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社會治理的“榆陽實踐”
家住金陽社區的李大爺提起小區社會治理總是讚不絕口,“我們小區自入住以來一直人車混雜,甚至還有人把車輛停在消防通道上,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去年組建起‘紅色物業’後,給小區安裝了門禁系統和車輛識別系統,這個問題就徹底解決了。‘紅色物業’通過社區和物業雙向交叉任職,由兩家人變為一家親,服務居民更精準、更貼心。”榆林市榆陽區駝峰路街道金陽社區主任宣曉慧説。金陽社區“紅色物業”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有效解決了小區健身器材老舊、高空拋物、拋線充電、車輛亂停等問題,為這個2.3萬多人的“開放式小區”築起了一道“安全墻”。
金陽社區從實踐中探索推行的“紅色物業”,只是榆陽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之一。2019年以來,榆陽區以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區,兩個“國字號”創建為抓手,統籌推進基本思路、組織體系、治理機制、創新實踐、智慧系統、隊伍力量六大改革整合創新,在城區全面推行組織聯建、網格聯心、會議聯席、矛盾聯調、事務聯商、群眾聯動、成效聯評的“七法聯通”治理模式,在鄉村全面推行引領制、融合製、網格制、協商制、聯調製、積分制、評議制的“七制融合”治理模式,整區系統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七法聯通”聚合力 攜手共畫“同心圓”
除了“紅色物業”,榆陽區還探索出組建黨建聯合體、“兼合式”黨支部等獨具特色的組織聯建新模式,逐步實現了黨的基層組織延伸覆蓋到基層治理末梢。通過黨建引領,榆陽區全面推開全科網格建設,讓落在網格上的各類治理力量零距離聯結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並定期組織轄區內黨員代表、居民代表、“雙報到”單位等治理主體召開聯席會議,開展矛盾聯調、事務聯商、群眾聯動、成效聯評,實現共治共建共用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如今,小到一個居民院落,大到一條街道,榆林城區都經科學劃分成為無數個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元。僅明珠路街道每天就有385名網格員奔走于61個網格,而一系列困擾基層治理的“疑難雜症”在網格中得到及時解決。“我和老伴都70多歲了,而且老伴患有腦梗、二級肢體殘疾,子女又不在身邊。我們每天飲食起居都由社區網格員照料,還定期給我們打掃衛生、洗衣服。”望湖路社區居民徐良善老伴激動地説。“我們社區三維全科網格化治理將居民小組、社區協管、創建、警務、醫療、物業、志願服務等21類人員全部下沉到網格,並吸收各類團體組織、熱心人士、老黨員、志願者等參與社區治理,做到群眾服務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網不漏院、院不漏戶、戶不漏人。”駝峰路街道望湖路社區黨支部書記高鵬説。
據了解,榆陽城區12個街道76個社區,共創建網格555個,有專兼網格員2000多人,把黨的力量下沉到服務群眾一線,將黨組織建在樓宇間,建在巷道內,在“小網格”裏築起獨具特色的黨建大格局。
近日,在夫子廟文化旅遊街區荷風書苑內,新明樓街道三官會社區召開了第一季度的黨建聯席會議。結合建黨100週年,新明樓街道今年推出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學史踐行100”系列活動,即舉辦百場文藝演出、組織百次志願服務、辦理百件民生實事。為了開展好社區的黨史學習教育,三官會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小玲在會上向“雙報到”單位、商區代表等徵集各類資源,她的提議得到了參會人員的紛紛響應。
“李書記的提議和我們市委老幹局最近的工作計劃不謀而合,我們正準備組織部分離退休幹部開展黨史小故事講座活動,並邀請老幹部們來社區現場講授。”榆林市委老幹局工作人員胡燁麗也説道。
上郡路街道把群眾需求清單與“雙報到”單位及轄區商戶資源清單結合起來,依託“黨建超市”,細化項目、資源、需求三張清單,積極開展衣物縫補、電器檢修、證件拍照、健康義診、義務理髮、政策宣傳、文藝演出等“我為群眾辦實事”零距離服務活動,集中資源優勢為轄區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辦好事。
新的需求清單剛剛上架,榆陽區委政法委就迅速認領了聚華小區、康樂家園等“微治理”項目,目前已經展開施工測量工作。這意味著,“黨建超市”的又一次活動順利完成。依託“黨建超市”,該街道還在5月19日組織了今年首場共駐共建“黨建集市”服務活動,為轄區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幹部參與街道社區服務活動搭建平臺,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七制融合” 顯成效 振興鄉村“強保障”
為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榆陽區先行在金雞灘鎮、大河塔鎮、孟家灣鄉等7個鄉鎮破局探路,探索推行“七制融合”治理模式,打造引領鄉村治理的堅強戰鬥堡壘,將鄉村治理和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産業發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有效融合,通過民主協商、多元調解、積分治理、群眾評議等方式有效激發農民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各項工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保障。
白舍牛灘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近年來,該村依託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培育特色産業,將昔日不起眼的小村莊打造成一個全新的田園綜合體。今年1月,在村“兩委”換屆中,“80”後王兵高票當選為白舍牛灘村黨支部書記。
面對群眾的信任,王兵這個“領頭雁”自上任以來一刻都不敢懈怠:“按照村裏規劃好的大盤子,我要帶領村民們繼續發展鄉村旅遊,不斷提升景區的服務承載能力,同時依託景區發展壯大集體産業,落實好移民搬遷項目,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讓村民們的生活更有奔頭。”
如果説,“産業有活力、發展有後勁、生活有奔頭”是王兵的“振興夢”,那麼,孟家灣鄉大圪堵村村民趙祥祥的“振興夢”則要具體得多。自從憑藉“追夢超市”積分獎勵制度建起了大棚,他就幹勁十足,一次承包了兩個拱棚。“今年一棚種香瓜,一棚種辣椒,另外還養些牲畜,一年下來收益好幾萬,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趙祥祥黝黑的臉龐綻滿笑意。
對涉及鄉村振興的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板塊各項工作,“追夢超市”都有具體的評選獎勵細則,並按照積分兌換辦法予以物品兌換獎勵。在兌積分、亮積分、比積分的過程中,孟家灣鄉的特色産業更強了、人居環境更美了、村風民風更淳了、鄉村治理水準提升了……
小積分撬動大治理。圍繞“七制融合”,大河塔鎮根據工作實際,創新提出了“拴正人家”評選機制,將線上積分和線下管理相結合,並以此為引擎,聯動治理、整合服務,不斷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近日,該鎮2021年第一季度“拴正人家”的評選,成為群眾聚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話題。打開手機上的“拴正人家”星級積分管理小程式,一邊翻閱一邊討論,誰家環境衛生乾淨整潔、誰做事週到妥帖、誰能不計回報幫助鄰里……都成為村民評選“拴正不拴正”的標準。
在鄉村,很多時候對簿公堂也許就意味著撕破臉皮。“一件件小事、一樁樁小案,背後卻是關乎尋常百姓的大事。”在基層法庭工作了13年,魚河法庭庭長蔡倫更加認可非訴訟調解糾紛的方式。他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將魚河法庭打造為“楓橋式法庭”,通過內外聯動訴調對接,線上線下多元解紛,將一件件鄰里糾紛、借貸糾紛、合同糾紛案件順利調解結案,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便民性及高效性。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我區打出了一套抓黨建、強基礎、優治理、惠民生的‘組合拳’,搭建起‘一個總體思路框架、兩條實踐推進路徑’的治理體系,治理效能不斷增強,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涌現出一大批務實創新、省市推廣的示範典型。下一步我區將全面推開城市‘七聯’、鄉村‘七制’工作法,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紮實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全國基層社會治理貢獻榆陽經驗。”榆陽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白琛東説。 (高忠平 杜欣)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基層社會治理的“榆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