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楊淩看示範:專家教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農業科技之花開滿小康路
2021“走出楊淩看示範”全媒體採訪活動啟動儀式。
楊淩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成立二十多年來,依託區內農業科教資源,研製推出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成果,尤其是圍繞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探索形成了大學試驗站、産業鏈、農科培訓等示範推廣模式,打通了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後一公里”,為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撐, 讓數以億計的農民從中受益。
6月22日-7月2日,記者跟隨2021“走出楊淩看示範”全媒體採訪活動,走進甘肅、寧夏、內蒙、陜西四省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試驗示範站和楊淩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了解楊淩農業科技給西北地區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帶去的新變化,見證了“茶博士”、“羊教授”、“牛縣長”、“玉米首席”、“蘋果首席”等農科專家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強農業,富農民的擔當和作為。
“茶博士”用“科技汗水” 澆灌富民茶
“陜西茶品質好,又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導産業,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宣傳推廣。”6月22日,在漢中南鄭區楊淩農業科技推廣示範點——漢山茶業公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系主任、陜西省茶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余有本向到訪的新聞媒體記者推介起陜西茶葉。
2004年,余有本從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畢業,獲農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任教,從此與陜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後的10多年,余有本走遍陜西20多個産茶區縣,推廣茶樹新品種、加工新技術、發展新理念,為陜茶的發展和壯大留下了不少“科技汗水”。
漢山茶業公司負責人陳紀發介紹,公司近年來通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産學研合作,在余有本博士的支援和幫助下,從主要生産綠茶到現在轉型為生産70%紅茶,延長了生産鏈,通過勞動務工、茶園除草施肥、鮮葉採摘和土地流轉分紅等辦法,帶動了茶農增收脫貧致富。
“茶博士”余有本(左)支援寧強縣千山茶業公司董事長王有泉走出了一條茶産業特色發展之路。
“余博士不吃小灶,吃的是職工灶,睡的是廠房,最多的一年累計在這裡呆過160天,沒有餘博士,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成績。”寧強縣千山茶業公司董事長王有泉説,他們和余有本領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葉研究所共建了茶葉試驗示範基地,由余有本指導他們建設高標準茶園、種植茶葉新品種、研發生産高品質茶葉、走茶旅融合之路,延長了茶葉産業鏈,帶動當地茶農從事茶葉種植和初加工,拓寬了增收渠道,推動了茶産業的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余老師把先進的種茶理念和技術帶給我們,為我們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茶産業人才,據我們初步統計,每年有2000多人跟著余老師學習種茶技術。”漢中市茶業辦産業科科長劉懿説。
“只有將自己的所學在大地上轉化,讓産業發展起來,讓茶農收入提高,才算是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余有本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他們的試驗站已經成為陜西茶産業的技術孵化器,陜西現在應用的很多新技術都源自試驗站。
“陜西省茶園面積達293.4萬畝,幹毛茶産量11.3萬噸,一産産值達到183.4億元,全省茶農超過100萬人,茶産業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茶産業已經成為陜南秦巴山區繁榮農村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型綠色生態産業。”余有本説,陜西茶産業發展潛力很大,今後一段時間裏,他們將在茶葉生産全程機械化、低産茶園的改造、夏秋茶的茶資源綜合利用、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用力,推動陜茶發展再上新臺階。
瘠薄土地上種出地道中藥材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邊陲的隆德縣,地形東高西低,丘壑眾多,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然而,就是在這片瘠薄的土地上,楊淩的農業科技讓黃芪、黨參等特色中藥産業發展充滿活力。
“我們藥材種植基地建設中技術方面遇到了瓶頸,當地沒有好的解決方法,楊淩示範區科技局領導在六盤山區科技幫扶活動中得知後,給我們引薦了中藥材領域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躍進教授。”隆德縣葆易聖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永強説。
田永強告訴記者,和張躍進教授對接後不久,張躍進教授就帶著專家團隊到隆德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並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從品種選擇、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給予了指導,讓他們不但突破了技術瓶頸,還明確了企業長遠的發展方向。
葆易聖藥業有限公司藥材加工車間工人正在將切片好的黃芪裝袋分包
“除了經常電話、微信遠端指導外,張躍進教授每年還會三次到公司基地實地指導,為公司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幫助公司完成了高純度黃芩苷分離純化技術定向開發及品質標準研究,讓公司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田永強説,2018年他們公司還被楊淩示範區確定為“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走上了以科技創新驅動中藥材産業發展之路。
“如果沒有接觸到楊淩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己的公司就很難這麼短時間從一個‘小作坊’發展為現在的‘規上企業’,更不會成長為注重科技創新的企業。”田永強介紹,他們公司還採用“公司+基地+科技+農戶”模式,帶領當地群眾種植中藥材5500畝,安排技術人員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農民種的藥材公司按照市場價格收購,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為當地脫貧攻堅做出了積極貢獻。
陜西油菜新品種花開祁連山
盛夏時節,祁連山上白雪皚皚,祁連山下油菜花開。在祁連山北麓的甘肅省張掖市民樂油菜生産推廣基地的陜西省油菜聯合實驗體春油菜區實驗區,種植了13個高矮不等的油菜品種,有的花開正艷,有的剛抽出嫩芽。這裡曾經選育了我國第一個含油量超過50%的國家登記品種“秦雜油4號”,創下了“一碗菜籽半碗油”的新紀錄。
看著自己選育的“秦雜油11”得到企業的迅速推廣,並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種工作人員韋世豪格外激動。
“企業的需求,農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育種目標和方向,在和他們長期交流的過程中,我深刻了解他們的需求,‘秦雜油11 ’就是我們在當地進行實驗、示範,成功轉化于當地的品種,這使楊淩的農業科技能夠更好地服務於當地油菜産業發展,從而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韋世豪説。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良繁栽培研究室主任任軍榮(左)查看民樂油菜示範推廣基地新品種生長情況。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良繁栽培研究室主任任軍榮告訴記者,民樂油菜示範推廣基地始建於2003年,2016年被楊淩示範區認定為科技示範推廣基地。基地通過産學研合作,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形成了從種質資源創新、組合選配、實驗鑒定、品種登記、成果轉化、種子生産的全産業鏈模式。
任軍榮説,一個基地的試驗成功,並不能真正體現一個品種的廣適性,為此他們團隊在青海、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佈局了10個基地,常年、多點進行實驗篩選,最終在育成新品種的時候,也豐富了科研成果儲備,為打好油菜種子翻身仗奠定堅實基礎。
第27屆農高會期間,甘肅匯豐種業有限公司用40萬元,成功從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轉讓到了“秦雜油11”和“秦優1806”的生産經營權,今年示範種植1200多畝,育種500畝,2022年計劃推廣16萬畝。
任軍榮介紹,“秦雜油11”和“秦優1806”開始在民樂進行選育推廣後,他時刻關心油菜的生長表現,經常帶團隊過來進行技術指導,希望和企業通力合作搞好優良品種選育和示範推廣,讓自己和同事們的科研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走的更好。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是隸屬於陜西省科技廳的公益性農業科研事業單位,2013年整體搬遷到楊淩後,已成功選育出一批適宜於春油菜區生産推廣種植的高油、高産、優質雜交油菜新品種和小麥、大豆新品種。
“羊教授”指導企業引進奶綿羊
甘肅金昌市永昌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東部,境內有天然草場442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294萬畝,是傳統的養羊大縣。
201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金昌市政府通過校地合作建立了金昌肉羊試驗示範基地,聯合開展湖羊新品係選育、肉羊高效雜交組合篩選、肉羊高效飼料研發以及規模化肉羊高效養殖模式創制及技術整合創新與推廣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7年,我們又支援指導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國內率先引進東佛裏生奶綿羊品種,建立奶綿羊試驗示範站,建設乳肉兼用綿羊生態牧場,進行成規模的高繁高乳湖羊雜交篩選,培育發展肉乳兩用、‘特中特’、‘獨一份’的奶綿羊産業,搶佔我國空白且廣闊的市場。”正在當地進行技術指導,被大家稱為“羊教授”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宋宇介紹説。
綿羊生態牧場。
“綿羊奶在歐美國家被稱為貴族奶,以其消化好、吸收快、營養豐富等特點,被國際營養學界稱為‘奶中之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接近母乳的乳品,我們的目標是,把最好的品種在這裡培育,把最好的産品在這裡生産,全力打造中國優質種羊供種基地、優質羊奶奶源基地。” 宋宇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近幾年,肉羊養殖出欄收益在3000多元,效益已經到達了天花板,而乳肉兼用的話,每年每只奶綿羊的羊奶的收益可以達到三千多元,加上羊肉收益的3000多元,綜合效益達到7000元左右,可以實現養殖的效益翻番。
“我們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團隊成立了元生中新奶綿羊研究院,為我們企業從肉羊産業向奶綿羊産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也為下一步形成奶綿羊全産業鏈打下了堅實基礎。” 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希雲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建設的萬隻奶綿羊生態牧場一期工程已經投用,目前奶綿羊存欄量達到13000多只。
張希雲説,按照規劃奶綿羊生態牧場建成後奶綿羊存欄將達到5萬隻年出欄奶綿羊種羊3.5萬隻,出欄肉羊6.5萬隻,年生産羊奶23000噸,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奶綿羊供種基地和綿羊奶生産基地,對羊産業的發展起到革命性的推動,為區域內農業供給側改革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積極貢獻。
記者了解到,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在發展中還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共用機制和經營聯合體,為貧困戶免費提供優質種羊和養殖技術服務,扶持貧困戶養羊,使貧困戶年增收達到3萬元以上;優先吸納貧困人口為公司産業工人,安排農民就地就業5000多人次,帶領農民一起“發羊財”,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被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牛縣長” 推廣新技術讓農民養牛更簡單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曾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富陵村是海原縣三河鎮的一個移民村,58歲的張得林做夢也沒有想過,自己能靠養牛犇小康。
富陵村2017年村民搬遷到現址後,遇到了産業發展的難題。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技術指導下,在華潤集團支援下,村裏開始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産業,高標準建設了富陵肉牛養殖園。
富陵村黨支部書記羅成軍告訴記者,他們5個牛舍為一個單位,大戶帶小戶,農戶當老闆,現在每頭牛純利潤能賣到5000至6000元,預計年收入400萬元左右,高品質實現了從貧困戶到小康的跨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研究員、 海原縣政府挂職副縣長、寧夏西海固高端牛産業研究院專家王永軍在牛舍查看肉牛餵養情況。
“我們推廣了統一引種、統一飼喂、統一防疫、統一保險等‘六統一’的標準化、全機械化肉牛養殖方式和‘傻瓜化’飼料配合優化技術,讓農民養牛更簡單,使的整個海原縣的肉牛産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從以前靠經驗養殖變為現在的科學養殖,牛的生産力水準大幅提高,農戶們也從以前一戶養一牛變為現在的一戶養殖60到70頭牛的規模。”牛舍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研究員、 海原縣政府挂職副縣長、寧夏西海固高端牛産業研究院專家王永軍談起牛來滔滔不絕。
2017年11月,海原縣人民政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華潤五豐農業開發(中國)有限公司三方簽署合作共建寧夏西海固高端牛産業發展研究院的框架協議,通過政校企協作示範推廣品種改良、飼料開發、快速育肥、功能性牛肉産品開發、園區綜合管理等五大項目。
“經過我們的努力,還實現了原先6個月哺乳期的犢牛兩個月就斷奶,母牛從一年半一胎提升到一年一胎,這項犢牛培育關鍵技術已經全面進行示範推廣。”王永軍説,他們在全力推動海原縣肉牛産業轉型升級同時,計劃立足六盤山片區,將西海固高端肉牛産業發展研究院打造成一流的科技創新、示範推廣、人才培訓開放共用平臺,引領西海固乃至西部與全國高端牛産業健康持續發展。
玉米育種專家的種業翻身仗
炎炎夏日,榆林農科院後的玉米試驗示範基地,自走式指針噴灌機正緩緩地旋轉著,澆灌著農田裏的玉米。在人們傳統印象裏,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榆林是個乾旱風沙大的地方。但近年來,榆林的玉米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00萬畝,位居陜西省前列,還成為了陜西及西北地區玉米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平臺和擴散基地。
2014年11月,榆林市政府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正式建立榆林玉米試驗示範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優勢和榆林獨特的氣候、地理、土地等資源,圍繞陜西玉米産業發展技術需求,以提升科技競爭力為目標,建立産學研緊密結合的模式,進行玉米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
試驗示範站成立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省玉米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薛吉全的玉米研究團隊20余名師生常駐開展科研、推廣和技術培訓等工作,成功選育和審定了陜單609、陜單636、陜單650等18個玉米品種,並以定邊、靖邊和榆陽區等為核心試驗示範區,以渭南、西安、咸陽和寶雞等地為玉米示範基地,創建了多項全國玉米高産紀錄,為我國玉米生産樹立了“陜西樣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省玉米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薛吉全向新聞媒體記者介紹玉米新品種選育情況。
薛吉全説,玉米育種難在選係、重在測配、關鍵在種質,抓住了玉米種質,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種綱,榆林玉米示範站探索打破‘小而散’‘各立山頭’‘單兵作戰’的傳統科研推廣模式,破解陜西省玉米創新能力不強、産學研用結合度不高的機制問題,以種質創新為切入點,構建了陜A群、陜B群2個雜種優勢群,並聯合政府和企業,在國內率先走出一條玉米種質協同創新的育種模式。
“要打好種業翻身仗,我認為要解決同質化問題和低水準重復問題,現在我們不缺品種,但是缺突破性的品種,不缺種質,但是缺突破性的、原創性的東西。”薛吉全表示,他們的試驗站正在構建自己的育種技術體系,力爭在原創性種質方面有所突破,促進陜西省玉米育種水準的提高和育種能力的提升。
據介紹,在搞好玉米育種同時,薛吉全教授團隊還試驗形成了適應陜西3個生態區3套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創新模式,並通過多種方式開展示範和應用推廣,實現科技成果和玉米生産的對接,專家隊伍、技術推廣和農民需求的互動,提高了科技在玉米生産的貢獻份額。僅榆林市的玉米種植面積就從2007年的190萬畝增長到現在的410萬畝,單産水準提高了100-150公斤,為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帶動了農民群眾增收。
蘋果新品種新技術帶來好收成
走進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玄馬鎮樊廟村的標準化旱地矮化密植示範園,滿園的蘋果都套上了嶄新的袋子,等待著秋天的收穫。樊廟村2015年開始引進“西農”技術栽植矮化密植蘋果,改種瑞陽、瑞雪新品種,自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12年3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慶陽市政府、慶城縣政府開展校地合作,共建慶城蘋果試驗示範站,圍繞隴東黃土高原蘋果産業的生態區位優勢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産業發展需求,提升蘋果産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省蘋果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趙政陽(右)在蘋果園指導夏季管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省蘋果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趙政陽介紹,慶城蘋果試驗示範站是西農大在省外建立的首個蘋果試驗示範站,通過校地合作,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新機制、新農人”,經過近10的努力,助力慶陽的蘋果産業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研究員、慶城蘋果試驗示範站站長劉振中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試驗站工作。他告訴記者,建站以來,試驗站始終圍繞慶陽蘋果産業的生態區位優勢和産業發展需求,進行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試驗示範與推廣應用,為慶陽市及甘肅省蘋果産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劉振中説,試驗站先後開展了砧木對比、砧穗組合研究、旱地栽培研究和栽培模式創新等多項試驗研究,示範推廣了旱地矮化密植建園9萬畝、鬱閉園提質增效8萬畝、優質苗木繁育1000畝、瑞陽瑞雪新優品種高接換優1000畝。試驗站還每年對100名果業專職農民技術員進行全方面、深層次的系統培訓,協助縣上開展果農技術培訓1.2萬人次,完成技術員及果農技術培訓10余期1200多人,分散培訓100多場次5000余人。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慶城蘋果試驗示範站帶動下,一大批蘋果新品種和蘋果種植新技術在慶陽應用落地,對當地蘋果産業發展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僅慶城縣的蘋果面積就從原來的23萬畝增加到43萬畝,産量從9萬噸增長到20萬噸,産值從4億元增長到9億元,帶動農民每人平均增收2700元。
“科技為蘋果産業發展插上了翅膀,我們的初心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技術,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趙政陽説。(西部網記者 石永波)
來源:西部網 責任編輯:蒲森
(原標題:走出楊淩看示範:專家教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農業科技之花開滿小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