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時評

律己方能服人

《荀子·非相》有言:“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抴,故能寬容,因眾以成天下之大事矣。”大意是,君子律己要像木工用墨線取直,一絲不茍;待人要像艄公用舟船接客,對他人寬容。

“度己以繩”是塑造自我的方法要義,“接人用抴”是對待他人的境界格局,二者既各有內涵,又聯繫貫通。荀子據此強調,君子要尊重包容、平等待人,自身賢良而能寬容能力弱者;才智超群而能寬容愚鈍笨拙者;學識廣博而能寬容見識淺薄者;為人純粹而能寬容道德駁雜者。

事實上,我國古代典籍中“律己當嚴,待人當恕”的箴言,“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的古訓,“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諺語,“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的格言等,皆蘊含著類似道理。這些不僅是修身立德、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也是為人處世立身的根本。

“度己以繩,接人用抴”傳遞出的豁達寬容精神,可以使人與人之間團結共事,和諧共處,既利己利人,又利家利國。縱觀歷史,凡是建功立業、取得成就者,絕非私欲膨脹、胸襟狹隘之人,而是那些律己寬人、襟懷坦蕩者。戰國時趙國藺相如,面對大將廉頗的百般刁難,不計私人恩怨,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寬容大度,成就“將相和”佳話,維護了趙國安全。唐太宗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魏徵,開創了震爍千古的“貞觀之治”。正是他們豁達寬容的精神,才使得人心聚集,為了共同的事業不畏險阻、頑強拼搏。

反之,若為一時一事的小恩小怨而計較,難以釋懷,終將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甚至陷入被動,孤立無援。清代朱錫綬在《幽夢續影》中寫道:“高峻以拒物,不如寬厚以容物。”內心正直、胸懷雅量,多看別人優點,少盯著別人缺點,不計較小事小節和過節摩擦,才能包容萬物,即便遭遇不如意之事,亦能泰然處之,不為所累。

“人非堯舜,誰能盡善”,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毛病,對人切不可求全責備。古訓雲:“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為政者在幹事創業中,更應律己以服人,量寬以得人,做到“不以一眚掩大德”,切莫因他人不足而咄咄逼人,因自身優勢而盛氣淩人。如此,方能“心底無私天地寬”,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採眾人之善、集眾人之長,以大家風度化解矛盾,獲取信任與支援。當然,講寬容講雅量,絕不是説不講原則,做老好人,甚至做糊塗的“東郭先生”,而是要分清公與私,辨別是與非。面對重大的原則性問題,不論是誰,都不能有絲毫含糊和讓步,而且要堅決與之作鬥爭,不允許歪風邪氣有生存的土壤。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為政者當以事業為先、大局為重,以長遠的眼光、卓越的膽識、開闊的胸懷、恢弘的氣度,繩己寬人涵養境界,取人之長容人之短,做到榮辱不驚置得失于度外,青山不動任白雲自去來。(姚寬林)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任編輯:高艷

(原標題:律己方能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