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動能”助力美好生活
榆林以黨建引領推動城市基層治理見成效
説到自家小區近年來的變化,榆林市榆陽區新明樓街道紡織大院的鄰里街坊紛紛豎起大拇指:“有了黨員來幫忙,小區真的大不一樣!”
紡織大院曾以榆林建立的紡織廠而興起,也因紡織廠的倒閉而衰落,並逐漸成為“小區事務無人操心,居民矛盾日積月累”的老舊小區。不過,隨著榆林城市基層黨建的“觸角”不斷向下延伸,紡織大院的“命運”也迎來轉折。
在新明樓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小區黨員和居民自管小組等相繼成立,轄區在職黨員、幹部紛紛加入治理隊伍,長期困擾小區的“臟亂差”等問題得以解決。“不僅硬化了路面,綠化了環境,亂停亂放問題也解決了,現在小區環境真是越來越好了!”6月23日,紡織大院居民解亮對記者説。他的一番話,也是榆林當地多個小區居民的普遍感受。
近年來,榆林市以黨組織及在職黨員、幹部“雙報到”為切入點,探索構建“街道社區與報到單位年度考核互聽意見、幹部考察互做鑒定、志願服務互相評價,促進共同參與城市基層治理”的“雙考雙評”機制,有效提升了城市基層治理水準。
“微”治理走心更暖心
在靖邊縣張家畔街道統萬路社區,有一個人氣頗高的小小託管班,這裡每天都傳出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在這裡,轄區內的孩子不僅能學習“充電”,更重要的是,有了小夥伴的陪伴。
“由於工作忙,照顧不上孩子,週末孩子只能自己在家玩。有了託管班,孩子們來到這裡既能學到知識,還有小夥伴一起玩,真是太貼心了!”自從小孩上了託管班,該社區亮馨小區居民高虎的生活也輕鬆了許多。
依託駐區單位縣教體局的資源優勢和在職黨員特長,統萬路社區的託管班,通過周內、週末、寒暑假三個時段,以課後輔導、興趣拓展等為主要內容,有效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小小託管班也折射出當地以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成效,而隨著在職黨員幹部不斷在“微”治理中發揮作用,一些困擾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為更好推動城市基層治理,近年來,榆林市一方面將報到範圍由“縣市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拓寬到“駐地在街道社區的部門單位、中央和省上駐地單位黨組織”,由“在職黨員”拓寬到“在職黨員和幹部”;另一方面,鼓勵引導報到單位黨組織發揮優勢,積極為街道社區提供政策諮詢、硬體設施建設等個性化、多樣化服務。
高效平臺輸出精準服務
5月20日,在榆陽區沙園路街道榆康社區“公益互助銀行”平臺上,一條關於申請舉辦社區親子活動的資訊一經發佈,便立刻得到轄區在職黨員幹部的積極響應。
來自轄區學校、醫院的8名在職黨員幹部加入活動志願者隊伍,有力保障了社區親子活動的順利舉辦。“咱們舉辦的活動非常棒,孩子也很開心,感謝社區和志願者盡心盡力準備這次活動!”活動結束後,居民卜崇芳在社區微信群裏發了這樣一條感謝資訊。
如今,“公益互助銀行”平臺已經成為沙園路街道各社區的品牌,居住在此的群眾只要將資訊報給“公益互助銀行”平臺,便會有人來積極協調解決。
據榆康社區黨委書記王洋洋介紹,依託“雙考雙評”“雙報到”機制,轄區在職黨員幹部不僅可以在此認領服務項目,參加志願活動,還可以獲得相應積分,作為所在單位對其考評的依據,並可在社區“服務超市”兌換商品及其他志願服務等。
榆林市委組織部調研發現,報到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能否發揮作用,在多大範圍和程度上發揮作用,能否找實找準工作著力點、搭建服務平臺是關鍵。為此,榆林在回應群眾關切、發揮資源優勢、嚴格日常管理中搭建了需求徵集、專長髮揮、積分管理“三個平臺”。“公益互助銀行”平臺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依託“三個平臺”,廣大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參加基層治理的熱情也被充分激發出來。目前,榆林市報到的黨組織認領共駐共建項目2834個,報到的黨員幹部認領服務項目或崗位34523個,開展集中服務活動2392次,解決居民群眾關心的複雜問題549件。
尋求基層治理“最大公約數”
今年3月,一場暴雨讓府谷縣第四小學對面山體出現落石現象,居民王妍在行車過程中與落石“擦肩而過”,幸運的是未造成傷害。在接到群眾反映後,問題所屬的府谷鎮陽光社區黨委立即上報情況,並通過黨建聯席會與駐區單位共商解決方案。目前,山體治理工程正在有力推進,預計8月完成。
在陽光社區黨委書記賈海霞看來,基層事務雖説千頭萬緒,不過在“雙考雙評”“雙報到”機制推動下,如今街道社區的組織力明顯增強,曾經困擾街道社區幹部“看得見的管不了”的難題也有了解決辦法和途徑。
據榆林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雙考雙評”機制將街道社區黨組織與駐地單位黨組織連在一起,縱向完善市、縣(區)、街道、社區黨組織四級聯動體系,橫向倒逼部門單位黨組織轉變思想觀念、打破條塊壁壘,積極融入社區工作,尋求基層治理“最大公約數”,避免各自為戰,形成治理合力。
榆陽區新明樓街道黨工委書記張玉軍坦言,在“雙考雙評”“雙報到”機制下,黨員幹部的作風有了明顯轉變,而這一轉變也讓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溫暖。
本報記者 周明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紅色動能”助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