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盛宴,激蕩時代風雲
這是一場穿越百年浙江藝術史的盛宴。7月21日下午,浙江展覽館,“百年擔當”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浙江藝術特展開幕。
這是一個資料庫。800余件(組)作品與文獻,內容涵蓋美術、書法、攝影、戲劇、音樂、舞蹈、電影、電視等12大門類,浙江藝術百年風貌在此展現。這也是一台時光機。小説《吶喊》、漫畫《三毛流浪記》、攝影作品《白求恩》、油畫《開國大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代代人的集體記憶在此勾留。
“此次浙江藝術特展,展出的是浙江文藝的高光時刻,是面向群眾的藝術課和黨史學習教育課。”展覽總策劃人、省文聯黨組書記陳瑤説,希望通過這場藝術特展,展示浙江紅色革命史、藝術家的探求與擔當,同時激發各個年齡段觀眾的文化記憶。
觀眾在觀賞油畫《啟航——中共一大會議》。 董旭明、周旭輝攝
用3個月時間打造這場藝術盛宴,難度幾何?展覽正式亮相前,我幾番前往探營。
施工現場按“譜”精彩呈現每個篇章
走進“百年擔當”展廳,徐徐打開的,是一幅展現浙江文藝群星璀璨、浙江藝者使命擔當的長卷。在展覽序廳,兩側各矗立著一面大型“照片墻”,一邊是百年曆史長河中浙江文藝人物群像,一邊是浙江百年文化精品的匯集。大堂中央,是5米長的大型組雕《攻堅》。穿行于6個大型展廳,“紅色史詩”“劇場讚歌”“時代峰巒”“群英璀璨”4個篇章相繼迎面而來。
展覽圍繞一個主題、兩條主線、三條路徑、四個篇章展開。主線為紅色文藝線和人文傳承線;路徑為視覺藝術、影視藝術和舞臺。整個展覽多個藝術門類、多元呈現方式的有序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頂天立地、滿滿噹噹。
而就在展覽開幕前幾日,這裡還是一片“大工地”。7月17日下午3時,記者隨展覽總策展人、省文聯主席許江走進布展現場“探班”。在每場展覽落地前,到展館進行實地踩點並督導,是許江多年來的習慣。由於展廳實際情況和展陳設想存在出入等原因,一輪輪磨合整改成為打造一場優質展覽的必要環節。
這邊,幾名工作人員正在高高的腳手架旁忙碌施工,3塊大螢幕從天花板上倒挂下來,形成一個流動的“Z”字型,“展出時,這裡將是熒屏疊起、寬幅高懸的效果”,策展團隊很是期待;那邊,大大小小的書畫、攝影作品正在等待上墻,不少模型道具尚未“入駐”。
許江和策展團隊來回穿行在各個篇章,指揮著各個環節有序落地。在他們的腦海中,有一本複雜的“譜”。
觀眾現場看展。董旭明、周旭輝攝
“浙江是戲劇大省,必須把陣容亮出來。”行至“劇場讚歌”篇章,許江向策展團隊提議,把近年來浙江“梅花獎”“金桂獎”獲獎演員參加競演時的精彩片段補充進去,結合多媒體展現。説著,他扮出紹劇演員出演時的神態,“就是要讓觀眾看完馬上能形成直觀感受,傳統戲劇竟然這麼獨特!”
走進“時代峰巒”篇章,滿眼的綠色勾畫出清新感。環顧四週展墻,以一座座此起彼伏的山形圖案拼接而成的背景墻,意寓浙江是文藝人才培養、文藝作品創作、文藝精神凝聚的高峰。在此基礎上,展品、展櫃、模型、影像裝置等將陸續填充進來。
“該篇章以‘三條路’的思路進行架構。”許江一一講解。“屹立之路”展現浙江百年主旋律創作精品,展品包括大眾熟悉的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及其手稿,反映時代變遷的浙江日報攝影記者徐永輝作品《一戶人家70年》等;“自信之路”由12部“巨形書本”和一座“豐碑”構成,浙江文藝發展脈絡在此一目了然;“復興之路”多角度展示浙江文藝界在改革開放後的繁榮發展景象。
幕後策劃製作的思維導圖長達3米
策展團隊腦海中的“譜”,是整個團隊邊策劃、邊實施、邊調整3個月的成果。
7月18日上午,我隨策展團隊成員劉畑走進浙江展覽館二樓的一間會議室。這片目測20平方米大小的空間,充斥著忙碌的氣氛。
連日來,這裡已經成為整個策展團隊日夜駐守的“後方陣地”。桌面上,十數臺電腦開啟著,負責視頻製作、空間設計、視覺設計的小分隊正分頭根據“前方”傳來的臨時更改方案緊鑼密鼓調整中。目之所及,堆滿了要展出的作品、供參考的書本資料、數版展廳平面圖等。
時間倒推回5月底,由省文聯策劃主辦的“五月薪火”國際青年藝術季剛剛結束,“百年擔當”這項更浩大的工程就無縫銜接提上了日程——展覽由省委宣傳部、省委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指導,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展覽為期十天,暫定於7月中下旬開幕——任務開始時,即是倒計時!
12個藝術門類,要一一梳理、精彩呈現,絕非易事。展什麼?展品從哪來?到了展廳怎麼放?每一個問題都是一項“大工程”。
“東西太多太雜,為了理清思路,團隊曾經做過一幅3米長的思維導圖,把思路、分工、內容等都寫了出來。”策展團隊成員、省文聯創研處負責人鄭斯奇手機相冊中,記錄了大家走過的點滴。其中一張是第一次召開策劃會時,許江手寫的主框架——4個篇章,分“紅色文化”和“百年文藝”兩條主線。“按照這個思路,大家分頭並進,不斷完善。其間,方案仍然經歷6次大調整,大大小小的會議召開了20多次。”他回憶説。
6月12日傍晚,一位籌備小組成員在朋友圈發佈了4張“紀實照”,分別是幾個人圍著檢索資料、幾個人正撲在電腦螢幕前設計虛擬展廳、一塊畫滿了圈圈點點的小黑板和“小夥伴們”齊刷刷吃盒飯的場景照。
沒有人手,思路再完美也無法落地。為了解決這一難題,6月初,策展團隊主要負責人、省文聯書記處書記余旭紅在經過慎重考慮後,動員美院20余位研究生參與其中,加上省文聯相關負責處室成員,由此形成第一批“突擊隊”主力。
學生們的任務,是與文聯12個協會“特派”專家溝通,在有充分學術支撐的基礎上,梳理各藝術門類的發展歷程,並選出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對接展陳品借用、參與展覽策劃與落地等。“作為一項實踐活動,對學生們來説也是不可多得的鍛鍊機會。”余旭紅説。
在“後方陣地”,美院研究生二年級學生邢珂給我講述了這一複雜的過程。“歷史資料線索本身就少,考究很難,加之年代久遠,音視頻品質很難達到展出要求。”她舉例,為了讓觀眾更全面了解《採茶舞曲》,最終要展出的除了舞蹈視頻,還包括相關初始音頻、唱片、歌譜、50年代至90年代的劇照等。為此,邢珂曾多次聯繫音協、舞協相關負責人,也數次與《採茶舞曲》誕生地當地部門對接,找線索、找物件、找替換方案,最終完成了這一度令她“抓耳撓腮”的項目。
而這,只是最終展現在觀眾面前的800個“小項目”的其中之一。我注意到,在大家手機中,各種群聊都“叮”個不停。“對接小分隊”“策劃製作群”“決斷群”“借展群”以及各個協會對接群……相關工作群共有18個。“一場完美展覽的背後,是數個小組攜手努力的成果,點點滴滴都相當不容易。”不少成員感慨。
作品呈現座座精神豐碑震撼人心
7月19日下午,距離開展還剩48小時,我再次走進展覽館。放眼望去,多數展品已經各就各位,整體更加井然有序。此時,許江和策展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最後一輪調整。
“這是新聞聯播裏經常看到的那幅山水畫嗎?”在“紅色史詩”篇章,我看到一件恢弘巨制甚是眼熟。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佈置在中南海懷仁堂會議廳正中的《江山萬里圖》的等大素描稿,長十余米、高近一層樓。兩幅巨作都由中國美院童中燾、卓鶴君、陳向迅三位教授合作完成。“這是美院的驕傲,也是浙江的驕傲!”工作人員激動地説。
跟著策展團隊的巡展節奏穿行其中,我觀察到,抗疫特展“時代答卷”視頻、新舞臺劇《輔德里》16組劇場模型、浙産電視劇《雞毛飛上天》、G20LOGO形象及小青荷服裝、2021年歌劇《紅船》等按照一種特別的“邏輯”順序被安排在各個位置,看完後別有一番回味。
在前期策展階段,有一位團隊成員告訴我,做這個展覽就是要讓觀眾看完之後,內心産生三個“哇!”:哇,這個藝術家原來是浙江人!哇,這件作品原來是浙江人創作的!哇,浙江令我自豪!
通過這幾番現場探營,眼看著展廳一點點被填滿,我確實好幾次“哇!”了起來。我感慨于團隊成員對文藝之執著,在欣賞一件件展品時我仿佛穿越時光隧道,再次被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打動,被小百花的文藝精神打動,被新時代的一件件史詩級作品打動。
這些作品中,有不少是根據展陳實際情況臨時調整的內容。就在前一天,工作人員剛剛把兩幅最新加入的攝影作品安置上墻,一幅展現浙江綠水青山的生態之美,一幅集體婚禮照反映浙江人民幸福生活。
一張張面孔、一部部巨作、一段段故事,更是一座座精神豐碑。觀眾站在高聳的“峰巒”之上,感受歷史洪流,眺望更遠的時空。尤其堪稱震撼的,是大展“終曲”,由陳振濂、金鑒才、盧樂群等9位具有全國聲望的浙籍書家書寫。行書、篆書……篇篇筆力遒勁、氣勢恢宏,盡顯浙江書壇實力。
“喚起老一輩人追憶崢嶸歲月,也讓年輕人追尋紅色印記,最終通過展覽激蕩起浙江文藝界奔向新征程的滿腔豪情。”陳瑤説。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視覺盛宴,激蕩時代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