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化幹,實話好!”——瑪沁縣“十化”黨建工作掠影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以來,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為關鍵,創新實施“十化”黨建工作措施,進一步夯實了黨在農村牧區的執政根基,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蹚出了一條以黨建引領帶動鄉村振興的路子。近日,記者走進瑪沁縣的鄉鎮、村社,了解這把“萬能鑰匙”開啟的生動變化。敬請關注。
10月19日一大早,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當洛鄉查雀幹麻村的爾日多就忙活起來。
聽説他想把家裏閒置的那幾間土房拆了,縣上的“親戚”早早就趕來幫忙。
俗話説,親幫親鄰幫鄰,這件事兒乍一看沒什麼稀奇,但爾日多口中的“親戚”,其實是跟村上“雙聯共建”的縣公安局的工作人員。不僅是查雀幹麻村,短短幾年間,瑪沁縣推動全縣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支部與基層黨支部“雙聯共建”,讓機關幹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小事當作自己的事情來辦。
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是瑪沁縣抓黨建、強基礎、促發展、惠民生的有力舉措之一。黨的十九大以來,當地以黨建為統領,以“十化”黨建工作措施為抓手,解決了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提升了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既是工作基礎,更是戰鬥堡壘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管黨治黨,重在基礎。
瑪沁縣,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平均海拔4100米,地處國家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全縣近6萬人中藏族佔82.65%。地廣人稀、條件艱苦、居住分散,基層社會治理面臨著一道道難題。
“基層黨組織軟弱化、邊緣化、家族化,作用發揮不明顯;基層黨建工作虛化、淡化、形式化;幹事創業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及幹群關係疏遠的現象;幹部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發展動力不足。”談及過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治軍直言不諱。
如何找到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契合點?幾經摸索,2019年,一條路徑在瑪沁縣日漸明晰:“1+10+N”。
“‘1’是夯實黨在農村牧區的執政根基;‘10’是黨建工作制度化、大眾化、地域化、通俗化、生産化、生活化、精準化、具體化、時代化、實效化的10項具體措施;‘N’是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讓黨建成為一把解決基層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和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王治軍告訴記者,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後,瑪沁縣一方面推行縣鄉機關黨支部與43個村(社區)黨支部“雙聯共建”,通過黨建活動“聯辦”、為民服務“聯做”、優勢資源“聯用”等方式,以治理合力提升治理品質;另一方面,充分凝聚民智民力,發揮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組織優勢,在全縣35個行政村成立生産發展、糾紛調解、環境保護、互幫互助、衛生評估、國家安全維護、教育督導、精神文化、保障聯絡、聯繫協調、效率督導11個專項工作組,讓幹部黨員群眾根據專長加入其中,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引導群眾自發參與到産業發展、環境治理、矛盾調解等村級事務中去。
“我們以創新‘十化’黨建、成立村級專項工作組,深化雙聯共建為有力抓手和有效載體,堅持思路下沉基層、幹部下沉基層、經費下沉基層,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把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有效組織起來,把人民群眾作為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力量源泉。”王治軍説。
既是指揮部,更是衝鋒隊
“黨的政策像太陽,帶著人民奔小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藏語説唱引來陣陣喝彩。不久前,在大武鄉格多村,精神文化組的骨幹成員鬧日以説唱形式進行政策宣講,一字一句深入淺出,説到了老鄉的心坎裏。在格多村,説唱、小品、彈唱等已成為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好形式。
從以前開會時的人難齊,到如今宣講時的座無虛席,這樣的變化讓鄉組織委員銀強吉十分感慨:“現在的宣講方式像拉家常一樣,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疫情防控,群眾了解得更多了,印象更深了。所以説,寓教于樂的基層文化活動,不僅能激發幹群活力,也能讓基層的凝聚力大大增強。”
以貼近群眾生産生活的方式開展工作,黨建工作既有“力度”,也有“溫度”。幾年來,11個專項組幾乎每日穿梭于牧民的帳篷、牧場中,為牧民群眾講政策、促生産、辦實事、化矛盾、解疙瘩。
前不久,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集結號”吹響後,瑪沁縣各鄉鎮以“十化”黨建為引領,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用群眾的力量推進災後重建。
聯繫協調組、效率督導組全程督導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各項工作情況,並就問題提出解決意見和建議;糾紛調解組積極排查化解災後重建中的矛盾糾紛,確保重建過程和諧順利;生産發展組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實現就近就業,通過各種方式參與重建工作1萬餘人次;國家安全維護組切實維護災後重建期間社會治安秩序,開展聯防聯巡,確保災後重建穩步有序;互幫互助組主動燒水做飯,為施工隊送上熱乎乎的飯菜。面對全縣地處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等實際困難,各鄉鎮主動組建摩托車運輸隊、牦牛馱運隊、“馬+人工”馱運隊等,想方設法幫助施工隊搬運建材,打通災後重建“最後一公里”。
“以前村裏的工作只有幾個幹部在忙活,現在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當洛鄉查雀貢麻村婦聯主任拉龍告訴記者,看著村子越來越好,她心裏特別高興。
既是新路子,更是新希望
不難發現,連天線、接地氣、合縣情、順民意的“1+10+N”的黨建模式,讓瑪沁縣的各項工作如一池活水,盪漾著生機。
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僅2020年,瑪沁縣群眾自發養護村級道路1900余公里,參與群眾接近1萬人次。群眾主動參與“全域無垃圾創建活動”,主動開展家庭衛生、庭院衛生和村容村貌整治。自發參與草原滅鼠,參與人數達1600人,每人平均增收6700元。在2020年3月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中,9個防疫站點第一時間成立了臨時黨支部,800名黨員組建了“黨員先鋒隊”“黨員突擊隊”“黨員志願服務隊”,與各村11個專項工作組隊員共同開展全縣疫情防控人員排查、疫情防控知識宣傳等工作,為全縣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築起“紅色防線”。
這樣的成果,讓有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組織部副部長馮振華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班子帶著黨員幹、黨員帶著群眾幹、群眾之間比著幹的工作氛圍日益濃厚,黨員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空前高漲。”
如今的瑪沁,基層黨組織變得堅強有力了、黨的領導更加穩固;幹部變得自信務實了、工作作風更加硬朗;以前的“等靠要”變成了現在的“我能行”、群眾的內生動力更加充足。
這不,産業發展牛起來——山大溝深的大武鎮吾麻村,野血牦牛養殖基地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這不,城裏的“親戚”多起來——縣上來的雙聯共建工作組,成了當洛鄉查雀幹麻村村民實實在在的貼心人。
這不,村裏的能人動起來——鄉村振興的大潮下,大武鎮永寶村的返鄉創業大學生劉青華帶領村民一起做實驗、種飼草,腳下的那片黑土灘成為了産業振興的新沃土。
這不,草原上的活動多起來——群眾廚藝大賽、牧民運動會、服飾表演比賽、民族手工藝比賽……群眾喜聞樂見的主題活動接二連三。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實化幹,實話好!”——瑪沁縣“十化”黨建工作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