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秦嶺 野生動物的天堂

如今的秦嶺,不時可見成群結隊的羚牛。 黨雙忍攝

國寶大熊貓與秦嶺已經相依相戀了800多萬年。

秦嶺裏悠閒的金絲猴。

“東方寶石”朱鹮,在秦嶺濕地間飛翔。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趙晨攝

記者 高振博 郭詩夢

在中國大陸的中部,有一座偉大而神奇的山脈。東西走向的巨大山體讓它成為我國地理、氣候的天然南北分界線。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徵不僅讓它成為中華物種的基因寶庫,也成為各類珍稀野生動物的天堂。這就是秦嶺。

在這裡,被稱為“活化石”的大熊貓與秦嶺已經相依相戀了800多萬年;在這裡,與人類“血緣”非常相近的金絲猴在叢林裏歡呼跳躍;在這裡,被稱為“高山王者”的羚牛,成群結隊地在高海拔的草甸上棲息;在這裡,被稱為“東方寶石”的朱鹮,在濕地沼澤間翩翩起舞……

在這裡,一代又一代的野生動物保護者,無怨無悔地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故事。

穿越地質年代的遠古精靈

大約在距今6億年前,如今我們稱之為秦嶺的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4億年前,隨著地球構造運動展開,秦嶺開始隆起,並逐步上升為陸地。在秦嶺地質環境變遷的同時,無數生物物種也登上了自然演化的舞臺。

7月3日,記者聽著陜西省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曉衛的講述,腦海中浮現出一幕幕史前各類奇異動物競相登場的場景。

“1993年,在秦嶺東段河南西峽盆地,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蛋化石群,且以種類多、數量大、分佈廣、保存完好著稱。侏羅紀時期的‘地球霸主’恐龍也曾在秦嶺普遍分佈。”王曉衛説,在距今100萬至150萬年前,秦嶺腹地鎮安縣周圍至少分佈有20種哺乳動物,主要有變異狼、巨劍齒虎、豹、中華黃昏獸、巨貘、藍田犀等,這些在鎮安縣黃家灣鄉發現的巨大化石群中得到了證明。

在各類生物興衰演變的歷史長河中,有的動物隨著氣候環境和地質演化由興到衰,有的動物則幸運地跨越了時空,存活了下來,成為秦嶺裏的“活化石”。

“在距今800多萬年前,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開始出現在地球上。”王曉衛説,“在隨後的地質歷史中,始熊貓不斷演化,並繁衍至今。”

大熊貓、金絲猴這些動物穿越了遙遠的地質歷史,進入了人類時代。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就留下了它們的印記。在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上有貘,貘就是大熊貓。素有“猴中之王”稱號的金絲猴,其早期記載可見於《楚辭》和《山海經》。

7月3日,在83歲的陜西省動物研究所原所長吳家炎老先生帶領下,記者來到陜西省動物研究所的標本館。這裡,大熊貓、羚牛、金雕等各種各樣的標本栩栩如生地映入眼簾。吳家炎老先生看到這些標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20世紀60年代。那時候,陜西省成立了秦嶺生物資源考察隊,他們要對秦嶺的動物植物資源進行一次系統考察。包括吳家炎在內的30多名隊員參與了其中的獸類考察工作。也是經過那個時期的考察,秦嶺動物資源的情況得到了第一次相對完整的盤點。

而在這前後,更多的珍稀野生動物也被發現。1958年春天,帶領學生來佛坪實習的北京師範大學青年教師鄭光美發現了大熊貓,隨後發表文章《秦嶺南麓發現大熊貓》;同年,西北大學和陜西省外貿局畜産公司在秦嶺發現川金絲猴;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在漢中洋縣發現了世界僅存的7隻朱鹮……穿行了百萬年時光的秦嶺精靈們,一步步走入世人的視野。

中華物種的基因寶庫

7月1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涼風埡保護站。這是保護區4個保護工作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個。“從涼風埡向西下樑,沿著東河下行徒步8公里,就能到達佛坪保護區的核心地帶——三官廟。三官廟和西河一帶是佛坪保護區大熊貓高密度活動區,是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集中分佈的中心地帶,種群密度居全國之冠。”陪同記者採訪的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曹慶説。

2006年,一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隊伍剛剛踏入三官廟就發現了大熊貓的蹤跡,這令科考人員驚訝不已。“要知道,這支科考隊伍在四川境內的保護區,足足用了兩個月時間才找到一些野生大熊貓的糞便和食物殘渣,而在秦嶺陜西境內的保護區,大熊貓糞便竟四處可尋。”曹慶説。

相比四川大熊貓,秦嶺大熊貓有它的獨特性。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秦嶺大熊貓與其他山系的大熊貓在歷史地理上隔絕超過1.2萬年,在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特徵方面達到了亞種之間的差異水準,秦嶺大熊貓即是秦嶺亞種。“四川指名亞種大熊貓頭大牙小,頭型像熊類動物,如黑熊、棕熊;秦嶺大熊貓頭小牙大,頭型更像貓科動物,如貓、虎。目前,在秦嶺還發現棕白體色大熊貓9隻,其中6隻就是在佛坪保護區內發現的。”曹慶説。

在秦嶺腹地,除了有特殊的大熊貓品種外,秦嶺裏的羚牛也是獨立的亞種。“秦嶺羚牛在4個羚牛亞種中,個體最大、毛色最亮麗。”曹慶説。

每年的六七月,正是羚牛的交配季。此時不少野生動物攝影師會跋山涉水,前往海拔2400多米的佛坪縣藥子梁。藥子梁位於佛坪、周至、寧陜三縣交界處,因崇山峻嶺阻隔,生態保存完好,成為羚牛的理想家園。“此時在主海拔的山脊兩側,往往能發現100頭以上的羚牛大群,非常壯觀。”曹慶説。

憑藉優越的氣候、生態、地域條件和豐富的水源,秦嶺也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秦嶺地處亞熱帶、暖溫帶和溫帶交界區域,橫跨陜西、河南、甘肅等省,擁有平原、丘陵、高山等地形和植被類型,更是東洋界和古北界兩大動物區係交會區……”陜西省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開鋒説,“在秦嶺地區,古北界和東洋界動物混雜現象十分明顯,秦嶺物種多樣性也愈發豐富。”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總共發現了4個獸類新物種。其中一個就是吳家炎20世紀80年代在秦嶺發現的。他當時在商洛柞水縣做野外調查,發現草叢裏趴著一隻小動物,約10釐米長,黃身子、白肚皮,不像老鼠卻也不是黃鼬。憑藉職業敏感,吳家炎帶它回去後找來相關書籍,並借來東北和四川的伶鼬作比對,發現其尾巴較普通伶鼬短,牙齒也缺一顆。後經反覆比對驗證,發現這是一個伶鼬新種。最後,按照發現新物種命名慣例,這個新物種由他和北京的一位專家命名為缺齒伶鼬。

正如《秦嶺簡史》的作者黨雙忍所言,在生物發展進程中,這些野生動物是秦嶺生態系統中非常活躍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們還與土壤、植被等各種環境因子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讓秦嶺的生態系統更加躍動和精彩紛呈,共同孕育出了舉世公認的中華物種的基因寶庫。

目前僅陜西境內秦嶺(不包括陜境巴山)區內就有種子植物3400多種,其中特有種子植物192種;陸生脊椎動物642種,其中獸類142種,鳥類338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80種,兩棲爬行類動物77種,被譽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金絲猴、朱鹮、羚牛更是家喻戶曉。

呵護中的野生動物庫

20世紀80年代劉蔭增在洋縣發現了世界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鹮。此後的38年間,經過一代代朱鹮保護工作者的努力,朱鹮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已達到3000余只。

在這場朱鹮保護的“接力”中,有這樣一位“朱鹮媽媽”。她叫張軍風,是周至縣樓觀臺的陜西省珍稀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朱鹮管理科科長。從2002年至今,她一直像媽媽養育孩子一樣悉心從事著朱鹮繁育管理工作。

原來在那一年,陜西省珍稀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從洋縣人工種群中引進60隻朱鹮,開始進行朱鹮人工繁育,以降低洋縣孤立的朱鹮種群的生存風險。張軍風就承擔了這樣的艱巨使命。

“剛開始的時候,壓力很大,到了孵化的那段時間,我就住在朱鹮巢穴旁邊的值班室,晚上也不敢睡覺。朱鹮剛出生時只有五六十克,一個月內就能長到1000克,這時候營養和疾病預防就非常重要。我就像養孩子一樣小心翼翼,生怕出半點差錯。”張軍風説,“經過這麼多年,我們慢慢摸著了朱鹮繁育的規律,在辦公室裏聽朱鹮叫聲就能知道它需要什麼。今年繁殖期這裡新添了27隻朱鹮,其中人工孵化育雛16隻。”

在大熊貓的保護中,同樣涌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愛心與熱情。

1991年冬天,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員工汪鐵軍和同事在三官廟發現一隻大熊貓幼崽趴在雪地枯草裏,奄奄一息。汪鐵軍趕忙把它摟進棉襖裏,一行人跋涉兩個多小時,摸黑趕回三官廟村。“何長林家小孫子剛1歲,他家肯定有奶粉!”汪鐵軍説。

之後,何長林用給孫子喂奶的奶瓶救活了這只大熊貓幼崽。而何長林的小孫子何鑫長大後,竟機緣巧合成了一名飼養員,並且飼養了這只大熊貓。

放眼全省,陜西省近年來積極創新野生動物保護方式。2013年以來,陜西省先後在銅川市耀州區、寶雞市千陽縣等地開展朱鹮野化放歸。放歸大自然的朱鹮目前已形成自然種群,成為放歸地生態環境優良的重要標誌。2017年,陜西省在安康市寧陜縣寧東林業局轄區的響潭溝舉行了中國·陜西林麝首次野化放歸活動。13隻林麝回歸山林,目前已發現有林麝成功繁育後代。同時,陜西省已基本形成自然保護區體系,使9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保護。今年3月開始,陜西省又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打擊整治破壞秦嶺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切實保護秦嶺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安全。

陜西知名作家葉廣芩在《秦嶺有生靈》一書中寫道:“秦嶺洗凈了我的心肺,給了我淚下的感動,讓我以平和的、生命的、包容的視角貼近生活,審視人生……我已經喜歡上了山林的安靜清澈。在山裏,我永遠坦然而快樂。”秦嶺就是這樣的地方,在寂靜的山林裏,在野生動物自在生活的樂園裏,人們也更深地體悟到了生命的意義,體悟到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義。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