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線“大會戰”:西鐵人生動詮釋巴山精神
編者按:百年巨變看陜西,恰是風華正茂時。2021年7月,由陜西省委網信辦、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的第五屆“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放眼三秦,宣傳陜西在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全面展現一個與時俱進、充滿活力、創新發展的陜西形象,傳遞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最強音。
6月10日下午,在安康東到石廟溝區間的鐵軌上,機器隆隆作響,由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發起的襄渝線設備集中整治“大會戰”現場火熱朝天。
之所以稱之為“大會戰”,是因為要在5月7日至6月30日這不到2個月的時間裏,舉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全局之力完成對管內所屬襄渝鐵路行車設備、沿線環境、站容站貌等一系列要素的集中整治,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十四運會”。這一過程所面臨的工期之緊、難度之大、線路結構之複雜,在整個西安局集團公司的施工建設史中實屬罕見。
機械化助力鐵軌清篩 “大會戰”決戰正當時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總調度長、襄渝線設備集中整治大會戰現場總指揮袁革指著現場的作業車對採訪團説:“你們一定要來看看這個清篩現場,很壯觀的。”
袁革告訴採訪團,襄渝線是經湖北、陜西安康入川的一個鐵路大通道,擔負著入川物資、旅客運輸的重要任務。此次集中整治包括鐵路線路、橋梁、隧道設備設施,以及沿線的環境,採訪團現場看到的就是清篩作業。
清篩時需要將枕木下的石頭全部清篩出來,然後將土篩出來,再把石砟倒進去。清篩後的鐵軌,減震效果改善,列車行駛會更加平穩。鐵路上的石砟一望無際,要把整條路上的石砟都翻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兩個枕木之間的距離是一孔,一般2個人4個小時只能清8孔。”袁革説,“大型機械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台機器2個小時可以清200米,如果人力清理的話得用200個人以上。沒有機械化的作業,要完成這個任務是不可能的。機械清理,這也是鐵路發展的一個體現。”
目前,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了四條線路的整治,為了完成這次任務,西安局集團公司專門成立了指揮部統一指揮,共投入的人力6000余人,大型機械160多組。
克服六大地質病害 49年大巴山隧道展露新顏
這次襄渝線“大會戰”,涉及西安局集團公司管內白河縣站至雙龍站間400余公里線路,襄渝線全程多崇山峻嶺,特別是橫亙在漢江之源、川陜交界的大巴山。而這其中,就有全長5334米,集瓦斯、岩溶、斷層、涌突水、高地應力、大變形等不良地質病害於一體的大巴山隧道。它在整個襄渝線上有五之最:隧道最長、橋梁最高、曲徑半徑最小、坡度最大、海拔最高。在歷時49年的運營之後,隧道內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設備老化和病害,它也自然成為此次“大會戰”整治的重點。
隧道口,來自閻良工務段、53歲的1號現場防護員袁勝利正戴著耳麥、展開紅色信號防護旗,用手持對講機將列車、“天窗”等資訊及時準確地向隧道內的防護點傳遞。
隧道洞口800米處,是2號現場防護員楊忠禮的防護位置,他正不停地防護聯控,借助微弱的燈光填寫防護員通話記錄本。在隧道裏行走,得憑藉頭燈的光亮,但多次參加寶天、西康、寶成線集中修的楊忠禮卻行走得異常自如。
由於噪音較大,隧道內的3號現場防護員崔光謙把手持對講機的音量調到最大才能聽到聯控的信號並傳遞。今年29歲的他是這次參加“大會戰”的15名防護員中最年輕的,“剛來時,感到離家太遠,住在村民家,吃住也都不習慣……後來,領隊給我們講‘三線建設’的故事,讓我們感覺很震撼,這次能夠參與‘大會戰’,我同樣覺得驕傲和自豪。”
沿著漆黑的隧道前行,只能聽到“嚓嚓嚓”的腳步聲不時在隧道裏迴響,也只能看到遠處一盞盞的頭燈如群星般在隧道裏閃爍。蜀河隧道的另一端,是4號現場防護員王新忠的陣地。作為從事防護工作20多年的“老將”,他在得知段上招募支援人員後,第一個報名參戰。“‘大會戰’是提升襄渝線設備品質的大事,安全防護工作尤為重要。我們4個人都要保持最好的狀態、及時傳遞防護資訊。”王新忠堅定地説。
每天徒步往返近20公里作業 用行動詮釋巴山精神
除了隧道橋梁,因為年代久遠,整個襄渝線的線路兩側,雜草灌木叢生,荊棘藤蔓纏繞,整治現場遠比想像中要艱難的多,有的地段距離鋼軌兩側防護網路面高達近20米,不光人站不住腳,還一眼望不到邊。
起初,大家剛到現場時都難免為之一怔,完全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後來職工們硬是靠著鐵鍬、鐮刀,從一段一邊坡到一個區間再到整條襄渝線,讓整個沿線環境都慢慢恢復了本來該有的樣貌和風采。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裏,由於無法滿足大型機械的施工標準,安康工務段巴山工務車間的黨員幹部們,需要每天徒步往返近20公里的盤山小道,對整治地段進行人工清篩換枕作業。在長期外界侵入物和道碴本身破損産生的粉末積聚下,隧道內的道床因污染而逐漸形成板結,不僅對軌道和往來機車車輛産生了不利的影響,還大大增加了人工清篩的難度。但在如此極端艱苦的工作環境下,沒有一人叫苦叫累,用每天單次長達十多小時的作業時長,硬生生將施工進度維持在了正常水準,用實際行動詮釋出“吃苦為榮、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奮發進取”的巴山精神。(董旭葉 通訊員 何媛)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