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秦嶺 在保護地的涵養下

黃柏垣水利風景區被譽為“天然氧吧”。

雲霧繚繞的太白山。

秦嶺腹地的洋縣華陽古鎮,靜謐安逸。

周至老縣城純樸自然。 照片均由記者 趙晨攝

秦嶺有生靈,木石皆有情。

自數億年前,秦嶺屹立於世,就一直是生靈的家園。如今,巍巍大秦嶺,依然庇護著無數生靈。

3400多種種子植物,642種脊椎動物,還有我們人類,共同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家園裏。生命向秦嶺索取,秦嶺養育了生靈。

然而,在人類歷史上的一段時間裏,秦嶺“病了”。從唐代“伐薪燒炭南山中”,到清代“共墾老林荒”,再到民國年間的“木客佔山,作廂販板”……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不僅導致百獸喪失家園,物種加速滅絕,還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堪重負的秦嶺,頻頻向我們發出警告。

秦嶺是一座山,但不是一般的山,而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秦嶺是中國的腹心山脈,也是中國的中央山脈。守護秦嶺,便是守護我們的生態家園、精神家園。

2007年,陜西為大山立法,《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這是我國首部為一座山脈所立的地方性法規。

如今,秦嶺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16個,日漸豐富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形成,同我們一起,更好地守護著我們的“父親山”。

一棵樹的恒久見證

在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高山區內,一棵太白紅杉樹,靜靜矗立在海拔3480米的地方。一隻靈敏的藏鼠兔在太白紅杉樹跟前一閃而過,向著更高處的草甸進發,那裏有它愛吃的高山杜鵑。

小文公檢查站就在這棵太白紅杉樹的附近。巡護員李岳華堅守在這裡。“以‘太白’命名的紅杉樹俊俏挺拔,到了秋季,漫山遍野的紅杉被秋色染成金黃色,很是漂亮。”已經在檢查站堅守20多年的李岳華説,這些年隨著保護工作的加強,太白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巡護員不僅有美景相伴,與野生動物的邂逅也愈發頻繁。前兩天,他還在檢查站附近的高山草甸上看到了不少羚牛。

太白山作為秦嶺山脈的主峰,是我國青藏高原以東內陸第一高峰,堪稱“中華第一山”。如果説秦嶺是中國的生態命門,那麼太白山則是秦嶺的生態命門。

作為秦嶺生態系統最完整、最重要的區域,太白山無論在自然資源、人文歷史還是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均在中國山脈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這裡,你可以一睹高山雲海的魅力,也可以觀賞第四紀冰川遺跡的險峻;可以感受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神奇,也可以看到從闊葉林到針葉林的逐漸過渡……

而這一切,離不開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作為全國第一批、陜西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65年建立的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進行定位的。

李岳華所在的小文公檢查站,便是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季節性高山保護站之一。保護站負責日常巡護、森林防火等。

“在太白山,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森林植被也呈現出不同變化。”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何曉光認為,太白山森林植被豐富,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帶譜。在太白山北坡從低到高,依次分佈著幹雜果林帶、櫟類林帶、樺木林帶、針葉林帶、高山草甸5個垂直帶譜,這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了解、熟悉這些,對我們認識自然,有著重要意義。

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動物提供了棲息的樂園。“太白山自然地理位置特殊,是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大動物區係的過渡和交會之地,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就有39種。如果當初沒有設立自然保護區,也許今天太白山裏很多特有的動植物我們都無法見到。”何曉光説,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佈區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正是自然保護區建立的意義和目的。

目前,全省共有61處自然保護區,其中33處地處秦嶺深處。而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時間最早、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生態功能最完整,保護成果也最豐碩。今日的太白山,從坡腳至坡頂垂直高差達3300多米,正是生靈棲息的樂土。

一個林場的綠色生長

如今,在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示範帶動下,太白山周邊建起了日漸完整的保護地體系。其中,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便是其中之一。

與自然保護區注重保留自然本底、側重科研不同,森林公園既是森林觀光區域,也是森林保護區域,允許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科學利用。不過,對於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黨委書記張進來説,當年能在全省乃至全國較早建立森林公園,卻是源自一個林場的抉擇。

20世紀80年代末,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前身是眉縣湯峪林場,因為受林木資源枯竭、經濟轉型等因素影響,原本一直靠採伐為主的林場面臨著生存的挑戰。為了生存,林場打造建設了森林公園。

“那時,國家還沒有森林公園這個概念,我們最初成立森林公園也是嘗試著找個出路。”張進説。

雖然初衷是為了林場職工的生存,但森林公園的概念提出後,一方面林場通過多年的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太白山淺山地帶的植被迅速得到恢復;另一方面,為了吸引更多遊客來太白山體驗森林之美,呵護生態也成為林場職工的生態自覺,昔日的伐木工都轉成了護林員。

“在這兒的不少家庭中,父親是採伐工,兒子是護林員。身份的變化,折射的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轉變和人們環保理念的覺醒。”張進説,由林場性質的轉變到員工身份的轉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森林越來越綠,動物植物越來越多。

1998年,秦嶺全境停止了森林採伐,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曾兼具採伐和培育森林雙重目標的數百個國有林場,整體轉制為以保護和培育森林為主要目標的國家公益類事業單位,不少林場都創建了森林公園,作為保護地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秦嶺的生態修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彼時,秦嶺的重要性不斷被人們所認識,保護秦嶺就是保護人類。綠水青山不再是“材山柴山”,而是“金山銀山”,人們開始努力還秦嶺以寧靜。就如當初砍伐量最大的西岔溝,淺山區曾一度見不到像樣的林木,如今這裡鬱鬱蔥蔥,流水潺潺,還是農夫山泉的水源保護地。

隨著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的穩步提升,生物種群也愈加豐富,同時,公園一年僅門票收入就有四五千萬元。太白山吸引了更多人了解秦嶺、認識自然。目前,全省的森林公園達到90個,其中秦嶺地區就達50個,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一塊石頭的深情訴説

秦嶺的神奇,不僅僅在於它的高大雄峻,更在於它的無比包容,對生靈,對一切的包容。

在陜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工作人員馮智超看來,如果石頭也有語言,它一定會告訴我們更多生動有趣的關於秦嶺的知識。

保護秦嶺不僅僅是保護野生動物植物,還要保護那些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禮物。從翠華山地質博物館通往天池的一段路程,兩邊巨石聳立,造型獨特,時而如玉兔橫臥,時而如夫妻對拜,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傑作。

“1.2萬年前,山體發生崩塌,便形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地質景觀。”馮智超沒來這裡上班之前,並不愛爬山,如今,翠華山每一處山體的特點,每一處自然景觀的亮點,他都瞭如指掌。

這些在馮智超眼中看來體現著自然奇偉的巨石,在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楊建平看來,則有著更多的科研價值。

“翠華山山崩遺跡規模居世界第三,單個崩石體積居世界第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形態之完整屬國內外罕見,而這些對研究中國乃至東亞第四紀古氣候演變和冰川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楊建平説。

豐富的地質遺跡是我們認知秦嶺、了解自然的媒介,也與我們共同成為生態圈中的重要環節。對於這些歷經大自然數億年乃至數十億年雕琢的不可再得的珍品,建立地質公園算是對其最好的保護方式之一。

如今,包括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1074.85平方公里,分佈著5個主類22個亞類的地質遺跡,其中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跡、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跡最具代表性。

“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後,這些地質公園可與其他世界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保護、地學科普及旅遊發展等方面開展交流。”楊建平説。

從自然保護區到森林公園再到地質公園,一個個保護載體的設立,共同指向的是守護大秦嶺。

不過,儘管在對秦嶺的生態修復和呵護中,我們形成了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類型的保護地,佔到了秦嶺總面積的26%,在秦嶺保護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秦嶺生態系統還不夠穩定,保護地面積還不夠大,集中連片的程度還不夠高,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慶倖的是,未來以秦嶺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在形成。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當下,秦嶺國家公園的前期規劃已經完成,正在穩步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成後,各類自然保護地將佔到秦嶺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成為秦嶺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

日漸豐富的保護地體系,讓生靈因保護而躍動,也讓秦嶺因生靈躍動而精彩紛呈。

我們相信,進入新時代,也是邁入秦嶺保護的新時代。記者 喬佳妮 見習記者 陸晟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