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片牧草地上的夢想
海峰和麥日根在仔細研究牧草。本報記者 王菲菲 攝
“從祖輩到現在,我們都有一個綠洲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拖拉海村黨支部書記海峰説。
八月中旬,正趕上了立秋,趁著幾場初秋的細雨,高原的綠還未褪色,染遍了崑崙山下的戈壁荒灘。從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出發,驅車七十多公里,經過了一條曲折顛簸的沙路後,一片沙地綠洲映入眼簾,這正是我們跟隨著海峰來尋找的“綠洲夢”。
海峰黝黑,結實的中等個,一雙濃眉大眼顯得很有精神。不善言談,舉止憨厚的他,眉宇間閃爍著一種堅毅和果敢,他迅速地登上了一個小山丘,向遠處眺望,咧嘴一笑,他指著遠處説:“就是那裏,有幾棵新疆柳和楊樹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們種的牧草。”
原來,海峰夢中的綠洲就是草場上的牧草種植。沿著他手指的方向,我們穿過了稀疏的灌叢,向著那片綠地走去。海峰摘了幾顆野生的白刺遞到了我們手中,笑著説:“上世紀八十年代,老人們就在這裡種地,青稞和麥子養活了我們幾代人,到了九十年代末,又種了點草,這裡的土質好,種什麼活什麼,我們從小就知道要保護好這片草場。”
拖拉海村位於格爾木市以西五十公里處,東邊與清水河村接壤,西邊與烏圖美仁鄉毗連,南到西大灘以東至黑刺溝以西,北與東臺為鄰,全村共有43戶149人。該村擁有可利用草場13萬公頃(195萬畝),海峰帶著我們來的這片草場,位於拖拉海河上游。一條從崑崙山上流下的河道,不僅滋養了這片草原,更為海峰他們帶來了新生活的希望。
“這裡水源和光照充足,地勢平坦,很適合種植牧草,今年我們投入了5萬元的村集體資金,用於修路、改水渠和買種子,先試種了10畝牧草,種的是小麥和燕麥,這長勢比我們想像中要好很多,等牧草長好了後,我們和小島村合作,將牧草進行精細化加工,然後再往外銷售。”海峰站在地裏,小麥和燕麥已經長到了他大腿的高度。
談起這種植的過程時,海峰露出一個不好意思的笑容,嘴巴動了幾下後,説了一句:“多虧鎮上幫我們取到了經。”一旁的郭勒木德鎮副鎮長麥日根接過了話,“拖拉海村是個牧業村,村上的人都是靠放牧為生,沒幾個人懂得種植,我們就找了農業村的人過來幫忙種植,這才沒有鬧出個大笑話。”
聽到“笑話”二字後,海峰用手肘推了一下副鎮長麥日根,説:“我們以前以為種子要播種的深一些才好,誰知道請來的人卻播種的很淺,後來經過一番學習和摸索後,才明白這裡面的學問也大著呢。”
攻克了種植問題後,借助這先天的優勢,格爾木市第一個以村集體經濟為名義的牧業村牧草種植基地項目拉開了序幕。
今年五月,郭勒木德鎮正式將拖拉海村牧草種植項目方案推薦到格爾木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經過了篩選、上報和審核流程後,正式確定了總投資250萬元的扶持項目。
“每年我們都有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來扶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我們先向各鄉鎮發函,然後由鄉鎮推薦適合少數民族村寨産業扶持的項目,拖拉海村的牧草基地項目也是市上鄉村振興總計劃裏的一部分,我們前期通過細緻的勘察後,才敲定了最後的方案,項目建成後收益資金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格爾木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局副局長韓東輝説。
通過一番交談後,我們了解到該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為:13.33公頃(200畝)種植飼草、新建儲草棚2座,共600平方米、改造U型水渠2.5公里、水壩1座、分水口1座、平整土地及購置相關配套設施(播種機、捆草機等)。除了種植項目外,拖拉海村還有一個總投資92.33萬元的藏羊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項目,“綠色種植+特色養殖”的雙重化發展,奏響了拖拉海村現代化農牧發展的“二重奏”。
“牧草種植基地的建設不僅可以使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草場退化沙化趨勢得以控制,還可以為拖拉海村村集體經濟自主發展提供了新契機,飼草料既能滿足本村的供給,也能對外銷售到其他牧業村,增加牧民的收入,解決村內的富於勞動力,預計該項目年收入可達到18萬元。”副鎮長麥日根説。
牧草種植基地只是一個開始,在海峰心裏,他描繪了一幅更加豐富多彩的“致富藍圖”,從祖祖輩輩的辛勤耕耘到夢中的綠洲,那崑崙山下連著的正是拖拉海村每一個人對新生活的無限憧憬與暢想。
本報記者 王菲菲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大片牧草地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