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團“對症下藥”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在科技特派團的指導下,我們今年這1050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平均每畝地可增收300元。”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柳泉村村幹部王強向記者介紹。
9月20日,在柳泉村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一株株玉米、一行行大豆整整齊齊排列在示範地裏,一個個玉米棒子均有一尺來長;一顆顆大豆珠圓玉潤,綴滿了枝頭,豆莢飽滿。農民忙著采收大豆,一派繁忙景象。
王強告訴記者,柳泉村從1999年開始種植玉米,到去年已重茬20多年,病蟲害嚴重,今年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不僅減少了病蟲害,且一地雙收:“我們是第一次大豆套種玉米,幸虧科技特派團的專家給我們送來最好的種子和技術,否則哪有這麼好的效益。”
8月29日,科技特派團大豆産業組聯合紅寺堡區科技局和該村負責人對該點進行測産,大豆籽粒畝産71.4公斤,玉豆混合青貯畝産3.4噸。“大豆玉米混合青貯飼料售價比單種青貯玉米每噸高80元,效益可觀。”王強説。
産業如何佈局,發展目標如何設定,卡脖子問題如何解決……今年3月,中央組織部、農業農村部、科技部等六部委安排我區紅寺堡區、同心縣、原州區、西吉縣和海原縣5個縣(區)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根據每個重點幫扶縣農業産業發展需要,國家共選派了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8所大學和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寧夏農林科學院等5家科研單位的68名國家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科學家開展幫扶工作。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聚焦確定的幾個主導産業,圍繞産業技術指導服務、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技術瓶頸集中攻關、本土人才培養幫帶、農業産業功能拓展等五個方面任務和年度幫扶計劃開展工作。
“各團組結合幫扶縣資源稟賦、産業狀況,著眼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找準産業發展突破口,細化實質幫扶舉措,以引進一批優良品種、推廣一批先進技術、建立一批示範基地、培育一批經營主體、打造一批地方品牌為工作重點,持續推進特色優勢産業發展。”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處長楊發説。
經過幾個月的工作開展,紅寺堡區科技特派團指導推廣玉米大豆複合種植3.14萬畝,推薦適宜當地種植的大豆品種4個,集中開展大豆種植、灘羊雙羔基因編輯育種、絨毛用羊選育、牧草種植加工等技術服務,並利用各自的特長,帶動建設特色種植基地,麥後復種的燕麥、蘿蔔等作物長勢良好,預計畝均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海原縣科技特派團累計引進指導應用新品種新技術49項,建立示範基地8個,種植新技術累計適用作物面積50萬畝,肉牛絨用羊新技術應用於40萬頭牛、2萬隻羊,培養帶動了本土技術人員53人;同心縣燕麥蕎麥産業幫扶組積極聯繫吉強鎮蘆子溝村,對接3家新型經營主體,建立裸燕麥白燕2號等新品種新技術示範基地1600畝,幫帶培養本土年輕技術能手40余名;原州區科技特派團對接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39家及種植大戶109戶,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開展精準指導服務1438人次,梳理出“養殖廢物處理”等方面的科技服務需求21項;西吉縣科技特派團肉牛專家組建議制定合理的日糧配方、降低成本,提高飼料利用率,建設輕簡化好氧發酵池,減少環境、地下水污染。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