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建造溫暖的“港灣”
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了,孩子們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節日。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是最重要的一環。都説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家庭中成長,家庭環境的好壞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該如何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先要做到”
“雙減”政策落地後,孩子們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家長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重要性更加凸顯。為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家長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從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為孩子樹立榜樣。
“現在,我不再為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而糾結,而是陪她一起學習讀書,努力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石河子第二小學學生馮怡然的媽媽李百合説。
在李百闔家客廳裏擺了一張大書桌,從上學期開始,每天晚上,她和丈夫都會抽出1個小時以上時間,與孩子一起坐在書桌前讀書學習。他們不僅幫孩子制訂學習計劃,還教會她如何合理利用時間,即使放寒假也沒有中斷。經過近一年的堅持,現在馮怡然特別愛看書,主動學習的勁頭比以前更足了。
“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原則與方法。”在李百合看來,“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就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先要做到。”
其實在生活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父母指責孩子迷戀電子産品,而自己卻常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父母批評孩子説話不文明的時候,自己卻口吐臟字;父母為孩子為什麼沒有朝氣而困惑的時候,卻沒察覺自己經常無精打采;父母總埋怨孩子丟三落四,卻沒發現自己做事也缺乏條理。這是因為一些父母不明白這句話:要求孩子做到,父母首先要做到。父母在孩子眼裏就是權威,就是孩子言行舉止標準的提供者。
李百合説,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觀察力增強,自己對孩子品德的培養也很注重,比如平時去看望長輩時,她都搶著做家務;全家人一起吃飯時,長輩動筷,晚輩才能吃飯。很快,馮怡然就養成尊敬長輩的好習慣。現在無論是在親戚朋友家,還是出門在外,馮怡然比以前有禮貌了很多。
通過馮怡然的變化,李百合向記者道出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孩子都具有非常強的模倣性,作為父母,我們生活習慣好不好、思想意識對不對、作風情操怎麼樣,與孩子的成長方向有直接的關係。”
“膽小的女兒,如今自信滿滿”
現在一到週末,家住六師五家渠市振興花園的9歲小學生石雨帆,都會高興地去舞蹈班跳街舞。雖然從接觸到現在才學了不到1年時間,但是石雨帆已將每個動作都跳得十分熟練,表演舞蹈時一副活力滿滿、信心十足的可愛模樣。
“其實她以前沒這麼活潑,是興趣愛好讓她變得自信了!”石雨帆的媽媽李婷告訴記者,自己的女兒有點膽小,很多時候表現得沒有自信,比如上課時老師提問,她即便會也不敢舉手,不敢大聲回答問題。為了讓孩子找到有益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她和女兒都做了一番努力,現在終於有了成效。
李婷回憶説,早些年她看見身邊的不少家長都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自己也跟風給孩子報了少兒書法班和古箏班。那時候女兒還小,在自己的“軟硬兼施”下,女兒每次都會定期參加,但是因為不喜歡,每次去上課時表現得不積極。隨著女兒年齡的增長,思想日趨成熟,就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再繼續學習了。
“直到去年在電視上看見少兒街舞比賽,女兒表現出了興趣,於是,我給她報了舞蹈班。剛開始我還擔心她是一時興起,堅持不了多久,但是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李婷説,“後來每次去接女兒時,我發現她跳得很認真,即使下課了也不願意走,還拉著老師問問題。”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石雨帆對街舞的興趣一天比一天濃厚,連老師見到李婷時都説孩子天賦不錯,悟性也高,平時喜歡和同學一起交流,還能當領舞帶著其他孩子跳。
石雨帆的變化讓李婷由衷地感到,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這不僅能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孩子的自信。
“現在,不管是在小夥伴還是大人面前,只要涉及街舞的話題,她都自信滿滿,願意開口表達自己的看法。”李婷説。
“10歲的孩子,做事有模有樣”
生活能力,是孩子的一項相當重要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在性格上獨立、在生活上自立,增強孩子勇敢面對困難的勇氣。
前幾天,家住十三師紅星醫院家屬院的王哲在朋友圈裏發了一段自己10歲的孩子王子碩給家人做飯的視頻。畫面裏孩子從洗菜、切菜到炒菜,一招一式都做得有模有樣,微信好友紛紛點讚,不少好友還紛紛留言: “小傢夥厲害”“怎麼培養出來的?真棒!”
王哲告訴記者,自己的工作很忙,經常需要出差,而妻子又在醫院工作,時常需要加班,於是他們從小就教孩子做簡單的家務,比如收拾碗筷、擺放桌椅。
“我們也挺心疼孩子的,但是這樣他的自理能力漸漸得到了提升,他現在做事有模有樣,比同齡的孩子感覺要成熟。”王哲也經常向身邊的朋友説起自己的育兒體會,“孩子總會長大,總要離開父母,如果他們沒有基本的勞動能力和生活知識,將來很難在社會中立足。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適當地教會孩子做家務,這樣不僅能夠讓他們實踐鍛鍊,還能讓他們從小體味父母的辛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現在不少孩子都是家裏的寶貝,父母出於疼愛,不捨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活,甚至有的家長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殊不知,孩子不僅僅需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全面發展綜合素質,什麼都不讓孩子做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呵護,不是把孩子隔離起來,與社會脫離,而是要讓他融入社會生活,去發現更好的自己,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情感,這樣才會在以後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穩。記者 史進
來源:兵團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用愛建造溫暖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