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鳳翔:“姑娘手”織起多彩鄉村振興圖
“經過改良後,我們的第四代織機已經能‘解放雙手’了,梭子不用手穿很方便,織布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近十倍。”12月2日,“百年巨變看陜西 恰是風華正茂時”——第五屆“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位於寶雞市鳳翔區田家莊鎮的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兼惠蘭手織布創始人寧卿惠向媒體記者介紹公司的生産創新情況。
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傳習所
“姑娘手”撐起致富半邊天
手織布又叫老粗布、老土布,具有吸汗透氣、健康環保、穿著舒適等優點,手織布製作是鳳翔“姑娘手”的技藝代表之一,但由於製作過程非常複雜傳承逐步減少。懷著對傳統手織布技藝的熱愛,從2013年開始,寧卿惠就深耕手織布技藝傳承,走訪學習國內外各地手織布技藝,回到鳳翔將土布織染傳承與産業扶貧相結合,引導更多農村婦女從事手織布加工。先後在鳳翔區田西村、南小裏村、河北村建立三個扶貧工坊,採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把農村婦女“請進來”免費教學,並把織機免費“送出去”。對特殊情況家庭,則採用帶機入戶的方式,讓婦女在家就可以織布。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工資一般,離家還遠,幾年前回到家鄉來這裡學習手織布,現在能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每個月也能有近三千塊的工資,自己還落一門手藝,生活很充實。”正在手織布工坊工作的康曉娟高興地分享。據了解,惠蘭手織布扶貧工坊已經帶動了附近30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傳統老粗布在當地煥發新生機,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巧創新”織起發展産業鏈
生産車間、木工生産車間、漿洗房、研發中心、展廳、陳列室……走進鳳翔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傳習所,很難想像2019年前的一個扶貧小工坊,如今能夠發展成景致優美、功能多樣、佔地近十畝的技藝傳習所。“隨著産業發展和環境場地的提升,我們吸納的就業人員也越來越多,目前公司職工人數130多人,生産設備200余臺,已經帶動了600多名婦女掌握手織布技藝。”寧卿惠介紹。
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産品展廳
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提升,美觀性和實用性兼具的手織布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産量如何跟上市場需求”成為了決定公司産業發展前景的重要問題。
看到了市場,就真抓實幹。為提升織布效率,惠蘭手織布依託陜西鳳翔及關中地區傳統手織布文化,堅持傳統手工技藝,不斷改進傳統織布機具。“在傳統的二代織布機基礎上,我們改進出了惠蘭三代織布機和可折疊攜帶型的惠蘭四代織布機,使手工織布機的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為手織布的規模化發展拓寬了道路。”公司生産負責人寧建斌介紹。
負責生産和銷售的寧建斌、張召祥也是惠蘭織布機的“改良專家”
與此同時,使手織布家紡産品更符合現代人追求天然健康、綠色保健的理念,惠蘭手織布不斷創新手織布産品,堅持以優質純棉和天然彩棉為原料,採用不上漿工藝,開發床上用品、各類服裝定制、婚慶用品定制、手提包、紀念品、刺繡、香囊、圍巾等一系列手織布産品。“現在我們産品品類非常豐富,已經銷往印度、法國等國外市場,消費者反饋很好,我們計劃在年後開發手織布漢服、唐裝製作,將織布文化與服裝文化結合,起到更新、更好的文化傳承效果。”惠蘭手織布銷售負責人張召祥説。
“融産業”走上鄉村振興路
如今在寶雞鳳翔,土織布已經不“土”,這門“老技藝”已經與鄉村振興的“新希望”緊密相關。
惠蘭公司在傳承與保護手織布“非遺”技藝的同時,積極探索、用心打造手織布基地的非遺文化氛圍,不斷挖掘鄉村振興的文化要素,2021年基地還獲批為“寶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吸引中小學生前來研學體驗。目前,惠蘭手織布傳習所已經形成以非遺文化為靈魂,以手織布産品為載體,以“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為運營模式,文化産業、旅遊産業、銷售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卿惠接受媒體採訪
寧卿惠介紹,下一步,公司將繼續投資3.4億元,規劃建設以惠蘭手織布傳承為主線,集各民族民居生活織錦博覽體驗,關中地區農耕生活生産體驗,西府地區民俗節慶活動承辦、觀賞為一體的民俗文化非遺傳承基地和紅色教育基地,為鄉村振興承擔企業應有的責任。
田家莊鎮黨委書記張曉衛介紹全鎮鄉村振興情況
“今年是鄉村振興戰略開啟的重要年,我們田家莊鎮在産業振興方面將繼續依託蘋果主導産業,計劃發展獼猴桃、紅薯、羊肚菌等産業,將全鎮産業做大做強、多元發展。同時,我們還以惠蘭公司為主要代表,將在文化振興方面加強扶持,做好文旅融合,讓企業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田家莊鎮黨委書記張曉衛表示。(姬文艷)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j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