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讓秦嶺綠水青山永續增值

秦嶺生態“高品質”保護顯成效

秦嶺深處美麗鄉村與秀美山水相映成趣。 (資料圖)

夏日的秦嶺,林深草密,空谷幽靜,如畫美景隨處可見。縈繞著綠水青山的美麗畫卷,是一串串強勁有力的發展足音。

從1965年在太白山建立陜西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到2019年“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實施以來,秦嶺生態保護已然走過了片區保護、全面修復、整體保護和高品質保護四個階段。在這漫長而艱辛的保護歷程中,秦嶺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更加絢麗多彩,演繹出一幕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齊頭並進的雙贏之路,秦嶺生態空間頂格保護高標起步。

流嶺百萬畝飛播造林區。 (資料圖)

厚植生態底色 林業産業因“綠”而興

山巒疊翠,綠浪滔滔。7月11日,記者走進商洛市丹鳳縣竹林關鎮王垣村,只見一片茂密的叢林中,幾名蜂農正熟練地抽出蜂巢取蜜,空氣中瀰漫著淡淡清香。這裡山大溝深,林草豐茂,當地群眾依託這片“林海”興産業、謀致富,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端穩“生態碗”,吃上“綠色飯”,是秦嶺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最美體現。丹鳳縣地處秦嶺腹地,流嶺百萬畝飛播造林區位於該縣丹江南岸,是西北地區連片面積最大、造林成效最好、林相最整齊的飛播林基地。多年來,這片林地效益不斷凸顯,已經成為山區群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財富”。

而這只是陜西省持續推進秦嶺生態保護,實現從“綠起來”到“富起來”的一個生動見證。近年來,陜西省多舉措、多渠道大力實施各項生態修復、生態重建工程,天然林保護修復不斷深化,總面積達355.65萬公頃,佔喬木林面積的88.11%;累計完成退耕還林84.05萬公頃;濕地保護修復持續加大,17處濕地劃入省級重要濕地名錄、4處濕地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秦嶺濕地進入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保護修復新階段。

為厚植秦嶺生態底色,加大秦嶺生態保護力度,陜西省在持續完善生態資源監管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體系建設的同時,先後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116處,如秦嶺國家公園、秦嶺國家植物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相繼落地,有效保護了全省75%以上自然生態系統和7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種群。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秦嶺自然保護體系初具雛形。

生態重建工程加快建設,自然保護體系不斷完善,極大地提升了秦嶺生態環境,促進區域農業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林果經濟、林下種植養殖、生態康養等新興業態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成為生態提效、群眾增收的有力支撐,也為陜西省生態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漢江岸邊朱鹮起舞。 (資料圖)

挖掘資源優勢 群眾腰包因“綠”而鼓

“天氣越來越熱,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成了大家的好去處。我們這裡不但環境優美,還特別清涼,每天都有大批的遊客前來避暑遊玩。”7月12日,在西安市鄠邑區森林景區八里坪村,村民楊建會經營的農家樂規模不大,卻人氣火爆。

入夏以來,八里坪村遊人如織,他們在這裡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讓整個山村都“活”起來。“這幾天,每天收入近萬元。”楊建會開心地説,生態旅遊帶火了民宿經濟,也讓他的腰包越來越鼓。

依託秦嶺自然生態,八里坪村鄉村旅遊如火如荼,全村有100戶農戶開起了農家樂、家庭農場等,每年僅旅遊業收入就超過了500萬元,帶動當地更多群眾吃上了“旅遊飯”。

綠色發展是生態富民的根本保障。近年來,陜西省通過實施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推動秦嶺生態産業提速發展。在秦嶺範圍內已建成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以及風景名勝區82個,年接待遊客超850萬人(次),以森林旅遊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成為新時尚。同時,精準落實選聘生態護林員、兌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發展生態富民産業等生態脫貧舉措,帶動秦嶺範圍33.97萬戶117.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踏著陜西省生態建設和生態富民同步推進的節拍,秦嶺生態産業加快轉型升級。在秦嶺地區,各地依託生態資源優勢,深挖歷史人文潛力,讓一個個傳統村落綻放新顏,推動林業特色産業蓬勃發展,核桃、花椒等特色經濟林達82.46萬公頃,總産值突破652億元。秦嶺地區經濟發展步伐愈發穩健,産業因“綠”而興、群眾因“綠”而富的生動實踐持續上演。

秦嶺國家植物園。 (資料圖)

提升監管水準 “數字秦嶺”讓“綠”更美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秦嶺生態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陜西省秦嶺範圍森林覆蓋率達72.95%,森林蓄積達2.26億立方米。

秦嶺生態空間面積佔89%以上,3883種種子植物和587種陸生脊椎動物棲息於此,野生種群及其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一個林草茂盛、濕地豐美、生物多樣性豐富、系統功能完備的生態空間新格局正煥發勃勃生機。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為秦嶺生態保護創造了新條件、新平臺。事實上,陜西省一直在秦嶺“數字化”“智慧化”治理體系建設方面進行著有益探索和嘗試,不斷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技術理論創新力度,推動秦嶺生態空間治理現代化水準穩步提升。

大秦嶺研究院等多家秦嶺研究機構相繼成立,秦嶺4項研究入選陜西省十大林業科技成果,秦嶺大熊貓亞種基因組首次發佈,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繁育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隨著秦嶺保護理論創新和技術攻關力量不斷壯大,生態空間治理的“陜西方案”彰顯出後續發展的強勁動力和獨特優勢。

目前,秦嶺範圍布設固定樣地1516個,先後開展了9次清查和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數據年度更新,秦嶺向量化數據全面建立,標誌著秦嶺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初步實現了數字化、智慧化、高效化。

牛媛是秦嶺北麓西安市長安區子午峪片區專職網格員,7月13日一大早,她和往常一樣走進山中開始巡查,每到一處,都會對植被成活、環境衛生、火災隱患等情況進行排查。

“一旦發現問題,就要搜尋記錄,進行對比,拍好照片,做好登記,以便準確、及時、高效處理問題。”牛媛告訴記者,長安區通過構建四級網格化管理平臺等措施,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實現調查研判、無人機巡查畫面實時傳送、固定監控和網格化實時監督管理等功能有機融合,確保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日常監管全覆蓋、無盲區。

在秦嶺深處,還有很多像牛媛一樣的網格員,他們紮根深山,用現代技術守護著秦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2020年,秦嶺網格化監管平臺正式上線,2510個網格單元實現動態監管,子午峪等31個峪口實現智慧化管理。至此,“數字秦嶺”邁出了堅定步伐,“網際網路+”被廣泛應用於秦嶺生態保護的探索和實踐中,切實做到了措施到位、防範到位、保護到位。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隨著陜西省全面推行林長制,新時代秦嶺保護“一體兩翼”格局基本形成。聚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總目標和“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陜西省正加快步伐,厚植秦嶺生態底色,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讓秦嶺的綠水青山成為永續發展的金山銀山。本報記者 黃敏

來源:陜西農村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