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續寫絲路新篇章】新疆兵團石河子市:水稻“旱”種新突破為産業提供全新可能

編者按:“協同發展向西望 續寫絲路新篇章”網路主題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主辦,陜西省委網信辦、甘肅省委網信辦、青海省委網信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黨委網信辦以及人民網、中國網承辦,旨在發揮中省主流網路媒體優勢,集中宣傳好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省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強開放合作、實現協同發展的的積極舉措和典型經驗。

圖片1

中國網石河子訊(姬文艷)九月下旬,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天業集團)自主研發的膜下滴灌水稻示範田裏水稻長勢喜人,可一眼望去,只見沉甸甸的“稻”卻不見“水”,那水稻是如何茁壯生長的呢?9月26日,“協同發展向西望 續寫絲路新篇章”網路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位於八師石河子市的旱作水稻示範田,一探水稻可以在新疆無水層種植的原因。

圖片2

“協同發展向西望 續寫絲路新篇章”網路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旱作水稻示範田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核心位置,沙漠廣布,降水偏少,加之日照充足,水分蒸發大,因而乾旱缺水。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致力現代農業發展及節水滴灌技術研發,成為天業集團的目標。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實現旱作水稻種植

“作為國有企業,我們紮根石河子,以兵團精神為榜樣,通過10年攻關,終於研發出成本低、性能好、中國農民用得起、用得好的膜下滴灌系統,該系統相繼在棉花、玉米、小麥等40多種農作物中成功應用。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深入,我們也實現了滴灌技術由經濟作物應用到糧食應用,研發出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天業集團農研所主任農藝師銀永安向採訪團介紹。

圖片3

撥開旱作水稻根部,完全看不到傳統水稻種植的水層

“水稻能夠在在旱地裏生長的核心是地膜和軟水管。”原來,撥開水稻底部可以看到,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將一塊塊地膜和輸水軟管猶如水稻的毛細血管一樣隱藏在稻稈根部,為水稻輸送水分和養分,水稻有了輸水通道,水肥就可準確滴灌到根部。

由於特殊的土地條件和水資源條件等,旱作水稻的培育之路困難重重,僅有一項技術還不能在新疆培育出高品質、高産的水稻。旱地水稻在新疆種植除了要具備優質高産的性狀之外,還必須具備耐鹽、耐鹽鹼,抗旱抗低溫特性。為尋找適宜生長的高品質水稻品種,天業集團農研所從上千個品種中篩選,留下3到5個骨幹品種進行試驗,2009年終於找到了最適宜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之所以能夠成功,第一是水稻品種的突破,第二是選擇了適合旱地水稻的栽培模式,第三個是農機裝備和滴灌器材的突破。”銀永安向採訪團介紹,目前,天業集團已經實現了旱作水稻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播種機已經能夠完成種植全流程作業,節省人力資源。

一項技術帶來多種改變

天業集團從事膜下滴灌水稻種植尚屬首創,在世界範圍無先例和現成技術可借鑒。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實現後,為水稻種植提供了新的可能與優勢。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相比南方水稻種植能夠節水60%。在阿克蘇和伊犁種一畝水田需要2000方左右的水。而膜下滴灌水稻僅需要650方。”銀永安介紹,水稻地裏少了水層,不僅可以實現北方水資源節約問題,還有很好的生態保護作用,水層去除減少了大部分病蟲侵害,也降低了溫室效應氣體甲烷的排放和稻米農化殘留,降低能耗23%。

圖片4

銀永安介紹旱作水稻特性

節能減耗的同時,每畝旱作水稻最高可産800公斤,比傳統水田種植水稻增效約150-200元,目前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已經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東、甘肅、天津等與新疆緯度相近的地方進行推廣,在全國累計示範推廣超過200萬畝。

得益於新疆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旱作水稻品種培育方式,旱作水稻種植出的稻米顆粒飽滿、口感有彈性。2018年4月,新疆天業膜下滴灌水稻稻米參加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優質稻米評選活動,提供的“天業香禾”膜下滴灌稻米榮獲中國十大優質稻米稱號。

好産品也有好市場,源頭增産增效,集團産業鏈的延長也為旱作水稻帶來了更大的利潤空間,旱作水稻售賣每畝地的效益近一千元,成米售賣每畝地利潤可達四千余元。

圖片5

八師石河子市天業集團旱作水稻示範田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緊跟國家品質興農戰略,是深入推進稻米栽培的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高品質發展舉措,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可觀。

“國慶節後,我們的水稻就可以豐收啦!”九月下旬,旱作水稻已經進入臘熟期,收穫在望,銀永安告訴記者,“我從石河子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集團從事農業工作,參與並見證了水稻種在北方的不易,心中深有感觸,接下來我們也會繼續進行科技創新,帶動更多人一起致富。”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