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印記,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漢中鎮巴兒女保護紅色標語傳承紅色文化
4月27日,漢中鎮巴縣博物館,紅軍墨書標語專題展覽廳。
幾盞射燈懸挂在展廳墻壁上方,縷縷柔光下,紅色標語靜靜陳列,引來遊客駐足觀看。
“取消一切苛捐雜稅”“實行土地革命”“為土地歸農民而戰!”……
“看著這些斑駁的紅色標語,仿佛穿越到了那個戰爭年代,看到革命先輩在這裡打土豪、分田地的場景。”帶著孩子,從外地過來旅遊的王先生的一席話,把大家的思緒拉到了那個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
崢嶸歲月,紅色標語耀巴山
88年前的1933年,偏僻、貧困的鎮巴山城沸騰了,紅四方面軍的紅十師後勤部、二十九團、十二師政治部、特務團、三十四團等相繼到來。他們在這裡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劣紳、粉碎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和王三春匪部的倡狂進攻、擴大紅色蘇區。
紅軍標語是紅軍進行革命鬥爭的重要手段。幾年間,山崗路旁、關隘要道、集市街頭、古廟祠堂、村舍院落,紅軍或鑿石刻字,或墨書製作,寫下了大量的宣傳標語。其中,1933年紅四方面軍十二師三十四團進駐三元鎮蘇家坡村趙家院子,在房屋墻壁上分別墨書標語:“取消一切苛捐雜稅!”“實行土地革命!”“為土地歸農民而戰!”和《中國共産黨十大政綱》《土地法令》,為發動人民群眾、展開土地革命、創建鎮巴紅色蘇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極力保護,留住紅色印記
1935年1月上旬,紅軍實行戰略轉移,踏上了長征路。
紅軍撤離後,地方民團強令清洗或剷除紅軍標語,當地群眾千方百計保護,填抹、遮蓋、移作他用……
“當時,匪徒三番五次逼迫趙家院子的趙安澤把紅軍留在墻上的標語鏟掉,還將‘不聽話’的趙安澤毒打一頓。趙安澤等群眾機智、勇敢、不惜生命與他們週旋,終於保住了革命標語。”該縣博物館講解員劉妮娜指著墻上的標語,深情地講述著那段感人的故事。“後來,趙安澤去世前還一直叮囑子女一定要把紅軍標語保護好。”
“爺爺在世時,經常給我講紅軍當年在這裡的情形。”趙安澤的孫子、現已60余歲的趙國成回憶小時候,清楚地記得爺爺總是告訴他,“紅軍從來不欺壓老百姓,為貧苦農民做主,他從心底裏擁護紅軍、相信紅軍……”
趙安澤等先輩用生命保護下來的紅色標語彌足珍貴,但歲月的風霜卻在一點點侵蝕著這筆寶貴的革命遺産。
1994年該縣文管所會同陜西文物保護修復專家進駐趙家院子,將已經風化剝落、極易破碎的紅軍墨書文告、標語墻面,切割成26通墻壁板,加固運抵縣城的文管所庫房存放。
2016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與該縣博物館結成幫扶對子,出資28萬元建立了“革命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室”,歷時一年多,對該縣已揭取的26通紅軍墨書文物進行徹底復原加固修復。
“修復後的《中國共産黨十大政綱》是目前保留下來的、全國唯一的墨書字跡最多最完整的墻壁墨書標語和佈告,沒有第二個能取代,價值非常大!”該縣博物館館長郝明森説。
激勵後人,傳承紅色基因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
如今,在該縣博物館、黎壩鎮“川陜紅色交通線黎壩交通站舊址”紀念館,簡池鎮符先輝故居紀念館等相繼開放的紅色展館裏,總能見到紅色標語。
“紅色標語是我們學習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努力開創新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一位參觀者在展館留言簿上這樣寫道。
近年來,該縣從編輯出版、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方面入手,努力讓紅色標語不斷煥發活力,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
2017年9月“,鎮巴蘇區紅軍墨書標語專題展覽”正式對外展出以來,平均每年接待參觀者4萬多人次。
2019年11月,該縣博物館配合縣紀委拍攝的紅色廉政文化微視頻《鎮巴:墨書標語話初心》在全省展播,被省紀委評選為一等獎。
近期,該縣博物館推出了“聆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等研學課程;還將推出走一次長征路、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唱一首紅軍歌、吟誦一首長征詩詞、聆聽一堂黨課、吃一頓紅軍餐的“六個一”愛國主義教育和中小學生研學教育主題活動“。我們將依託鄉村振興,結合紅色標語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變觀光遊為體驗紅色文化深度參與的體驗遊。”郝明森説。
滄桑不改紅色印記,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標語是時代的符號、歷史的見證,點燃了人們的紅色記憶,傳遞著偉大的紅軍精神,感召、激勵著鎮巴兒女奮進新時代、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 王虹)
來源:漢中日報 責任編輯:高艷
(原標題:紅色印記,穿越時空歷久彌新——鎮巴兒女保護紅色標語傳承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