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矩陣

傳承紅色基因 革命精神代代傳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革命歲月卻仿佛昨日,歷歷在目。”今年已96歲高齡的老戰士王銘慈説,她曾先後在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電臺和中央前委新聞通報臺擔任報務員,經歷了戰火紛飛的年代,見證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偉大歷史進程。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王銘慈,對黨依舊一片赤誠,對革命的過往仍記憶猶新。

一心向黨終生無悔

土地革命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神州大地籠罩在腥風血雨之中。王銘慈的家鄉河北省平山縣,是早期中國共産黨人秘密開展工作的地方之一。王銘慈的堂哥王昭就是一名共産黨員,長期從事黨的工作。1934年,王昭建立了天井村黨支部和窮人會,而王銘慈家南房的石窯洞就是共産黨人的秘密聯絡點。

當時年僅9歲的王銘慈,經常聽堂哥講述革命道理和紅軍的故事。也就是從那時起,年幼的王銘慈心裏便種下了“只有共産黨才能救中國”的信仰的種子。

1940年8月20日,王銘慈加入中國共産黨。回憶起當年她舉起右手向著黨旗莊嚴宣誓的情景,王銘慈感慨地説:“那一刻,我在心中牢記了入黨誓詞,發誓要忠貞不渝地踐行。”

同年,王銘慈考入晉察冀邊區民族革命中學學習。1941年,日寇集中兵力對晉察冀邊區黨政軍機關、學校住地滹沱河北岸發動殘酷大“掃蕩”,學校開始往山區撤退,隨著敵人不斷向山區進犯,為了學生安全,學校決定把學生分散到較安全的山村百姓家中。

王銘慈被安頓到一戶好心的宋姓人家,敵人的“掃蕩”也到了王銘慈所在的山村。她與村民們拉著毛驢,帶著食物和用品連夜躲進西山溝。“我們躲在玉米地裏,幾天都不能回村,只能露宿,食物吃完了就去地裏摘些南瓜充饑。”王銘慈説,逃難中她親眼目睹了一幕幕日寇殺虐同胞的殘忍場景,悲憤不已,立志要扛槍殺敵,讓敵人血債血還。

艱險歷程永生難忘

1945年,王銘慈被招入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以下簡稱聯司)通信訓練隊學習無線電報務技術,畢業後被分到聯司電臺21分隊見習,三個月後經考核轉為正式報務員。

1947年3月,在蔣介石急令下,胡宗南攻取延安。王銘慈回憶説,在黨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期間,一批批敵機從早到晚到處投擲炸彈,炸彈炸起的土塊甚至堵住了窯洞的門。在如此危險的情形下,為了將三份萬分火急的電報及時發出,她與其他報務戰士一邊提著馬燈一邊發報,在窯洞裏堅持工作七天七夜。

1947年11月,王銘慈被抽調到中央前委通報臺任報務員,跟隨黨中央轉戰陜北,負責將黨中央、解放軍總部、毛澤東主席向各解放區、全國人民和全世界告知的宣言、評論、社論、新聞及時準確地發出。

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毛主席在會上作了題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王銘慈説,《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是她遇見過的最長的報告,當時在發報這篇報告時,新聞通報臺的工作人員從晚上9點開始發報,每兩小時換一班,共用了12個小時才發出去,“譯電員一邊譯,我們一邊發,一秒都不敢耽擱”。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主席率領黨中央機關和軍委總部東渡黃河,前往河北省的西柏坡。在臨行前,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副主席看望了在陜北工作的100多人。

“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動員我們安心留在陜北工作,説陜北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北上抗日的起步地。那次談話讓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通信戰士的光榮使命。”王銘慈説,接見後的第二天,她被調回西北軍區通信聯絡處二科偵察處工作,負責偵察敵臺兼檢查我方電臺有無違規失密漏洞。

令王銘慈難忘的一件事發生在1948年5月的一天,當時電臺與一野司令部的電臺失去聯絡,怎麼聯繫都沒有回音,她們擔心一野司令部受到了敵人的襲擊,每個人都十分焦急。為此,她在電臺旁不吃不睡地守候了整整三天,直到從電臺上收聽到一野司令部的呼聲,立刻報告通聯處領導與司令部首長,整個電臺聞訊後一片沸騰,每個人含淚而泣。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948年4月22日,被國民黨軍佔領一年多之久的革命聖地延安光復。王銘慈也在橋兒溝醫院生下了女兒,王銘慈的丈夫寫信為女兒取名朱延光,寓意延安光復,革命勝利。

1969年,朱延光光榮地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在一次抗洪搶險中,年僅21歲的朱延光帶領一班人,在齊胸深的洪水裏,忍著被家禽咬傷的疼痛,護送災民安全撤離,抵抗著衝擊而來的水浪,幫助災民搶回家中的財産。

朱延光從小立志當一名軍醫,終身獻身黨的醫學事業。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西京醫院工作,成為一名普通外科醫生。在此期間,她多次赴農村、工礦企業深入基層一線,為革命老區群眾義診。在紡織業不景氣的上世紀90年代,她主動為河南省三門峽市一紡織廠女工免費查體,短短一個星期時間,走訪了工廠每個車間,一天查體兩三百人,從沒喊累叫苦。

朱延光説,自她有記憶起,父母就無數次教育她,無論走到哪,都要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即使現在已經退休,朱延光也不曾懈怠,將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成口訣,將腫瘤規範材料整理成冊,積極協助科室開展新業務……竭盡所能發揮餘熱。

“如今,我也是滿頭白髮了。多年來,我多次給兒孫們講起父母驚心動魄的革命歷程,教導他們銘記父輩的革命精神,接續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傳統,讓革命精神如明亮星辰一般永耀後人。”朱延光堅定地説。(實習記者 劉凡銆)

來源:各界新聞網  責任編輯:蒲森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 革命精神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