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要聞

美麗腰市 闊步向前

當地群眾在社區工廠剝核桃仁

腰市鎮移民搬遷安置點

播紅色種子 孕嶄新希望

商州歷史悠久,是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和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屬革命老區。1927年3月,中共陜甘區委派遣在西安中山學院學習的共産黨員吳密、張楫、陳祖舜赴商洛,以商縣為中心,開展建黨和農民運動等工作。4月下旬,在商縣城南的丹江岸邊開會,成立了中共商縣特別支部。特支負責人吳密負責黨務,張楫負責農運,陳祖舜負責工運,活動範圍主要在板橋、楊斜、腰市及孝義灣一帶,了解群眾疾苦,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發動群眾開展農民運動,抵制官府及土豪劣紳的壓迫和剝削。1927年5月,在中共商縣特別支部指導下,以孫佔科、姚好善為首組織在腰市建立了中鄉川農民協會,孫佔科任會長,特支委員張楫參加成立大會並講話,當時會員約300多人。

農民協會以建立的4個村農協為基礎,由110多名青壯年農協會員參加,組建了中鄉川農民協會自衛隊,姚好善擔任隊長。他們以刀矛、土槍、步槍等為武器,抵禦兵匪騷擾,曾打敗了大荊一帶鄉紳糾集前來圍剿的地方武裝,使農協會員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

1927年7月商縣特別支部撤銷後,商縣革命形勢逆轉,國民黨武裝襲擊中鄉川農民協會,孫佔科家房子被燒,兒子被殺,孫佔科及時躲避倖免于難,但農協組織就此停止活動。

時間再追溯到1933年,曾任共青團西安市委宣傳部部長的郭百成,因參與學潮運動暴露身份,經黨組織批准,轉到華縣鹹林中學上學。11月受共青團渭華特別支部書記張我功派遣,從華縣返回商縣腰市中鄉川。郭百成聯絡在西安上學的商縣李廟、腰市籍進步青年學生王秉彝、郭樹蔚等人,在商縣北鄉開展革命活動。

1934年2月,郭百成在中鄉川郭圪嶗村(郭百成家)主持成立了商縣第一個團基層組織——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商縣支部,郭百成任支部書記,王秉彝、郭樹蔚任支部委員。團支部屬團渭華特別支部領導。團支部成立後,為了爭取公開活動,在“裏公所”(相當於現在的鄉政府)成立了“天足會”(意即反對婦女纏腳),以“天足會”名義開展工作。

團支部經常組織團員學習進步書籍和黨的方針政策,在中鄉各地開展宣傳活動。7月,團組織遭到破壞,郭百成等先後離開商縣,團支部活動停止。 

創業謀發展 不忘眾相鄰

5月15日,我們走進雨地核桃仁農業綜合有限公司的加工區,十幾個工人正在忙碌地加工核桃,清理、剝皮、分揀……處處瀰漫著堅果的香味和勞動的喜悅。只見83歲的王淑芳老人利索地將核桃敲碎,將核桃仁完整地取出,按照成色和品質分類入筐,不一會兒,一筐筐色白仁飽的核桃仁就生産好了。

説起在這裡幹活,老人笑得合不攏嘴:“幸虧有衛朋,讓我老了還有事情幹,有錢賺,能顧上自己的日子,要是沒有這工廠,我還不知道該咋辦哩!”

老人嘴裏説的衛朋,是腰市鎮李坪村村委會副主任,也是這家公司的創辦人——51歲的郭衛朋。提起他,無論是鎮上的幹部還是當地的百姓,都拍手稱讚。

有想法、有拼勁的郭衛朋年輕時沒少受罪,收過破爛,擺過小攤子,賣過小百貨,打過砂子……1995年,郭衛朋做起了收核桃仁的小生意,沒有錢就向鄰里賒賬,包車雇司機將核桃仁拉往上海銷售,可等待他的卻是無人問津。沒有門路,整車的核桃仁賣不出去,一賠就是十幾萬。無奈之下,他又輾轉去廣東打工,和妻子李英嬋一起賺錢還債。值得慶倖的是,在外幾年的積累加上踏實本分、果斷勇敢的性格,讓他交了不少朋友。朋友將他介紹給安徽的客戶,商榷之後,他又做起了收核桃仁的老本行。到了核桃成熟的季節,郭衛朋和李英嬋就騎著三輪車挨戶散收,將核桃仁銷往浙江、上海等地。“冬天凍得滿腳疙瘩,也得騎車去收核桃,罪是受美了,但夫妻倆就要一條心,就算幫不了忙,也不能拖了他的後腿。”李英嬋説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郭衛朋敢闖敢拼、永不言敗的精氣神,終於讓他獲得了成功。2006年,他們一家人搬出了和兄弟合住的4間土房,自己蓋起了新房。當談起是否知道在1927年5月,商縣第一個農民協會在腰市鎮中鄉川成立時,郭衛朋連忙點頭。他説:“小時候就聽老一輩人講過,當時是當故事聽,後來長大了,也了解這方面的歷史,我想正是那一代人的頑強拼搏的精神鼓舞了我,讓我萌生了闖一闖的念頭。”2014年6月,郭衛朋又想到,如今自己生活好了,但鄉親們呢?怎樣才能帶動他們一起過上好日子?悉心考慮後,郭衛朋帶頭成立了村級專業合作社。“一定要把合作社辦起來,讓村裏沒有外出的勞動力有一份收入,哪怕不掙錢,我也要堅持下去,就為讓大家有活幹。”

在郭衛朋的努力下,合作社步入正軌,效益也越來越好。收購、剝皮、分揀、加工、打包裝箱、裝車發貨……每個步驟都要有不少工人。郭衛朋以本村為主,貧困戶優先,提供工作崗位上百個,吸納安置就業130多人,其中貧困勞動力70多人。

正在幹活的李嬸告訴記者:“我們都很喜歡來這裡幹活,他們兩口子心善,也很照顧我們。我們農村婦女沒啥技術,現在可以在家門口乾活,家裏顧上了,也有收入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聽到這,王淑芳老人也連忙説:“是啊,別看我年紀大,身體可好著呢,幹活沒問題,我可指著這了。”説完,大家都開心地笑了起來。

如今大多數時間,郭衛朋都在外地聯繫業務、送貨或者追賬,李英嬋就在公司把好生産品質關,做好工人們的服務保障工作,成為大家堅強的後盾。“謝謝鄉親們對我的信任,我是一名農村黨員,就要傳承紅色基因,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這幾年黨的政策好,對農村尤其是社區工廠,有很多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投入,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不斷增強品牌意識,學習農業現代科學技術,逐步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生産,帶著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郭衛朋憧憬地説。 

抓住新機遇 邁向新未來

腰市鎮自古就是商州的北部重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素有商州“北大門”和“文化之鄉”的美譽。2012年,滬陜高速西安至商州段全線通車,徹底暢通了陜西穿越秦嶺與東部沿海地區相連的大通道,密切了關中地區與商洛的經濟聯繫,也為腰市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乘著高速公路的東風,腰市鎮區位優勢愈加明顯,經濟發展有了新變化。腰市鎮依託獨特的自然條件,景區開發蓄勢待發,特色産業碩果纍纍,烤煙生産喜獲豐收,納入荊河生態工業園區,融入西安一小時經濟圈。

位於腰市鎮的秦嶺江山景區建成後,商州區實現了山水觀光旅遊景區零的突破。商州區將脫貧攻堅同景區建設有效融合,修築道路、治理河堤、埋設管網、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成停車位1000多個,建設旅遊服務設施8600平方米,修復景觀50處,解決就業2000人,群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

為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腰市鎮全力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提升搬遷安置點的服務管理品質,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的後續生産發展問題。在腰市鎮移民小區,汪學民感慨萬千:“黨的政策就是好啊!我家一共4口人,通過移民搬遷分了80多平方米的新房,搬到鎮上移民小區後,幹啥都比原來方便了,日子也越來越紅火。”過去,很多群眾家距離鎮上遠,居住條件差,孩子上學也不方便。如今,大家住在移民小區裏,這裡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可以説是搬出老家,搬向了幸福。

目前,腰市二期、屈村及江山三個移民搬遷安置點已建成,安置群眾531戶1966人,完成了小城鎮、“兩橋、三街、五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框架不斷拉大,群眾幸福指數進一步提高。

如今,腰市的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又有了新的憧憬。搬出大山,住上新房,搬遷群眾搭乘著易地扶貧搬遷的幸福“列車”,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從容邁步,向著更幸福的生活繼續前進。 

記者手記

初夏時節,記者從市區出發,在高速路上行駛約半小時就來到了腰市鎮。這裡曾是中共商縣特別支部主要活動範圍,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商縣支部、中鄉川農民協會在這裡成立。

腰市鎮政府所在地緊鄰秦嶺江山景區,在景區的帶動下,許多遊客也來到腰市鎮遊玩,促進了當地的旅遊發展。在腰市鎮的幾個移民搬遷點,記者看到的是嶄新的基礎設施、乾淨整潔的道路,社區工廠裏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吃過晌午飯,群眾坐在小區里拉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大家在這裡住得安心、舒心,圓了安居樂業的幸福夢。驅車進山,成片的煙苗在茁壯生長,土地裏孕育著增收致富的希望。

當年,革命先輩把紅色的種子播撒在這片熱土上,共産黨人同群眾一起接續奮鬥,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如今,我們要同當年奮戰在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的革命先輩一樣,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獻給人民。

今年恰逢建黨100週年,我們更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奮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動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新任務、新使命,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闊步向前,奮力書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來源:商洛日報  責任編輯:高艷

(原標題:美麗腰市 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