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土流失到生態福地 慶陽市西峰區持續推進生態建設打造宜居城市
近年來,慶陽市西峰區堅持走生態為本、綠色發展之路,深入實施“綠色惠民、生態富區”戰略,不斷增強海綿城市功能,謀劃實施了一批固溝保垣、水土保持項目。紮實推進“一村萬樹”工程,構建綠化提升生態型、林果發展産業型等特色綠化模式,著力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破解生態文明建設制約“瓶頸”,建成東郊湖、西湖、南湖、小北湖等生態公園,完善城區綜合調蓄雨洪、補水能力,使西峰城鄉盡顯生機。
西峰區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董志垣腹地,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地貌類型。乾旱缺水卻又降雨集中,造成區域內溝頭延伸、溝岸垮塌、溝道下切。針對黃土高原濕陷性地質地貌特徵和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問題,西峰區持續實施淤地壩維修加固、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黃土高原垣面保護項目,集中布設溝頭防護、排水渠、澇池、護坡等小型水保工程,實現了“溝岸垮塌、溝道下切”到“垣水不下溝、溝頭不前進”的轉變。
“過去,李嶺村南坡頭周邊溝壑縱橫,溝道被洪水長時間沖刷,下切較深,滑坡、滑塌、崩塌等重力侵蝕活動劇烈,致使溝頭不斷延伸、溝岸擴張嚴重,村民不得不隨著雨水的沖刷不斷搬遷住址。”什社鄉李嶺村黨支部書記李懷濤説,通過對垣邊坍塌廢棄窯洞回填、修建澇池和排水下溝、植樹種草,建成了垣坡溝兼治的綜合防護體系,村子裏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居環境有了很大變化。
經過一系列舉措,西峰區探索出了“垣面修建條田、溝頭防護工程,坡面整地造林,溝道修建淤地壩和營造防衝林”的三道防線綜合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幹壩和小型水保攔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綜合防護體系,有效遏制了垣面水土流失。
在堅持垣面整治和溝頭治理的同時,西峰區積極實施河流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和人工濕地建設。在齊家川流域、硯瓦川流域種植濕地和河道水生植物,修建濕地單元格、氧化沉砂池,採用“多級溢流堰+旁路人工濕地+自然凈化”工藝,凈化處理污水。加快建設污水處理站生態濕地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末端治理效能,改善流域水體環境;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減少城市內澇災害和水土流失,構建“滲、滯、蓄、凈、用、排”六位一體的綜合生態水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深化河長制工作,實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建立健全河流保護管理機制,持續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
據了解,今年以來,西峰區新增綠化面積420畝,在鄉村公共空間栽植綠化樹木44.8萬株,新栽補植公路行道樹2.1萬株。近5年來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09.78平方公里、垣面保護面積140平方公里。通過持續打好生態牌、做足水文章,實現了從“水土流失”到“涵養水土”。
城南海綿運動公園、東湖公園曲徑通幽、綠樹成蔭,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綠色地標;南小河溝、秀湖山莊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吸引眾多遊人揚竿垂釣,樂享慢生活……但生態建設的步伐並未止步,當前全區上下以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為目標,精心謀劃城區綠化養護提升改造系列工程,紮實推進園林綠化提檔升級,百姓開窗見綠的願景正在逐步實現。(耿洋洋)
來源:每日甘肅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從水土流失到生態福地 慶陽市西峰區持續推進生態建設打造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