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周智波:修復,是對壁畫的“愛情告白”

[編者按]

克孜爾石窟是享譽世界的絲路瑰寶,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就在山下。這裡遠離城市,條件艱苦,一代代的文物工作者,為中華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在這裡默默奉獻。

在這裡,有一群“80後”“90後”的年輕人,他們被克孜爾的魅力吸引,從祖國八方匯聚到這裡,潛心“面壁”,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理念和方法,賦予古老的克孜爾石窟青春光彩。石榴雲/新疆日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講述他們的故事。

始於顏值,陷於內涵,癡于探索,忠於選擇——周智波用“愛情告白”來概括12年的克孜爾壁畫修復師生活。

2010年從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一畢業,他就和同學楊傑一起來到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正趕上庫木吐喇石窟壁畫修復保護工程項目。克孜爾石窟寺群由9個石窟組成,庫木吐喇石窟是其中之一。

周智波至今還記得初見庫木吐喇時的震撼:“太漂亮了!即使隔著1000多年,這些壁畫依然光彩照人!我完全看呆了,在洞窟中盯著壁畫看幾小時,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精彩,永遠看不夠!”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斷崖上。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就在克孜爾石窟景區內,那是一片被茫茫灰黃色土山包圍的小小綠洲。周智波工作第二年,爸媽從陜西老家過來,看到他工作的地方,爸爸流淚了。兩位老人待了兩三天后,看到周圍熱情的同事,並了解了兒子的志向,放心了,走時叮囑兒子:“好好幹。”

壁畫修復師的探索絕不能停留在顏值。“剛開始看畫面,再看它表現的內容,接著探究表現技法、繪畫材料,還要看它出了什麼問題,用什麼辦法修復……一直探究下去,才能‘對症下藥’。”在周智波看來,“做一位石窟寺壁畫修復師,不僅要懂得化學、地質、材料等自然科學,具備藝術、歷史等人文學科素養,還要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更要有極強的動手能力。”

“壁畫有20多種常見病害,每一種處理方式和材料都不同。我們要對每一種病害‘望聞問切’,然後對症下藥。等它‘康復’了,還要繼續監測。對於傷痕纍纍的壁畫來説,我們就是‘救死扶傷’的醫者。”周智波驕傲地説。

2015年,在庫木吐喇第15窟,他和楊傑等同事一起完成了一次“不可能的修復”。“壁畫依託的地仗層成了絮狀,壁畫本身酥鹼嚴重,薄薄的顏料層仿佛懸空,我們大氣都不敢出,生怕吹一口氣,壁畫就會掉下來了。”周智波回憶。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周智波和同事們通過對地仗層回填補強、為壁畫除鹼,最後把懸空的顏料層回貼。一幅瀕臨消失的精美壁畫就這樣被搶救回來了。“至今7年了,這幅壁畫還保存得很好。通過我們的手,讓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産得到保護和傳承,這是我們壁畫修復師最有成就感的事,也是我一直堅守在克孜爾石窟的動力。”周智波動情地説。

前幾年來到克孜爾石窟,讓周智波最放心不下的是西安的妻子和孩子,“相距3000多裏,一年只能回去兩次,很虧欠家人。”

青梅竹馬的妻子理解他的事業,主動辭掉了西安的工作,來到克孜爾工作。今年,他們把一雙兒女都接到庫車上小學。“現在,週末我們可以回庫車陪陪孩子。”周智波覺得自己很幸運,現在,他可以心無旁騖地沉醉於克孜爾的壁畫世界。別人眼中寂寞的事業讓他激情澎湃,“在洞窟中修復壁畫,每天都是和古代藝術家對話。”

平時,若出差時間稍長,回到克孜爾時,遠遠地看到茫茫天地間那一片小小的綠色,他總是莫名地激動,“想那些洞窟了。”周智波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海峰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周智波:修復,是對壁畫的“愛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