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領跑 升級引擎強勁
2016年3月,在舉世矚目的“人機大戰”中,谷歌“阿爾法狗”以4 : 1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有人評論:“機器戰勝了人類,人工智慧已經到達了取代人類的奇點。”
當時,科學家韓旭觀看了那場比賽,他敏銳地意識到,人工智慧將成為各國博弈的重要焦點。2017年,韓旭正式開始在矽谷創業,並在當年底選擇在廣州創辦文遠知行。如今,這家企業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公司。
人工智慧最早發端于美國,並迅速在中國得到應用,特別是在廣東,打造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而伴隨著應用層的不斷深入,廣東在技術層、基礎層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走出了一條從並跑到領跑的發展路徑。
作為新一輪産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在廣東涌現一批新産業、新業態,不僅為傳統企業帶來了新的生機,還形成了人工智慧與智慧製造産業集群,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向實體經濟融合——
智慧決策助力各行業降本增效
走出廣州官洲地鐵站,約上一輛網約車,來到跟前的可能是一輛無人駕駛小巴,沒有方向盤也沒有後視鏡,刷新了乘客對未來出行的認知。
“廣州的氣候幾乎滿足了無人駕駛測試的所有條件。”在創業之初,韓旭和團隊就發現,廣州暴雨天氣頻發,普通人在強降水中也會視線模糊,感測器更是會被雨水干擾;廣州江河、橋梁、隧道眾多,對無人駕駛形成巨大挑戰。
經過多次技術討論、設備調試、數據採集、代碼驗證、模擬測試,2018年6月,文遠知行最終依靠感知、決策規劃、定位等全方面人工智慧演算法的互相配合,在業內首次完成了暴風雨中無GPS信號情況下無人駕駛穿越江底隧道。如今,文遠知行又在業內率先開展無人駕駛計程車商業化運營。
在圍棋“人機大戰”後短短兩年時間,人工智慧的火種迅速在廣東點燃。
廣東陸續涌現雲從科技、雲天勵飛、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安途智行等一批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廣東豐富的應用場景吸引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前來創業,各自在視覺檢測、晶片、自動駕駛等領域走出差異化道路。
根據2018年印發的《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廣東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約260億元,約佔全國1/3,帶動機器人及智慧裝備等相關産業規模超2000億元,人工智慧核心産業及相關産業規模均居全國前列。
與此同時,廣東本土人工智慧研發力量迅速崛起,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智慧手機等智慧産品不斷推陳出新,出貨量位居全國前列,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家居、智慧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涌現。人工智慧正以一種“強勢”的姿態,一頭扎進産業網際網路深水區,推動實體經濟智慧化升級。
“5G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提升,使數據採集、數據治理更加高效,數字化傳承取代了老師傅經驗。”裕申科技副總經理翁子舜説。
“最現代+最古老”的組合,更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江龍村的沃柑園,一眼望去,青澀小果掩映在蔥郁的綠葉中,無人機騰空而起,噴灑出霧狀藥液。此前,果園植保以人工拉管打藥方式完成,80畝果園、5000多棵果樹,需要五六名工人連續作業2天,現在,兩架大疆無人機4小時就能完成。
“人工智慧已深深嵌入不同場景的生産作業流程中,像電力和網際網路一樣,成為一類新的通用技術。”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説。
向技術平臺跨越——
賦能中小企業集體數字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工智慧應用按下了“快進鍵”,從健康碼“一碼通行”,到無人裝備的投入,再到對新冠病毒的檢測預防,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輪番上場,推動政府科學決策、精細治理。
疫情不僅推動人工智慧單點技術突破,也在推動人工智慧向系統性、綜合性解決問題。“比如,醫療領域始終面臨稀缺的專家資源與海量的病患需求之間的矛盾。我們就在思考,如何將醫療專家的知識技能模型化、自動化,讓系統可以自動判斷90%以上診療資訊,醫療專家則集中處理10%的關鍵問題。”雲從科技董事長周曦説。
對此,雲從科技推出了承載平臺生態化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它就像一個“AI超市”,集合了演算法訓練、智慧調度、數據治理等功能模組,用戶可以像組建積木一樣,隨時調用這些功能。
技術平臺的建立,使人工智慧技術不僅可以自用,還可以更好地開放出來賦能傳統中小企業。針對智慧化面臨的“不敢、不能”等轉型痛點,平臺紛紛下沉到傳統企業集聚區,推動産業集群整體智慧化躍遷。
每當有新産品研發出來,東莞慕思股份都會更新在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中,避免資訊不對稱的發生,而供應商也借助這套創新體系實現數字化轉型。慕思流程資訊中心IT總監余啟龍介紹,對上下游供應商來説,這套數字化智慧化系統就像水龍頭,擰開就能用,中小企業智慧化轉型的積極性高漲。
“同一個行業的定制開發是相通的,這些經驗可以沉澱到智慧化平臺上,中小企業就可以低成本拿來用。”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CEO賀東東説。
瞄準傳統産業中小企業多、生産零散的實際,《廣東省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20個戰略性産業集群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政企聯手,為人工智慧深入行業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向核心技術挺進——
産品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伴隨著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從跟跑到領跑,在一些技術上進入“無人區”,尤其是國際環境風雲變幻之下,廣東已經意識到,發展離不開源頭核心技術的創新。
會跳舞、練瑜伽、能爬樓梯,還能端茶倒水……曾經在春晚舞臺上一炮而紅的人形機器人優必選,最近發佈了智慧康養戰略及全體系解決方案,一些機器人陸續走進醫院、養老院,為用戶提供智慧康養服務。
這背後,是優必選對人工智慧基礎層核心技術持續不懈的攻關。智慧機器人涉及幾千個零部件,還要在軟體設計、導航、語音、視覺等演算法及伺服驅動器等軟硬整合上反覆琢磨,研發過程中最難的是“伺服驅動器”,也就是能讓人形機器人自由活動的關節。單這一個關節,團隊就鑽研了五年。
“在智慧機器人這個領域,我們就像一隻‘拓荒牛’一樣,長期在無人區行進。”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説。
而作為一家配送機器人公司,賽特智慧非常重視定位、導航等核心技術。公司董事長李睿注意到,疫情期間多地為減少接觸而引入配送機器人,但不同機器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千差萬別,有些地方甚至還要抽人去照看機器人,“只有突破核心技術,才能談實際落地應用”。
一直以來,我國人工智慧産業側重於技術層和應用層,終端産品尤其豐富,但受限于創新難度大、技術和資金壁壘高等問題,基礎層短板突出,底層技術和基礎理論缺乏標誌性研究成果。以優必選、賽特智慧為代表,越來越多的AI技術創新向最難啃的“硬骨頭”發起衝擊。
廣東還在積極謀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産業的系統性戰略佈局,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開放創新平臺成為行業標桿,同時,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廣東已建設廣州人工智慧公共算力中心、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目前,廣東催生了一批人工智慧核心産業,智慧晶片、開源框架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智慧晶片、終端、機器人等標誌性産品的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廣東將繼續培育建設一批人工智慧産業園區,到2025年,産業核心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到2030年,人工智慧産業發展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
“下一步,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關鍵在於規劃好創新方向,真正讓人工智慧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升級創造價值。”胡厚崑説。
對話同行者——
人工智慧將重構傳統行業
當前,人工智慧像電力一樣,成為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與此同時,在産業網際網路領域,廣東涌現一批頗具代表性的人工智慧企業,如致景科技、浩雲長盛、樹根互聯、極飛科技等,加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記者對話樹根互聯創始人、CEO賀東東,極飛科技創始人、CEO彭斌,分別探討如何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傳統工業和傳統農業。在賀東東來看,未來每個産業鏈和産業生態都會被重構和升級,人工智慧可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製造資源的實時最優配置。彭斌也認為,傳統産業對人工智慧有很大的需求,人工智慧將重構傳統行業。
記者:回顧過去10年,人工智慧在技術與應用層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賀東東:人工智慧逐步從消費網際網路深入到産業網際網路,比如圍繞製造業,生産要素加快網路化連接,生産過程有了“數字化倣真”(數字雙胞胎),製造業在“離線的物理世界”基礎上升級疊加“線上的數字世界”,從而能夠廣泛利用新一代資訊數字技術的能力,推動製造業全面升級,使生産和管理向更加決策智慧化提升。
彭斌:過去10年人工智慧發展快速,並從學術研究走向商業化,出現在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例如,如今在農業耕作時,只需要2個人借助機器人等手段,就能管理好3000畝高標準農田。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人工智慧産業方面有哪些優勢?
賀東東:第一,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和數字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佔據了政策、産業等多方面優勢,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發展迅猛;第二,這裡工業基礎雄厚、産業鏈完備,非常適合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第三,大灣區數字化應用市場廣闊,企業家創新意識強,能夠快速把握新趨勢,大膽嘗試。
彭斌: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的研發和應用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廣東擁有強大的製造業能力、規模化的産業集群和高新人才等基礎優勢,是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沃土。
記者:接下來,人工智慧還將朝著哪些領域突破?
賀東東:在製造業領域,機器、人、資訊流等高效連接,打通了不同行業資訊孤島,促進各類數據有序流動,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智慧感知、網路連接、數據分析等能力支撐,有助於生産與服務資源在更大範圍內精準、高效配置,提升各行業發展品質與效益。
未來,每個産業鏈和産業生態都會被重構和升級,人工智慧可以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製造資源的實時最優配置,形成智慧運作、智慧協同、個性化定制、全局最優的數字化製造模式。我們在不斷將行業最佳實踐沉澱為標準化的産品,以平臺訂閱服務的方式向中小企業廣泛推廣,大幅降低工業企業的使用成本。
彭斌:隨著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加速和勞動人口的持續減少,越來越多農田將通過人工智慧等技術接入全新的生産體系。從技術層面來説,要實現農田管理的無人化,至少需要自動駕駛、大數據、環境感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等技術的成熟。可以看到,智慧農業的發展還處在增量市場中,農業的生産環節對於智慧化技術的需求非常大。
新經濟時評
多個“國內首部”條例為廣東領跑人工智慧提供堅實保障
繼蒸汽、電力、電腦為代表的前三次工業革命以後,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然到來。不同於以往生産方式的變革,中國及中國企業只被動接受了工業發展的成果,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可以更主動參與其中。
在發展人工智慧的路徑選擇上,發達國家在原理性研究、理論性研究上有先發優勢。而中國則依託擁有廣闊的市場、海量的數據,從場景、應用著手反哺底層技術發展,不斷補上短板,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地發展的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中國人工智慧産業發展不斷在“無人區”領跑,“拿來主義”已經行不通,必然要強化原始創新、底層創新,才能在這種高科技的競逐中持續領先。為人工智慧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廣東圍繞人工智慧立法動作不斷——
2022年9月6日,《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慧産業促進條例》正式公佈。該條例是我國首部人工智慧産業專項立法,擬於今年11月1日起實施。條例從深圳人工智慧産業發展實際出發,圍繞“明確範圍+補齊短板+強化支撐+搶抓應用+集聚發展+規範治理”等環節進行探索創新。
8月,國內首部關於智慧網聯汽車管理的法規《深圳經濟特區智慧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合法上路,這為人工智慧挺進提供了新機遇。
5月,國內首部城市數字經濟地方性法規《廣州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發佈,並於6月1日起實施。
因為規模優勢初具,且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廣東多個城市不斷探索並最終出臺多部産業專項立法,可謂是情理之中。據天眼查數據,目前我國已有104.4萬家數字經濟相關企業,廣東5G、人工智慧相關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2021年全年,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30%,規模和品質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與此同時,人工智慧技術目前正處於科技發展的前沿,需要用法治建設保障創新環境。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加快重要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唯有此,人們才能更快地看到其真正實現市場轉化的曙光。
事實上,新生事物並非排斥法律法規的制約,相反,法律對於新興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的有效規範和制約能更好地引導企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例如,為破解人工智慧産品落地難問題,深圳就提出創新産品準入制度,對於國家、地方尚未制定標準但符合國際先進産品標準或者規範的低風險人工智慧産品和服務,允許通過測試、試驗、試點等方式開展先行先試。
以地方立法推動人工智慧發展,解決産業發展中存在的種種難點問題,有助於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為廣東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加快數字經濟與人工智慧立法,越早行動,就越主動。
廣東人工智慧發展大事記
2017年
·廣州確立了IAB(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戰略。
·華為在柏林公佈最新的麒麟970晶片,這是世界首款帶了專用人工智慧元素的手機晶片。
2018年
·廣東發佈《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並提出,到2025年産業核心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
2021年
·《廣州市人工智慧産業鏈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發佈。
2022年
·國內首部城市數字經濟地方性法規——《廣州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發佈。
·科創板“AI平臺第一股”雲從科技上市。
·國內首部關於智慧網聯汽車管理的法規《深圳經濟特區智慧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正式實施。
·國內首部人工智慧立法《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慧産業促進條例》正式公佈。
記者 郜小平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人工智慧領跑 升級引擎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