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煤炭開啟清潔高效轉型之路

為充分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産業領域的重大成就與寶貴經驗,全面展示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新變化新亮點,今日起開設“喜迎二十大 産業看變化”專欄,選取煤炭、汽車、鋼鐵等重點産業,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自古以來,煤炭就有著廣泛應用。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煤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十年來,我國持續推動煤炭産業優化整合,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煤炭保供能力不斷增強。如今,面對現代化強國和“雙碳”目標,作為穩定、經濟且自主保障程度最高的能源,煤炭又邁向了綠色低碳發展、高效清潔轉化的新征程。

供給品質顯著提高

在世界最大的井工煤礦國家能源集團大柳塔礦,為確保煤炭生産不停歇,綜採五隊黨支部書記、隊長鄔拴對檢修和生産人員進行調整,極大提升了生産效率。

礦工們日夜兼程開採出的煤炭匯聚到國家能源集團2408公里一體化“西煤東運”大通道,源源不斷地從晉陜蒙核心産煤區運送入境口,為大通道沿線、華東沿海、華南、華中乃至內陸深處的城市提供能源。

2021年,國家能源集團煤炭産量連續4個月突破5000萬噸,一體化出區調運量創下日均107萬噸新高位,黃驊港煤炭吞吐量2.15億萬噸,船舶運輸量首次突破兩億噸。國家能源集團煤炭經營分公司負責調運的副總經理吳青松介紹:“集團充分發揮‘煤電化路港航’和‘産運儲銷’一體化優勢,煤炭從坑口到最近的沿海電廠,最短僅需6天時間。”

十年來,煤炭高效開發利用,能源保供壓艙石穩定器作用充分發揮。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原煤産量完成41.3億噸,創歷史新高;煤礦安全生産形勢持續向好,百萬噸死亡人數降至0.044人;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3萬億元,利潤總額7023.1億元。

産量提升的同時,煤炭集約開發佈局進一步優化,煤炭生産重心加快向資源稟賦好、開採條件好的晉陜蒙新地區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宏表示,全國煤礦數量大幅減少,大型現代化煤礦已經成為全國煤炭生産的主體。

2021年,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貴州、安徽6個省份原煤産量超億噸,産量共計35.4億噸,佔全國的85.8%。截至2021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至4500處以內,年産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産量佔全國的85%左右。其中,建成年産千萬噸級煤礦72處,産能11.24億噸/年;在建千萬噸級煤礦24處左右,設計産能3.0億噸/年左右;年産30萬噸以下小型煤礦産能佔全國的比重下降至2%左右。

智慧化建設全面鋪開

在黑岱溝煤礦,6層樓高、自重1000噸的WK35電鏟回轉于煤層和卡車廂鬥之間,每鏟裝煤70噸,只需100多秒,就能裝滿載重220噸的礦用卡車。

“我們礦採用的吊鬥鏟拋擲爆破無運輸倒堆工藝,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整個工藝年節能減排2萬噸標準煤,煤炭資源回收率達到98%以上。”黑岱溝露天礦礦長鈕景付説。

2021年,黑岱溝礦的煤炭産量達到3400萬噸,相當於我國1949年的全國煤炭産量的90%。這樣的千萬噸級煤礦在國家能源集團有20處,合計産能3.66億噸/年,佔其總産能的65.5%。

加快推進煤礦智慧化建設,對提升煤炭安全保障水準、促進煤炭企業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加快煤礦智慧化建設,通過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慧化無人,可避免礦工直接面對災害事故風險,減少人員誤操作,大幅消除安全生産隱患,從根本上實現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另一方面,通過智慧化建設,可提升煤礦柔性生産能力,根據市場供需形勢靈活釋放生産能力,增強供給品質、供給彈性以及企業經營主動性。

十年來,煤炭行業以煤礦機械化數字化智慧化建設為抓手,持續提升煤礦安全管理水準和生産效率。為進一步推動煤企智慧化建設,2020年以來,有關部門印發《關於加快煤礦智慧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了煤礦智慧化發展協調機制,煤礦智慧化建設全面鋪開。

2021年9月,國內首套自主可控工業級作業系統——“礦鴻作業系統”在神東煤炭集團投入使用。“原來一個工作面176個支架,就要操作176次,現在更多是起監護的作用”,行走在支架間的布爾臺煤礦綜採二隊支架工高彥軍感覺工作輕鬆了很多,原本生産班需要3人負責支架作業,現在僅需1人進行調整監護,作業人數降低了,工作量減輕了,反而拉架的效率卻提升了。

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魯俊嶺介紹,國家首批示範建設煤礦70%以上將於年底前建成,預計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設,以點帶面帶動全國近400座煤礦開展智慧化升級改造,目前已建成智慧化採掘工作面813個,減人增安提效的效果日益顯現,並在去冬今春煤炭安全增産增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拓展綠色發展新路

“你看,多年不見的岩羊又重現礦區了。”寧夏煤業汝箕溝無煙煤分公司運輸一隊黨支部書記趙志剛指著半山腰上覓食的岩羊説。

在煤礦幹了半輩子,趙志剛從沒想過,在礦區曾經一度絕跡多年的岩羊能重返“家園”,煤礦正在向著綠色發展轉型。“採煤是為了發展,保護環境更是為了高品質發展。”趙志剛説,“賀蘭山養育了礦山幾代人,能親手為它披上綠衣,是對賀蘭山的最好回報。”

“雙碳”目標下,減煤被視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措施,但煤炭在我國能源安全中發揮著主體作用。減煤速度過快、力度過大,將削弱煤炭對保障能源體系安全運轉的“托底保供”作用。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著力推進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慧化開採,清潔、高效、低碳、集約化利用。

十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煤炭企業等高度重視和快速推進下,煤炭綠色化開採取得初步成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科技支援中心主任任世華介紹,煤炭行業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2021年煤礦區土地復墾率達57%,礦區生態環境品質穩定向好。截至2021年年底,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的煤炭企業共284家。一些煤礦實現了礦區生態環境正效益,不僅沒有破壞環境,而且優化了環境。

清潔生産方面,由於煤礦瓦斯抽採利用率逐步提高,煤炭開發過程排放到空氣中的甲烷大幅度減少,煤炭開發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呈下降趨勢。據測算,從2010年到2020年,平均生産1噸煤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由226.7千克下降到151.1千克,10內年下降了三分之一。

十年來,我國持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助力我國燃煤電廠煙氣污染排放控制處於國際最好水準。截至2021年底,我國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約10.3億千瓦,佔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93%。2021年,全國電力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69%、73%、52%。

推動煤炭從燃料向原料轉變,是降低煤炭利用過程碳排放的重要路徑。十多年來,我國一舉突破煤直接液化、間接液化、煤制烯烴等三條工藝技術路線,一舉奠定了中國煤化工産業的國際地位,為煤炭清潔轉化和高效利用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由高碳向低碳化發展的新途徑。記者 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煤炭開啟清潔高效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