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政要聞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看兵團如何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智慧科技裝備在兵團各墾區發揮作用,種田“老把式”用新科技“玩出”新花樣。如今,生動的“慧”種地場景,成就了別樣的“春耕圖”。

智慧農業可以促進專業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産率。發展智慧農業,是實現兵團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兵團以鄉村振興為主線,圍繞發展“智慧農業”,力促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與農業深度融合,加速推進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跨越轉型。如今,一幅“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在兵團墾區大地徐徐展開。

智慧農業,讓農忙變農閒

五穀豐登,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

走進八師石河子總場職工周潤創辦的農業合作社,一排排現代化農機映入眼簾。“如今的農忙季節,大田裏已看不到人頭攢動的場景,利用智慧化管控平臺就能調度智慧農機進行播種,職工們無須面朝黃土,實現了‘體面’種田。”周潤自豪地説。

2018年,周潤成立了一家農業合作社,採用機械管理大面積耕地,開始規模化種植。

“我們現在用的農機具不需要人工駕駛。用導航規劃定位行駛路線,一穴一粒播種棉籽,精度準、效率高。”周潤説,裝備智慧升級,農業生産經營更有底氣,“我們合作社的46台農機管理著2.2萬畝農田,相比過去,除了減少50%的種植成本,還節約了棉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如今,周潤的工作,就是坐在離耕地十幾公里遠的合作社裏,盯著一塊電子顯示屏。在這塊不大的螢幕上,周潤不僅可以了解每台農機具的運作軌跡和工作進度,還可以通過氣象衛星實時獲得農田溫度、濕度、風力,以及土壤墑情、病蟲害和災害預警等資訊。

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種田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把農戶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近年來,兵團緊緊圍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運用大數據、物聯網、5G等技術,為農業生産賦能,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率,使“智慧農機+智慧農業”模式從理論探索發展到田間實踐,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産技術水準和農産品品質。

智慧農業,讓種植更高效

4月13日,在一師十團印象藍泊灣生態觀光園的智慧溫室大棚內,一樣鮮見忙碌的身影。

“前端無人,在於後端有‘高人’。”印象藍泊灣生態觀光園技術員吳華峰説,生態觀光園1.3萬平方米的智慧溫室大棚內安裝了感測器,通過自控系統,只需輕輕按一下操作鍵,就可以對大棚內溫度、濕度、光照度等進行自動化調節。

如今,在兵團各墾區,“智慧農業”的場景比比皆是,手機、無人機成為“新農具”,數字、資訊就是“新農資”。

把養魚和種菜放在一個大棚裏,用迴圈水養魚,不用換水而水質無憂;種菜不用施肥加土,僅靠養魚水中的養分,蔬菜就能茁壯成長……七師一二九團玖尚農場生態園太陽能溫棚內的“魚菜共生”生態迴圈系統項目格外吸引人。

數據無線傳輸終端、光照度感測器、二氧化碳感測器、探頭裝置……在玖尚農場生態園這個六七米高的“魚菜共生”溫棚中,這些數字化“配置”,通過智慧管理雲平臺,實現設備系統協同交互作業、24小時連續標準作業。“我們通過物聯網等技術,在立體直觀的種養場景中,實現了對溫度、濕度、營養等關鍵數據的精準把控,不僅減少用工、降低成本,更大幅提升了蔬菜和水産品的品質與産量。”胡楊河市玖尚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強説。

大數據、智慧化,給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的生産管理帶來深刻變化,一項項新技術的採用,讓農業從過去的“體力活”逐步轉變為“智力活”。

近年來,兵團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現代資訊技術,為職工群眾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資訊服務,有力推動了溫室大棚、大田滴灌、電子商務等涉農産業改造升級,使農業大步向科技化、自動化、智慧化方向邁進。

智慧農業,讓服務更貼心

植棉戶隨時點開APP,用手機下單,即可預約機採服務;在采收作業時,還有機主審核、實地看地、作業品質、服務規範“四大標準”,全程保障植棉戶利益……

作為兵團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新疆銀豐現代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把採棉機“搬”到網上讓用戶選擇,讓APP幫植棉戶“出謀劃策”。

“作為全國首個‘網際網路+棉花機採’服務平臺,‘有棉’APP相當‘親民’,植棉戶只需動一動手指,就能得到多項便捷貼心的服務。”銀豐現代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有棉”APP項目負責人趙應龍説。

像“有棉”APP一樣,兵團還有不少“雲端”資訊平臺,幫助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兵團將數據作為重要的基礎性資源,不斷完善資訊服務體系,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搭建“雲端”資訊平臺,不斷提升生産智慧化、經營網路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準。各師團因地制宜地開展大數據平臺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系統、數據、資源有機整合,提高綜合網路資訊服務水準。

智慧農業大數據結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智慧氣象等現代資訊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相應産生的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運用,正為兵團鄉村振興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記者 莫麗德爾·塔帕衣

來源:兵團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從會種地到“慧”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