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傳矩陣

洋縣:紅色賦能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洋縣把黨建引領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組織保障。

抓班子建設,築牢鄉村振興“紅堡壘”。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洋縣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基礎,選優配強領導班子。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採取集中換屆、屆中調整等措施,加大從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産業發展大戶等群體中選拔村(社區)“兩委”幹部力度,全面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備案管理辦法》,優化村(社區)“兩委”班子年齡結構、指示結構、能力結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一肩挑”達到100%。選優派強駐村力量。強化“第一書記”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堅持“六選六不選”標準,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下派選調生13人到村任職,積極推動“第一書記”轉變角色身份、轉變思想觀念、轉變工作重心,引導黨員幹部紮根基層踐初心,服務群眾擔使命,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堅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的各領域各個環節,不斷鞏固和深化專項治理成果,累計清理不合格幹部村、組幹部51名。推行“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深化拓展“公民道德銀行”經驗做法,建立縣鎮村三級陣地和“五大服務平臺”,引導群眾重拾鄉約,民主制定“一約五會”,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

抓人才隊伍,打造鄉村振興“強力兵”。洋縣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關鍵,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建立完善柔性引才制度,出臺《關於支援人才返鄉下鄉領辦集體經濟組織和參與村級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促進鄉村人才回流,吸引外部人才流入,鼓勵優秀農村人才、返鄉人才開辦企業,領辦創辦合作社,通過打造特色産業品牌,以産引才,以産聚才。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優秀人才下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專業技術人員援鄉、大中專畢業生入鄉。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援體制外各類人才到村任職,建立後備力量篩選、教育培訓、聯繫幫帶、試崗鍛鍊等機制,培養村級後備力量1156名。培育鄉土人才。進一步加大農村幹部、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各類人才培訓力度,建立“農業産業專家工作站”,加強科技服務指導,採取“農民夜校”“送技下鄉”“選送技校”等方式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培育高素質新型農民。

抓産業發展,培育鄉村振興“新引擎”。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洋縣把産業發展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核心,持續推進大黨委建設。推動基層黨組織“上産業鏈”“進合作社”“入種養基地”,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産業基地、産業大戶,在88個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上建立産業鏈黨支部。成立朱鹮湖、東聯、洋縣黑米、洋縣蜂業等4個産業聯合大黨委,推行“大黨委+龍頭企業+合作社(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切實發揮組織牽線搭橋、統籌協調作用,為集體經濟“破冰”貢獻組織力量。強化村企村社共建。深化“5115“産業脫貧工程,推進“萬企幫萬村”“百社百村”幫扶活動,按照“企業+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方式,解決黨建發展“兩張皮”難題。強力推進訂單農業,企業、合作社統一為農戶提供生産資料,技術服務,並按照約定溢價收購,政府給予適當補貼,為集體經濟發展探索新路徑。積極搭建産學研平臺。設立人才專項資金500萬元,建立現代農業研究示範基地,建成校地合作基地5個、省市縣級專家工作站19個,成功實施人才合作項目23個,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效應不斷放大。(通訊員 陳晨)

來源:漢中日報  責任編輯:高艷

(原標題:洋縣:紅色賦能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