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鄉村的多彩蛻變
秋分時節,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寺爾溝村,一幅高原鄉村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潺潺的寺爾溝河從遠處的達坂山上汩汩流下,為寧靜的村莊平添了一份別樣的景致。
沿著小河,平整的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戶,道路兩旁樹木筆直茂盛,一幢幢白墻紅瓦的農家院舍,與青山碧水交相輝映,山坡上吃草的牛兒羊兒好不愜意。
曬著午後暖暖的陽光,75歲的白照明和84歲的王萬林兩位老人坐在“幸福大院”裏念叨著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的好消息,不禁細數起近年來村裏的變化:“以前村裏種地都靠牲口或人拉,現在村裏種地用的都是機器,再不用那樣下苦了。村裏家家戶戶從土坯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還用上了自來水,出個門,土路也變成了乾淨的水泥路……”
不僅如此,這個從前落後貧窮的小山村如今已成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回顧寺爾溝村的蛻變,與村裏基層黨組織的努力密不可分。
2014年,寺爾溝村迎來“外出務工潮”,一批批年輕人從村莊涌向城市,留下的是“空巢老人”和由於客觀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的特困群眾。“不能落下一個人。”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孔慶社的一個念頭,讓“幸福大院”成為空巢老人和特困群眾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園。
為有效解決農村年老力衰、無子女照顧、身患殘疾的老人和特困群眾無房養老的問題,東川鎮黨委和村“兩委”以“三基”建設工作和“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活動為契機,立足本地實際,探索贍養農村老人和特困群眾的新模式,積極爭取整合各類資金,修建了“幸福大院”。
2015年底,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寺爾溝村不甘落後,積極找尋自己的“出路”。村裏有2666.7公頃的集體草場,正是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村民一直以發展養殖業為主,個個練就了一身的養殖技術,又給發展養殖增加了底氣。
説幹就幹!寺爾溝村“圍繞産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結合村情實際,將發展村企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實現了從傳統養殖業向現代規模化養殖發展的“華麗轉變”。
“去年我們積極爭取門源縣鄉村振興銜接資金450萬元提升擴建村企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子,村集體經濟收入33.96萬元,為42戶貧困戶152人分紅9.5萬元,互助協會資金達56.3萬元,資金累計收入86.7萬元。”寺爾溝村黨支部書記喬德清説。
為持續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喬德清牢記自己的身份和肩上的責任,黨的二十大召開在即,他打算將自己家的“牛尾毛分揀銷售”的生意交給村集體經濟,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帶動居家留守的中老年婦女增加收入盡綿薄之力。
“我們打算在國慶前後,出欄101頭牦牛,搞一個隆重的儀式組織村裏的脫貧戶進行分紅,引導激勵村民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喬德清笑著説。
村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讓寺爾溝村成了“明星村”,2020年12月,被確定為“海北州鄉村振興先行試點村”,2021年5月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
“我們村以新型農牧業産業發展為引領,圍繞建設‘以精品草原生態風光、生産加工、牧民民俗體驗、鄉村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為目標,寫好鄉村振興的寺爾溝篇章。”喬德清對於村子的發展充滿信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乘著快速發展的東風,鎮村兩級黨組織深刻認識到依山傍水的寺爾溝村若要有更好的發展,做好生態文章是最大優勢。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村莊變美了,村裏的經濟發展也在蒸蒸日上。這幾天我們正組織黨員和群眾一起清理村裏的衛生,以乾淨整潔的村莊面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喬德清笑著説。
在村莊規劃建設中,寺爾溝村立足生態優勢,將“田園綜合體”要求和“林中村、村中林”的目標納入規劃當中,爭取省委農辦下達的門源縣2021年省級農業轉移支付資金650萬元資金主要用於村莊基礎設施提升、河道治理等,形成了生態宜居、休閒旅遊、農牧業産業集聚的整體功能佈局,村莊面貌發生了變化。
寺爾溝的清晨,除了嫋嫋的炊煙和林間的鳥鳴,還有人們三三兩兩鍛鍊身體時的歡笑聲:“現在的條件這麼好,我們也要把自己的身體鍛鍊好。”老人們精神矍鑠,滿面笑容。
“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偉大的中國共産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作為一名基層共産黨員和村黨支部書記,我非常期待這次盛會。村莊的環境越來越好,村民的收入越來越多,我相信,今後我們黨的惠民政策會越來越多,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喬德清激動地説。本報記者 尹耀增 通訊員 門 組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個小鄉村的多彩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