯、哈薩克、烏克蘭和中國境內,文物主要出土于東南歐草原、中亞草原、南俄草原、阿爾泰山—天山地區,主要遺址有俄羅斯阿爾讚遺址、巴澤雷克遺址、哈薩克伊塞克遺址、中國新疆阿爾泰上東塔勒德古墓遺址和天山阿拉溝古墓遺址。

俄羅斯圖瓦共和國阿爾讚古冢出土的5700多件黃金器是西元前8世紀塞人王國形成時期的王權展現。俄羅斯阿爾泰地區巴澤雷克墓地出土的西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中原絲綢、銅鏡、漆器和木車,則是秦穆公霸西戎後,戎狄的流動使中原器物傳入南俄草原,成為塞人貴族的陪葬品。墓葬中守護黃金的神獸格裏芬和塞人武士紋紋挂毯表明斯塞人與波斯和希臘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繫。可見西元前4世紀的南俄草原,是早期草原絲綢之路和黃金之路的重要樞紐、東西方文化匯聚融合的關鍵區域。哈薩克金人冢出土的西元前4世紀的黃金衣飾展現了塞人西遷帶動阿爾泰黃金之路向西拓展的歷史軌跡。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東塔勒德墓地和新疆烏魯木齊天山阿拉溝墓葬出土西元前4世紀的黃金器、鳳鳥紋絲綢殘片和山字紋銅鏡殘片,在製作工藝、動物紋種類以及造型等方面都與薩彥——阿爾泰地區文化特徵接近,表明阿爾泰地區是黃金之路核心區域和重要通道。

圖片4

俄羅斯圖瓦共和國阿爾讚墓冢出土西元前8世紀塞人金匕首

圖片5

俄羅斯彼得堡東宮博物館藏巴澤雷克斯塞人葬出土西元前4世紀楚國鳳鳥紋織錦局部

圖片6

俄羅斯彼得堡東宮博物館藏巴澤雷克墓葬出土西元前4世紀塞人武士紋挂毯局部

圖片7

哈薩克阿拉木圖哈薩克考古博物館藏伊塞克金人墓出土西元前4世紀斯基泰武士黃金衣飾

圖片8

新疆博物館藏烏魯木齊阿拉溝出土西元前4世紀飛獅金飾

遷居阿姆河流域的塞人,與當地人融合,阿姆河流域南岸阿富汗的黃金之丘留下了著名的黃金大墓。巴克特裏亞並非盛産黃金之地,金器原料多是來自阿爾泰地區,反映了歐亞大陸的黃金之路的延展。同斯基泰風格的黃金器相比,黃金之丘的貴霜金器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武器退居次要地位;二是沒有出現馬具,表明貴霜貴族不再是馬背上的武士;三是希臘神話人物取代動物紋飾成為主要造型,表明貴霜文化主要繼承了大夏的希臘化遺産,逐漸摒棄了草原遊牧傳統;四是除了馬羊等草原動物造型外,還有來自東方的龍與西方的海豚和魚造型;五是金器製作工藝複雜,往往用綠松石和青金石等寶石裝飾。

圖片9

阿富汗黃金之丘6號墓出西元1世紀土酒神與阿裏阿德涅及勝利女神騎獸伏魔別針

19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西元前9至西元前5世紀,東西方絲綢之路全線貫通以前,歐亞草原東部存在一條由北向南的黃金之路。從薩彥嶺往南到阿爾泰山再到天山之間的草原遊牧地帶,出現了俄羅斯阿爾然(Arzhan)、巴澤雷克(Pazyryk)、哈薩克伊塞克(Issyk kurgan)、新疆阿拉溝、東塔勒德等一系列具有斯基泰三要素(Scythic triad)即武器、馬具和動物紋飾的黃金大墓, 構成南北向薩彥—天山草原遊牧文化帶。

西元前5世紀以來,隨著古波斯帝國、古希臘帝國的東征和秦漢帝國的西拓,農耕帝國聯手開闢了東西橫貫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並建立直接聯繫,斯基泰或塞人等遊牧族群不再是歐亞大陸的物質和文化交往的主導者。西元前3世紀,塞人的南下西遷,月氏的西遷南下,相繼推動了東西南北交通的開闢。西元前2世紀,匈奴統一蒙古高原,漢帝國經營西域,西進中亞,陸上絲綢之路正式全線貫通。三千多年以來歐亞草原地帶金銅之路和綠洲地帶玉石之路的形成是兩千多年來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金玉兩山環抱的新疆則成為玉石之路、黃金之路和絲綢之路匯聚融合的文明交流聖地。(文圖/席會東)

來源:絲路文明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斯基泰人與歐亞草原黃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