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秦嶺,我們的“中央水塔”
——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協商研討活動側記
陜西黑河國家森林公園(資料照片)。 通訊員 龔麟攝
雨後秦嶺(資料照片)。 記者 袁景智攝
“那邊的山就是秦嶺了吧?”
6月9日下午,在前往秦嶺考察調研的大巴上,隨著一句疑問,大家不約而同透過車窗眺望。只見遠山如黛,巍峨綿延,在清透的空氣中呈現出清晰的身影。
是的,這就是秦嶺。它和合南北,北方之雄魂、南方之秀美的山水畫卷由此徐徐展開;它澤被天下,源源不斷地向長江、黃河兩大母親河供水,被稱作我國的“中央水塔”。
一時間,映入眼簾的秦嶺點燃了大家的熱情,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還不時點評一番:“雲霧繚繞,好像人間仙境!”“我看更像一幅水墨畫。”……
此行,來自青、甘、陜、豫、鄂、川、渝六省一市政協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特為秦嶺而來——他們在西安、商洛感受秦嶺風采,圍繞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進行交流研討,並由此建立起協商聯動機制。
保護
我們都是大秦嶺生態衛士
當參觀者走進位於秦嶺腹地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層層山巒與莽莽森林把這裡與外界遠遠隔開,草木蔥蘢,幽谷碧潭,怪石嶙峋,奇峰高聳……秦嶺的美一覽無餘地展現出來。
“近年來,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努力思考並踐行‘如何讓中央水塔青山不老,綠水長流,滋養萬物,潤澤四方’和‘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時代課題,用初心和使命涵養秦嶺這片綠水青山……”景區工作人員這樣介紹。
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風貌是陜西秦嶺保護的一個縮影。陜西積極做好頂層設計,修訂《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修編《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和水資源保護利用等8個專項規劃,建立全省長江流域飲用水水源地資訊臺賬,目前,秦嶺陜西範圍森林覆蓋率達到72.95%,漢江、丹江出省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
不只是陜西。近年來,六省一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牢記“國之大者”,認真做好秦嶺“中央水塔”保護工作——
河南省聚焦水污染防治、育林造林、水土保持等重點領域,實施污水處理廠擴改建、河道綜合治理、濕地保護、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建設;湖北省把保護一庫清水永續北送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建立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保護協作體制機制;重慶市編制總體規劃,部署渝東北大巴山區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59平方公里;四川省積極開展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補短、河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不達標水體整治,確保嘉陵江、渠水兩大流域水質優良;甘肅省持續抓好區域生態修復治理和環境改善,秦嶺地區16縣(區)2017年至2021年累計完成造林約308萬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過1.11萬平方公里;青海省持續實施“湟水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等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湟水流域主要干支流監測斷面均達到水環境功能目標……
寥寥數語的背後,是實實在在的努力。
生於斯、長于斯、受恩澤于斯,我們都是秦嶺生態衛士!六省一市政協負責人一致表示,切實擔負起守護秦嶺的責任,深入推動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聯動
六省一市共下“一盤棋”
秦嶺所覆蓋的青、甘、陜、豫、鄂、川、渝六省一市,地質構造相通、自然地理相連、人文歷史共生、經濟社會相融、交通網路相連,形成了中華大地一山(秦嶺)兩水(長江、黃河)核心生態圈、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核心文化圈、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核心經濟圈。但由於六省一市經濟發展水準、自然資源稟賦等存在差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發展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
秦嶺生態保護,需要六省一市聯動、共同發力。這,也是六省一市政協負責人相聚一堂、共同協商的原因和目的所在。大家認為,有必要將秦嶺生態保護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已設立黃河重點生態區和長江重點生態區的基礎上,研究確立“秦嶺重點生態區”,進而形成我國貫通東西、和合南北,更加完整有效的生態保護格局。
“建議建立重大項目共商、同向治污機制,共同推進生態廊道建設,改變以行政區域為主體的項目實施方式,建立以流域為單位的共同體,共同向國家爭取項目資金支援,建設實施一批水污染治理、岸線資源保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互相通報轄區內跨省界河湖的環境風險隱患點、工業污染等資訊,共用上游污染源清單。”6月9日,在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協商研討會上,四川省政協副主席鐘勉在發言中如是説。
陜西省政協副主席魏增軍建議,參照推進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做法,設立國家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辦公室,建立省部聯席會議制度,對重大問題、重要工作定期會商研究,共同促進大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協商研討中,大家共同確立了堅持“積極爭取國家支援”和“加強區域協調聯動”兩個路徑齊頭並進的發力方向,決定充分發揮優勢,廣泛凝聚共識,積極建言資政,促進國家層面開展大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水資源保護一體化頂層設計;樹立一盤棋思想,本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共同推進秦嶺水資源保護。
對於如何更好發揮會議中正式形成的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協商聯動機制的作用,與會者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 六省一市政協每年確定一個會議主題,圍繞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形成綜合性意見建議,以聯名提案的形式報送全國政協,從國家層面爭取政策支援。”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周先旺説。
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尚勳武認為,可以聯合國家和六省一市的環境科學研究院所以及相關高校,著眼秦嶺生態保護,建設科研成果共用智庫,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協同推進保護行動。
建言
讓“中央水塔”永惠後代子孫
“在河南省四大流域中,除海河流域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水資源均受益於秦嶺。”
“湟水流域橫跨青、甘兩省,是蘭西城市群核心組成部分,潤澤近400萬人口,流域面積32878平方公里,其中88%在青海省境內。”
……
協商研討會上,各省(市)政協負責人交流各地涉秦嶺水資源分佈情況,讓人不禁感慨這座“中央水塔”資源之豐富。據了解,秦嶺山系分佈有大小河流及山溝20萬條左右,秦嶺水資源不僅孕育了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五大城市群,更是以大型跨流域調水的形式,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送到京津冀的多座大中城市。
如何保護秦嶺水資源、改善水生態,讓“中央水塔”恩澤永惠後代?這也是此次會議最關心的問題。大家立足各省市實際,紛紛建言。
從完善頂層設計的角度,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屈謙認為,要加快推進秦嶺地區保護法治進程,研究秦嶺保護法,實現秦嶺大保護有法可依;嚴格落實《秦嶺國家公園創建方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生態保護體系。
立足秦嶺青海段山洪災害多發頻發的實際,青海省政協副主席張文魁説:“要聚焦防洪安全短板,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和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實施水生態治理保護和修復,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進秦嶺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跨流域流調、水系連通等工程,是優化水資源配置,緩解區域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手段,目前由於地方資金緊張,各項水利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進度緩慢。”發言中,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霍金花建議國家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需要,將相關投資納入國家“十四五”投資範圍。
事實上,生態保護資金短缺,是各省市共同存在的問題。大家一致建議,參照三峽建設基金模式,探索建立省際生態保護和南水北調水源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籌建成立“秦嶺生態保護—南水北調發展基金”,由受水區根據供水量,從水價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進行補償,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用的水資源補償路徑;積極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構建多元化資金投入格局。
交流討論,協商建言,聲音在會場響起,在秦嶺山腳下回蕩。這聲音,是形成的共識、是匯聚的力量,必將推動秦嶺地區各省市以此為契機,密切溝通協作,加強協調聯動,共下一盤棋、共繪同心圓,合力守護秦嶺寧靜、和諧、美麗,讓秦嶺地區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記者 劉居星 屈荔鵬)
綠入眼簾 更入心間
當來自青海、甘肅、陜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六省一市的一眾“遊客”,一同走進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參觀調研時,大家無不為宜人的風景、沁潤的空氣而感慨。
草木茂盛,曲徑通幽,溪水清淺……記憶中那些描繪自然的詞語仿佛在腦海中激活,此時一個接一個地蹦出來。大家説,炎炎夏日裏,這裡的綠蔭,人們享受其中,感念於心,更加深了讓這份恩澤永惠後代子孫的共識。
一路上,遊客絡繹不絕,結伴或全家出遊者眾,但無論是棧道臺階還是草叢岸邊,都十分潔凈。一名孩童不小心把飲料瓶掉在地上,孩子爸爸馬上撿起來,還小跑幾步,追上滾落的瓶蓋。他帶著孩子,把垃圾扔進垃圾桶後説:“這裡這麼美,我們不能讓垃圾亂‘跑’。”路人紛紛投以讚許目光。
道旁古樹青苔,見證著這一切。綠色深深紮根泥土裏,映入人們的眼簾,也刻進人們的心裏。
近年來,陜西省開展秦嶺“五亂”問題整治,完成小水電站整治和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礦業權退出,把破壞秦嶺生態的“垃圾”清理出山,並一點一點修復著曾經的“傷疤”。“織密”了林子,豐富了植被,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動物安家。
伴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小木耳做成了大産業,廢棄老宅改造成民宿,罷了漁歌的村民唱起採茶曲,大山裏的人們改變了命運。城裏人都爭著來享受自然,過去當地人想逃離的大山成為可以依靠的“金山銀山”。
綠可生金,樸實的人們牢記在了心裏。實踐已然證明,這是致富的“法寶”。
而今,護住這片綠,當好秦嶺生態衛士,不僅是三秦兒女的信念,也是環秦嶺六省一市和所有為秦嶺所滋養的兒女的信念。這次六省一市政協負責人相聚陜西,交流協商、建立聯動機制,為推進協同治理和系統性保護邁出了第一步。我們期待著,各省市密切交流,研究共性問題,形成合力保護、合力開發格局,助推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取得更大成效。(劉居星)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守衛秦嶺,我們的“中央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