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自然資源廳:為群眾把事辦“實”
7月23日18時,安康市嵐皋縣四季鎮遭遇短時強降雨天氣,木竹村局部小時降雨量達到119毫米,造成局地滑坡和部分交通、電力中斷。
此次災害發生前不久,自然資源部門剛完成嵐皋縣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將滑坡發生地劃定為地質災害高風險區,並對四季鎮幹部和村民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講培訓和應急避險演練,木竹村幹部群眾防災識災避災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此次強降雨來臨時,四季鎮幹部根據上級的部署和要求,及時預警到戶,提前組織群眾果斷轉移撤離,確保群眾生命安全。
在全省,陜西省自然資源部門今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5起,避免了67人傷亡和660萬元的經濟損失。
“地質災害來臨時,盡可能保證群眾的生命安全,是自然資源部門‘我為群眾辦實事’最現實的體現。”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雁林説,“通過對本次和近年來的成功預報分析總結得出,成功預報並避免人員傷亡是因為實現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鏈條的閉環管理,即‘發現隱患、監測隱患、發出預警、果斷撤離’。”
地質災害專群結合監測預警項目,是省自然資源廳確定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項目之一。5月15日前,8個市37個縣區部署的1685個地質災害專群結合監測預警建設項目已安裝完成並運作,使全省2423處專業監測點、11267台專業監測設備發揮監測預警作用,初步實現“人防+技防”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陜西省自然資源部門還組織應急演練1664場,參演9.76萬人次,宣傳培訓47.15萬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層工作人員和群眾防災能力;會同氣象等部門向省級有關單位和相關市縣等發送預警提示短資訊101558條,有效指導當地政府和地災防治人員提前做好相關防範和避險工作。
作為陜西省自然資源部門“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變廢為寶”的生態修復工作也在全省積極開展。
6月30日,渭南市合陽縣黃河西岸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完工。這是2020年陜西省確定的首批沿黃地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治理面積224.13公頃,項目區包括11處廢棄採砂(石)場,治理前存在山體崩塌、滑坡、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等一系列地質生態環境問題。
項目實施過程中,合陽縣自然資源局採用“生態修復+現代農業+文旅”模式,進行系統綜合治理,恢復治理旱地17.11公頃、草地204.83公頃、濕地2.19公頃。同時依據項目修復後的土地資源,通過産業植入方式,立足實際,做好現代農業産業升級,將靜態的廢棄礦山變成動態經濟體,惠及周邊群眾。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省自然資源廳按照學史力行要求,緊緊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深化政務服務、平安陜西建設四個方面制定“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達到每件實事有臺賬、有措施、有目標、有期限、有督導、有結果的“六有”要求。
省自然資源廳聚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提高用地審批效能、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地質災害治理等工作結合起來;赴基層開展調研9次,深入縣區30余次,察民情訪民意;對重大項目用地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積極為企業提供到府服務,千方百計落實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助力重大項目順利實施;提出土地管理10項措施,建立為民便民惠民長效機制。
截至目前,除地質災害專群結合監測預警項目、合陽縣黃河西岸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省自然資源廳還完成了興平市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建立健全全省徵地補償標準查詢系統、礦産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規範化項目、安裏勘查區採礦權委託掛牌項目等“我為群眾辦實事”具體事項。
記者 李欣澤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陜西省自然資源廳:為群眾把事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