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綠色灞橋 一座東部生態新城的崛起

“八水繞長安,灞橋居其三”。歷史上的西安灞橋以水為盈,生態大美,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爭相踏足吟詩作賦。

穿越浩瀚的歷史展望今朝,從灞橋生態濕地公園、灞河左岸生態公園的相繼開放,到沿河植綠、見縫插綠的城市生態建設,從6.75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生態濕地到15公里的綠色生態長廊,在打造最美城區的進程中,一幅天藍水綠,草長鶯飛的綠色生態新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綠色生態打造“最美灞橋”

近期,灞橋區尾水濕地公園即將建成開園,市民又多了一個擁抱美景、享受恬靜的好去處。

尾水公園是灞橋區利用中水作為公園水系的開放式城市公園,尾水就是經過污水廠處理的水,這些水被引入公園後,一部分可作為景觀用水,一部分則作為周邊的綠化灌溉。漫步在佔地7.89公頃的園中,音樂噴泉、花草涼亭、親水準臺……讓人感覺好不愜意。這也是灞橋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縮影。

發展中,灞橋區積極落實“雙碳”戰略,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紮實開展秦嶺北麓違建別墅整治,完成生態紅線劃定和秦嶺保護區勘界立標;洪慶山森林覆蓋率達到72%,成為西安主城區最大的“天然氧吧”和最美生態花園;持續推進“全域治水·碧水興城”,出境河流斷面水質均達到III類以上;五年植樹造林3500畝,林木覆蓋率達到46%;浐河、灞河(灞橋段)綜合治理基本完成,35.17公里“三河一山”綠道全線貫通;“灞橋驛”成為西安生態新地標;灞河左岸公園、灞橋生態濕地公園全面開放,形成了15公里綠色生態長廊和6.75平方公里國家級生態濕地。

持續厚植的生態“含綠量”,極大提升了灞橋區發展的“含金量”。

“見縫插綠”讓城市更美好

“推窗可見綠、出門即進園”,這曾經的美好願望,如今正成為“灞橋人”真實的生活寫照。

沿河植綠,立體增綠,見縫插綠。近年來,灞橋區深入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紮實推進園林綠化建設,除了沿河植綠打造濱水綠色生態長廊,還將城市中的夾角地,見縫插針地以微小品、花境等形式建設成為口袋綠地和口袋公園。

十年間新增城市綠化面積611.2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3237.2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38.75%。建成立體綠化28處,其中屋頂綠化25處,綠化面積5.6萬平方米。新建城市公園2個,新建及改造口袋公園和街頭綠地廣場50個。其中灞河左岸、右岸已建成連續完整、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濱水生態景觀,建設面積609.16萬平方米(包含水域、堤岸、遊步道、運動場地等),成為灞橋區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錦帶廣場、春暉園、迎熹園和位於長樂東路沿線兩側“織”系列的口袋公園等,不僅提升了灞橋城市形象,也為周邊市民打造出了一片開放式的休閒娛樂空間。

如今漫步灞橋,西安東部生態新城的魅力逐漸顯現,親近自然有去處,水清岸綠人舒心。

生態活力推動旅遊業蓬勃發展

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厚重的文化特色、豐富的旅遊資源,灞橋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旅遊業高品質蓬勃發展,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十年的發展,以生態旅遊為統領,以山河垣自然資源、濕地公園、白鹿原為載體的多類型目的地體系在灞橋逐步形成,推出了生態研學、康養旅居、自駕越野等多種生態旅遊産品。同時,灞橋區還新建文化館、圖書館、非遺館、博物館等一批公共文化場館,打造了“紅五月音樂會活動”“社區文化節”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實施“文化進萬家”“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完成100場以上的公益演出,直接參與群眾超過10萬人次。

文旅融合讓灞橋旅遊産業結出了碩果,十年來累計接待遊客超1.5億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超300億元,有力帶動交通、餐飲、住宿等行業發展。成功培育省、市級鄉村旅遊重點村3處,等級民宿7家,形成了一大批優質鄉村旅遊品牌,舉辦了櫻桃採摘節、葡萄採摘節、白鹿原熱氣球嘉年華等活動,助推農旅融合發展,文化旅遊形象快速提升。

灞橋區一張藍圖繪到底,風勁正揚帆。本報記者 張永寧 鄭亞玲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綠色灞橋 一座東部生態新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