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工業搖籃”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工廠”
圖為芭蕾舞劇《花木蘭》、芭蕾舞劇《八女投江》、話劇《祖傳秘方》劇照。(遼寧芭蕾舞團供圖、遼寧人民藝術劇院供圖)
“又見大唐”“又見紅山”“唐宋八大家”等現象級文化展覽不斷;精品劇目頻現舞臺,多個原創劇目列入國家精品工程,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在海外講述“中國故事”大放異彩……
這是遼寧,一個被譽為“新中國工業搖籃”的工業基地,近年來上交的一份驕人文化成績單。記者近日走訪遼寧省博物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芭蕾舞團、瀋陽雜技演藝集團等多家“文化工廠”,探訪遼寧的文化密碼。
從文物展陳到文化傳播“讓文物活起來”
古琴、書法、繪畫、唐三彩……以往僅在歷史教科書裏見過名字的展品,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上一一呈現。如微風吹過歷史的紗簾,傳承千年的文物讓觀眾看到了生動真實、立體可感的大唐。
一位帶著四歲男孩的母親從廣東到瀋陽旅行,看到電視裏宣傳“又見大唐”展覽,臨時改變行程,放棄景區參觀,帶孩子來一覽千年前盛唐的絕代風華;兩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史專業學生,在日本休假時聽説中國遼寧正在舉辦“又見大唐”展覽,特意買機票來到遼寧省博物館,領略這個文明古國的文化藝術巔峰……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2020年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後,引起文博界和公眾廣泛關注。參觀者來自四面八方,匯集在東北,共赴這場文化藝術的盛宴,站在當下,回望歷史。
展廳內,由刻有唐宋詩詞的玻璃牌組成的“詩詞林”,成為觀眾喜愛的拍照打卡地。展廳門口的表演區域,上演著和“唐宋八大家”相關的情景劇——《何謂唐宋八大家》介紹了歷史上唐宋八大家的由來;《蘇門教子》再現了蘇洵教育蘇軾、蘇轍求學上進的故事……
近年來,遼寧省博物館以文化傳播的視角,策劃了“又見大唐”“又見紅山”“唐宋八大家”等系列展覽。以豐富的解讀連結觀眾對文物的欣賞、理解和期待,創新性講好文物故事,形成了“觀眾喜歡、專家認可、媒體轟動”的文化現象。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説,從“又見大唐”現象到“唐宋八大家”現象,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從以文物為中心到以觀眾為中心、從辦文物展到辦文化展的策展思路轉變。
“以往我們辦展覽大多是從藝術史的角度去梳理和整合館藏書法、繪畫作品和器物的。而‘唐宋八大家’展覽同樣是展出文物,但是從全新的角度切入,既讓觀眾對‘唐宋八大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有了更深的體悟,同時也讓更多人愛上遼寧省博物館的國寶。”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這樣介紹“唐宋八大家”展覽。
王筱雯説,“一次好的展覽就是要讓文物與觀眾之間産生共鳴,一座好的博物館就是為社會打造以史為鑒的文化殿堂。”
“又見大唐”展覽喚起了觀眾的盛世情結,“又見紅山”展覽讓觀眾看到了遼寧在中華文化譜係中的位置與價值,“唐宋八大家”展覽則讓觀眾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高峰。
“這些展覽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展出的‘明星展品’多,另一方面是我們的故事講得多。”王筱雯説。
為了將文物承載的歷史資訊和藝術價值更好地傳達給觀眾,遼寧省博物館策展團隊在對文物的解讀上頗下了一番功夫。遼寧省博物館的館藏珍品《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是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書法精品。董寶厚説,過去我們只關注了《萬歲通天帖》唯美的晉人書風,但這些書法作品講的是什麼內容,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
董寶厚説,通過釋讀,觀眾了解了王羲之與朋友之間的友誼、對姨母去世的牽掛……鮮活的故事內容引導著觀眾重新認識這些書法經典。這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種方式。
在《簪花仕女圖》展出時,策展團隊抓住唐代女性眉毛這一細節,總結出唐代289年曆史中不同女性、不同時期的眉毛樣式。觀眾通過了解唐代的女性粧容,可以感受到這一時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此種社會風尚背後的大唐盛世。
“博物館要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才會有人願意走進來。”董寶厚説,我們光研究文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將研究的內涵表達出來,讓公眾看懂。策展就是一個講好故事的過程,讓觀眾看完展覽之後能夠形成自己的見解。
原創舞臺藝術精品“叫好又叫座”
滿溢著小街坊民俗、市井味道的話劇《祖傳秘方》,將中國經典英雄故事與西方經典藝術形式完美結合的芭蕾舞劇《花木蘭》,在海外演出市場全線飄紅的雜技劇目《天幻——太陽鳥》……近年來,遼寧多家藝術院團打造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原創劇目。
話劇《祖傳秘方》編排以來已演出近百場,曾作為“中馬經濟貿易交流日”活動內容,受邀在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演出;芭蕾舞劇《花木蘭》2018年上演後,在瀋陽中華劇場連續駐場演出20場,場場上座率達到90%以上,創造了中國芭蕾舞劇目演出歷史的奇跡;今年7月,由遼寧芭蕾舞團、遼寧歌舞團聯合創排的大型原創舞劇《鐵人》先後在瀋陽和北京舉行公演,得到業內專家和觀眾一致讚譽,好評如潮……
如何打造出一大批在全國“叫好又叫座”的原創劇目?
“排演一個,準備下一個。”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佟春光説,唯有劇情撞開觀眾的心扉時,觀眾才會報以熱烈的掌聲。“經常會有觀眾在演出結束後,特意跑到後臺來找我,感謝我們帶來一部充滿凝聚力和正能量的好戲。”
話劇《祖傳秘方》是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近年來的代表作之一,該劇以九一八事變後瀋陽人民群眾以及義勇軍戰士的抗日鬥爭為背景,以卜振堂等人圍繞正德堂祖傳秘方的傳承為核心,吟唱了一曲瀋陽人民堅持民族氣節、保護文化遺産、反抗侵略者淫威的長歌大調。該劇自首演以來,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瀋陽等多個城市進行了巡演,斬獲了第四屆中國話劇表演“學院獎”、第二十六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集體獎等多項殊榮。
佟春光説,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是一支具有延安魯藝光榮傳統的文藝隊伍,始終堅持著精益求精的藝術創作態度,力求將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傳遞給廣大觀眾。
“在排演時除了主要演員,其他很多演員往往要同時上幾部戲,舞美隊同時為幾部戲做準備,每個人都忙得馬不停蹄。”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蔡菊輝説,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逐漸樹立起來,因為對絕大多數演員來説,舞臺有吸引力,而商業演出和惠民演出場次的增加,讓大家看到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多演出,多收益,這對他們是另一種鼓勵。
跨界融合,讓遼寧的文化創作打開一片全新的天地,讓遼寧的文藝作品一次次驚艷亮相。
舞臺上,她是高貴優雅的“白天鵝”,是手持利刃的花木蘭,也是英勇就義的抗聯女戰士。
《阿裏郎》旋律響起,兩方木質曲轅犁在舞臺緩緩劃過。幾位姑娘身著朝鮮族高筒裙,立起足尖緩緩向前,彎下柔軟腰肢,將種子撒向大地。畫風一轉,她們換上土灰色東北抗聯軍裝,扛著大步槍,在激昂的音樂中,奮戰在白山黑水間……
這是遼寧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八女投江》的片段。
在《二泉映月》中融入中國舞、古典舞,在《八女投江》融入東北秧歌元素,在《花木蘭》中融入中國武術的棍舞……嘗試用芭蕾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對芭蕾技法進行中國化改造,融入中國的藝術元素和表達方式,不斷探索建立中國學派的芭蕾藝術道路,是多年來遼寧芭蕾舞團進行原創劇目的追求。
近年來,遼寧芭蕾舞團先後創作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嘎達梅林》《孔雀膽》《二泉映月》《末代皇帝》《遼河·搖籃曲》《八女投江》《花木蘭》《鐵人》等一批具有歷史性、藝術性的“中國風”原創芭蕾舞劇,多次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跨界融合在遼寧文化院團的創作中隨處可見。1999年,瀋陽雜技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瀋陽雜技團”)推出情景雜技晚會《天幻》。這臺斥資800多萬元的雜技晚會集雜技、舞蹈、音樂為一體,從舞美、燈光到服裝、音樂,瀋陽雜技團斥鉅資從北京、香港請來國內各領域的一流“高手”,合力打造出一個與傳統雜技節目完全不同的雜技晚會,一經推出,即在業界和文化市場引起轟動。原文化部在瀋陽召開全國雜技藝術研討會,推廣《天幻》的成功經驗,稱《天幻》是“現代新雜技”。時任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主席夏菊花看後表示,《天幻》具有里程碑意義,全國一流!
隨後,瀋陽雜技團相繼推出“天幻”系列雜技劇《天幻——太陽鳥》《天幻——熊貓尋夢之旅》《天幻——炫彩中國》。
“天幻”系列雜技劇完全顛覆人們對雜技的認知。在《天幻——太陽鳥》舞臺正中間,一塊天幕從天而降,木雕太陽鳥在閃爍,猛然間,太陽鳥飛騰出去,在空中不停盤旋。隨即女主角“太陽鳥”出現在天幕中為觀眾表演魔術。眨眼工夫,女主角的服裝就來了三次大變樣,觀眾掌聲如雷。
好的作品也受到市場的青睞,迄今,“天幻”系列雜技劇已在國內外演出2000余場。
瀋陽雜技團董事長安寧説,“當下節目更追求多元化和視覺化,舞臺、燈光、特效、故事……這些元素缺一不可。接下來,瀋陽雜技團將圍繞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聚焦抗戰題材,創作更多更好的精品。”
做文化交流“大使”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遼寧以原創舞臺藝術精品為引領,探索國際化運作模式,多家藝術院團把芭蕾、雜技等舞臺藝術形式和中國民族化元素有機結合,形成原創作品向海外輸出。這些舞臺藝術精品在海外演出時,外國觀眾反響特別好,中國文化也在觀眾的掌聲、讚嘆聲中潤物無聲地鋪展開來。
21世紀初,西歐。
一場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在著名芭蕾舞演員呂萌心中刻下深深的痕跡。
那是遼寧芭蕾舞團原創舞劇《末代皇帝》在歐洲巡演。
那時,扮演少年溥儀的呂萌年僅18歲。演出結束後,他攜全體演員謝幕返場時驚訝地發現,全場觀眾自發站起來,熱烈掌聲響徹劇場,持續十幾分鐘後,仍未平息。
“芭蕾界有一個‘行規’:觀眾掌聲不停,謝幕簾就不能閉上,演員也不能退場。一般的舞劇結束後,謝幕簾拉個兩三次,掌聲也就停了。那段時間幾乎每場《末代皇帝》的謝幕簾,都拉了七八次還拉不上。”這是呂萌心中永遠的驕傲。
遼寧芭蕾舞團通過開展國際巡演、劇目創作跨國合作、選派選手參加國際舞蹈比賽等方式頻頻亮相國際舞臺,備受讚譽。原創的“中國風”芭蕾舞劇《末代皇帝》《二泉映月》《八女投江》《花木蘭》等先後在歐美各國演出,每場上座率均達到90%以上。一些劇目成為中宣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點項目。
在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看來,芭蕾舞是世界通用的一種文化語言,也是向海外展現中國文化的有利載體之一。“中國文化走出去,要選取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可以穿越不同文化的藩籬。”馮雙白説。
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之一,瀋陽雜技團成立70年來多次赴70多個國家、600多個城市,演出超8000場,觀眾超1200萬人次,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隨著海外演出越來越多,瀋陽雜技團很多劇目的開發都是按照市場訂單生産。安寧表示,瀋陽雜技團不僅是瀋陽的文化名片,更是搭建國際藝術交流的橋梁。“我們會用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精品傳遞精神力量。”
疫情之下,全球演出行業按下了“暫停鍵”,但文化交流並沒有因此暫停。疫情發生後,遼寧歌劇院與埃及開羅交響樂團“雲合奏”了世界名曲《凱旋進行曲》,獲得了海內外音樂人及觀眾的點讚。在2020年慶祝中埃建交64週年之際,遼寧歌劇院與埃及開羅交響樂團,全球首次運用5G技術進行直播,隔空演出的雲交響音樂會在國際上産生了強烈的反響,演出觀眾瀏覽量近千萬人次,此項活動也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人才對於專業院團的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遼寧的藝術舞臺上涌現出一大批明星演員隊伍,得益於“團校合建”這樣一套完備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以遼寧芭蕾舞團附屬的芭蕾學校為例,這家成立於1994年的芭蕾學校,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專科芭蕾人才培養基地,在業內素有“芭蕾工廠”之稱。舞校畢業生遍佈亞洲、歐洲、美洲和國內各大芭蕾舞團,學生在世界各大芭蕾舞比賽中獲得160余項銀獎以上獎項,為遼寧芭蕾舞團輸送了90%以上的演員。
未來,隨著不斷脫穎而出的年輕人才、更加開拓的文藝市場、持續創新的藝術精品,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文化之花也將結出更豐碩的果實。(記者陳夢陽、趙洪南)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新中國工業搖籃”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