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百年鹽湖逐新潮

——“高品質發展調研行”之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上篇)

描繪生態畫、築夢高精尖、培育新經濟、壯大新動能……在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青海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蹄疾步穩推進高品質發展。從今天起,本報推出“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專欄。記者深入一線調研採訪,深度報道各地各行業不負重托,打造“高地”、建設“四地”、深入推進“一優兩高”的生動實踐和典型經驗,激發廣大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壯志豪情,為實現高品質發展增添新動力。

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青海擘畫的重要發展藍圖,也是為柴達木這片“鹽澤世界”量身定制的發展主軸。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走過六十余載崢嶸歲月的共和國“鉀肥長子”,站在“十四五”高開高走的新起點上,該如何把握時代所賦予的歷史責任,打造世界鹽湖化工行業“航母”?又該怎樣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鹽湖人精心打造鹽湖産業的航船,正乘著新時代泛起的大潮劈波前行。

一滴滷水,在千濾萬瀝中經歷了一次奇幻的流轉後演繹出一個傳統工業轉型蛻變的故事。

一滴滷水,折射出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迴圈經濟模式。

從鉀肥分公司技術人員口中得知,企業的鉀肥生産已邁入純綠色生態進程。

鉀肥生産過程中的正浮選工藝、冷結晶浮選工藝、兌鹵鹽工藝等五套生産工藝的技術創新,針對不同的原礦特點進行有效工藝優化,形成無廢水廢液的無污染閉環生産,充分體現了人、企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無形中為這裡的鉀肥生産注入天然地“綠色基因”,使得這裡的鉀肥生産遠比其他肥料生産更具綠色發展優勢。

非但如此,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生産經營過程中,著力處理好生態環保和自然資源利用的關係,在制取生産氯化鉀原料光鹵石過程中,利用察爾汗充足的太陽能、風能資源條件,採取大面積灘曬方式,進行蒸發曬制光鹵石;鹽田生産排放的老滷水入到鎂業抽取無水氯化鎂,繼而再進入藍科鋰業公司提鋰流程後,剩餘部分與淡水兌制送回採區繼續溶解固體鉀礦。

伴隨鹽湖人不斷探索、銳意創新的步伐向前突進,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壁壘由資源綜合開發這一迴圈經濟模式打破。

技術先進、産品多樣、規模集約的鎂鋰鉀鹽綠色迴圈利用産業基地規模已現。

這當中,固體鉀礦的浸泡式溶解轉化技術成功地將青海鹽湖産業規模提升了一個量級。“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新發展方式派生出來。在此前可資開採的2.4億噸液相鉀基礎上,增加了3億噸轉化後固體鉀礦。

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成就了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産基地,同時演繹出鉀鋰鎂三大産業故事。自主研發的光鹵石水採船、浮箱式泵站、原鹵井採技術等顛覆性新技術,不僅補齊了鉀肥生産過程中綠色製造的不足,實現了低品位礦和尾礦再利用,而且建成了年産500萬噸鉀肥生産能力,鉀肥自給率由上世紀的不足10%提升到目前50%以上,增強了我國在國際鉀肥市場的話語權。

“生態鎂鋰鉀”已延伸觸角,3億噸依靠傳統技術無法利用的呆滯低品位固體鉀礦“起死回生”、數字經濟貫穿生産經營環節……置身察爾汗鹽湖之岸,歷經滄桑的“鉀肥長子”憑藉新發展理念和科技助力,在迴圈中激起綠色動能。

如今,依託國家礦山公園打造的“夢幻鹽湖”景區,也已對外開放,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讓大家在感受鹽湖人創業歷程的同時,領略察爾汗獨特的鹽湖勝景。

假如你從高空俯瞰察爾汗,很難想像這裡是聞名全國的礦區之一,一片又一片鹽田像是為原始粗糲的戈壁灘縱橫蓋上的華麗織錦。不遠處的達布遜湖,偶爾還能覓見大天鵝的蹤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鹽湖時的殷殷囑託,鹽湖人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憑藉高科技支撐,托起了碧水藍天的詩畫之地。

“我們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生産經營、項目建設以及試車試生産的前提。”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贠紅衛介紹説,在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青海鹽湖逐漸形成了高原鹽漠地區生態生産生活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在減量化、再利用、再回收的基礎上創新增加再發現和環境再改善。

中國最大鹽湖,在高品質發展中披上了綠色的“外衣”。通過太陽能利用、人造濕地實現生態環境改造,青海鹽湖集團在察爾汗礦區成功建成200多平方公里的鹽田和百里生態水景線,使過去的戈壁鹽灘變成如今的生態鹽湖。

有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如果算上近300平方公里的達布遜湖,在察爾汗年近3000毫米的蒸發量作用下,這裡每年有近2億立方米的水分進入大氣層,為格爾木市及周邊生態環境和氣候改善提供了巨大的支撐。

鹽湖産業正以新的方式盡情綻放光彩,為世人展現不一樣的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的工業之美。本報記者 馬振東 通訊員 韓瑋瑋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百年鹽湖逐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