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畫出黨員群眾同心圓
銅川市耀州區以黨旗領航構建服務群眾新模式
一方紅色熱土,接續奮鬥火種,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這就是當下的革命老區銅川市耀州區。
耀州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的殷殷囑託,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在充分運用照金紅色資源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基層黨員砥礪初心、淬煉靈魂的同時,深入開展“黨旗領航勇趕超”活動,不斷強化服務宗旨,堅持領導帶頭、代表引領、黨員實幹、考評推動四力齊發,構建起系統化、制度化、實效化的服務群眾新模式,讓老區人民生活越來越好。
“駐村夜話”,黨員幹部當群眾的“勤務員”
提起5月18日耀州區委書記來村上“駐村夜話”,與大夥兒圍坐一圈,現場辦公解難題,照金鎮北梁村陳家坡組村民盧小利至今記憶猶新:“書記説有啥困難一定要提出來,我告訴書記房子有裂縫,漏水又掉皮,很不安全。他當場協調,第二天就有專業人員到府技術檢測,收拾裂縫,並建議我再觀察一段時間,有問題再及時反映。”
一場“駐村夜話”不僅為民排憂解難,更拉近了黨員幹部和群眾的心。
北梁村黨支部書記杜新龍説:“我當時也在現場,區委書記對群眾提出的停車場車位少、道路設施管護不到位等問題現場交辦。領導幹部走訪基層,拉家常,發現問題,正兒八經解決問題,接地氣!發展過程中矛盾不可避免,像這樣的會經常開著,矛盾化解了,群眾的心也更亮堂了。”
區委常委“駐村夜話”是耀州區著力打造的特色黨建品牌,也是開展“講政治、敢擔當、改作風”專題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實踐載體,其實質是密切聯繫群眾,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
耀州區委出臺《區委常委“駐村夜話”工作制度》,要求區委常委每個月至少利用1天時間深入包抓鎮村,特別是偏遠村、重點村,每次走訪群眾3至5戶,做政策宣傳員、資訊收集員、問題調處員、致富指導員,三級合力辦實事。
區委常委“駐村夜話”發現的問題每月集中交辦一次,解決問題情況每月定期反饋一次,交辦事項每月跟進督辦一次。同時,區委每半年印發一期“駐村夜話”專報,對各個區委常委解難題、辦實事情況予以通報。近年來,區委常委通過“駐村夜話”累計為鎮村辦實事800余件。
黨建引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建議給管理不好的群眾做管理指導,進一步提高蘋果産量和品質,保住咱們水峪的品牌;像其他産業,如櫻桃、花卉等,也是發展方向。”
“村民之間有矛盾了,會在微信群裏髮發。村群需要整頓,有問題及時彙報,真正形成為群眾解決矛盾糾紛的機制。”
……
這是錦陽路街道水峪村黨總支書記楊春平辦公桌上的一份意見清單。
過去,水峪村黨員結構不合理、老齡化嚴重,群眾不認可。近年來,水峪村優化黨員隊伍,建強村黨支部。黨建領航下,村上發展蘋果産業、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等,使村民收入從不足千元到2020年每人平均純收入19620元,還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徹底改變了村子臟亂差面貌。
不過,令楊春平最為關注的是:隨著幾個村子合併,水峪村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如何推動3個黨支部勁往一處使,補齊發展短板,邁向鄉村振興?
於是,今年6月23日,水峪村黨總支組織50多名黨員找問題、提建議,共謀發展,80多歲的老黨員也全程參與。最終,村黨總支整理了18條建議,正逐條落實。
錦陽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馬超説:“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基層黨組織發揮引領作用,就能凝心聚力,打造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小鎮,建設美麗宜居錦陽。”
農村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個村莊的“車頭”。北梁村在村“兩委”換屆中,配強村級班子,村“兩委”成員平均年齡42歲,最小的28歲。村上推行每名支部委員聯繫2到3名困難老黨員,年輕黨員結合居住地包片聯繫服務3到5名困難群眾,黨支部為38名黨員戶門前製作“共産黨員戶”承諾牌,為19名無職黨員設立了矛盾調處、環衛監督等5類崗位,為黨員服務搭平臺。同時,村上推行村“兩委”與村民代表聯席會議制度,針對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召開聯席會議,共同討論研究,極大凝聚了鄉村治理向心力。
共建共用,彰顯社區治理民生溫度
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近年來,耀州區著力打造“融入型”黨建品牌、“志願型”服務品牌、“鄰里型”文化品牌,增強了社區黨組織凝聚力,提升了社區治理水準。
東站社區是耀州區回族群眾聚居較多的社區。社區黨總支精心打造“回漢一家親”服務品牌,在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懷勇的倡導下,社區黨員幹部和困難群眾“結對子”,先後為24戶困難回族群眾辦了低保,為11戶住房困難回族群眾申請了廉租房補貼,幫助13名回族群眾實現了再就業。在得知轄區群眾滿傑家庭困難情況後,社區“兩委”幹部積極幫扶,在滿傑的父親因病過世後,又積極聯繫清真寺管委會幫助安葬了其父。
一本工作筆記隨手記錄,一個微信群實時聯繫……這些已成為解放社區黨總支書記楊莎和各片區網格員每天上班的“必選曲目”。通過發揮黨組織“主心骨”作用,解放社區在調解工作中推出“三三調解制”。這些網格員植根基層、來自群眾,熟悉社情民意,可有力打通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最後一公里”。
實現共建共治共用的社區治理格局,不是基層黨組織的“獨角戲”,而是多方力量的“大合唱”。鄰德社區的“流動小喇叭”志願者服務隊,天寶灘社區24小時“不打烊”的黨建移動陣地……一個個平臺搭建起來,喚起社區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意識,吸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打造社區大家庭。
記者 趙楊博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革命老區畫出黨員群眾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