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鼓“手藝人”楊東濤:匠心堅守 傳承育人

編者按:為全面展示陜西省屬企業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産品和新業態,傳遞國企高品質發展的最強音,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國資委、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的“百年巨變看陜西 恰是風華正茂時”——第五屆“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暨“聚焦國企高品質發展”採訪活動於2021年7月19日正式啟動。中省市媒體採訪團將走進陜西省屬國企,深度挖掘、采寫、攝製亮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內容産品,通過全媒體平臺向世界展示追趕超越的新陜西形象。

圖片13

楊東濤,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車間數控鏜工,曾獲“全國機械工業能工巧匠”“陜西省勞動模範”“陜西省十大傑出工人”等稱號,先後承擔了陜鼓多個産品的加工生産工作,在關鍵産品部件的技術攻關、試製加工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冬去春來,歲月寒暑,他以行動詮釋新時代“陜鼓工匠”的勞動美、匠人心。

圖片14

楊東濤介紹工作室技術創新發展情況

創新思考 匠心堅守一線二十餘年

“我1997年畢業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在陜鼓集團一線從事生産加工工作,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我就要把工作做好做精。”對楊東濤來説,“擇一事,終一生。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是二十多年來他對工作的態度,也正是這份實幹創新的堅持,讓他在成為“匠人”的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遠。

在平時的工作中,楊東濤最喜歡做一些産品的技術改進和創新。“産品加工要精益求精,不容許一絲馬虎。”從工作後遇到第一個生産問題時,楊東濤就開始思考,産品部件的精細加工時設備運作的基礎,沒有對加工方法的反覆試驗,就無法紮實地掌握技術,無法保證産品精度。

由於公司的産品基本都是上下體結構,有的機殼組立孔要120個孔,工人每個都劃線找正,工作量大,有的地方不好畫,120個中任意畫錯一個,後序裝配都無法安裝,而且返修難度大,成本高。發現問題後,楊東濤就開始鑽研,最終發明瞭圓孔中心找正器,節省了工期和時間,提高了生産效率,並獲得了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當時我研究這項技術時,正值夜班,每次想到解決方案時都很興奮。”當時為了解決問題,楊東濤在初步思考的20個方案中精選了10個方案,又綜合考慮操作簡單、經濟方便等因素保留6個方案進行試驗,那段時間,他經常忙於鑽研,淩晨兩三點都無法入眠,一有靈感馬上就起床繪圖。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的調試和改進,楊東濤發明出圓孔中心找正器成功解決了技術問題。

團隊配合 “老帶新”傳承“匠人精神”

“每次新的項目做完之後特別有成就感和價值感,而且我那時候不熟悉CAD建模,我們領導就安排了專業的技術員幫我,後來又找專門的廠家幫我做樣件,對我創新工作的支援也非常大。”楊東濤介紹,在陜鼓,從員工一線實驗到後期技術推廣,整個創新流程中都有公司大力支援,“我們員工有創新想法只需提供圖紙和方案,公司就會幫助我們製造樣件,再進行改進。加上各方面的支援獎勵政策,公司對全員創新的感召力也越來越強,大家都積極參與”。

據了解,在戰略聚焦分佈式能源深化轉型的創新實踐中,陜鼓集團通過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和員工素質提升工程建設,著力打造高技能人才“智庫”。在研發投入方面,近年來,陜鼓每年的技術研發投入已經佔到銷售收入的10%。2009年以來陜鼓集團累計獲得全國和省市勞模、省十大傑出工人、三秦工匠等各類外部榮譽220余人次,楊東濤等工匠、勞模代表也成為引領和帶動企業創新和高品質發展的陜鼓高技能人才“智庫”中堅力量。

楊東濤介紹,陜鼓集團對技術性工人設有專業的職業通道,員工也可以通過參加相關領域內的大賽等提高自身全方位技能。如果在某個領域或行業成績比較突出、有技術絕活的,還可以成立工作室負責相應課題項目,通過工作室“老帶新”把技能傳承下去,培養更多的工匠。

圖片15

陜鼓集團總裝車間

目前,以楊東濤名字命名的陜鼓動力加工車間楊東濤創新工作室,就是陜鼓動力機械加工板塊的創新團隊代表,加工車間主要承擔公司的主軸、機殼、葉輪等核心部件的加工,成員分別由車間技術組、大型數控鏜銑床、數控龍門銑、數控立車等方面的骨幹組成。

“經過帶動和激勵,我們工作室的年輕員工在創新和改進等方面的興趣特別濃,積極性特別高,有的入職僅兩三年就開始參與專利研究和申報。”楊東濤説,接下來他的目標,就是在緊跟公司轉型步伐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工作技能、為用戶提供更好服務的同時,努力做好工作室年輕匠人的培養帶動工作,為我國高端裝備製造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出一份力。(姬文艷)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