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要聞

陜西紅色文物的力量

延安新聞紀念館。資料照片

延安新聞紀念館。資料照片

延安寶塔山。 陜西省文物局供圖

延安寶塔山。 陜西省文物局供圖

延安革命紀念館。陜西省文物局供圖

延安革命紀念館。陜西省文物局供圖

西安革命公園。本報記者 師念攝

西安革命公園。本報記者 師念攝

“小青馬”。資料照片

“小青馬”。資料照片

1224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0703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76家革命紀念館。

陜西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陜西革命文物類型齊全、數量眾多、序列完整、等級較高、內涵豐富。

在保護革命文物方面,陜西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修舊如舊、保留原貌。在利用革命文物方面,今年陜西遴選100個舊址推出“紅旗漫卷——陜西革命舊址雲上展”,通過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以實際行動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

1 完善法規體系,夯實革命文物保護基礎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保護革命文物,首先要完善法規體系,著力夯實革命文物保護基礎。

為做好延安445處革命舊址的保護利用工作,早在2001年,陜西便頒布了全國首個省級層面革命文物地方性法規,即《延安革命遺址保護條例》。2020年省人大結合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實際,對該條例進行了審議修訂,修訂後的《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為全省革命文物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陜西制定印發的《關於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為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依據。

陜西省文物局啟動《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按照“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國家統籌、區劃完整”原則,推進《陜西省陜甘片區革命文物保護規劃》《陜西省川陜片區革命文物保護規劃》編制,開展《陜西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編制,啟動《陜西省抗戰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預研,推動《洛川會議舊址保護規劃》《楊家溝革命舊址保護規劃 》《李有源故居保護規劃》等編制。

摸清革命文物家底,才能做到保護不遺漏。

為做好長征、黨中央轉戰陜北等專題類革命文物的保護,2016年陜西組織實施了陜西省紅軍長征遺跡調查、黨中央轉戰陜北期間革命舊址調查;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在全省範圍內組織開展了革命文物名錄公佈及排查工作,同時對全省未納入普查的革命文物進行排查梳理,全面摸清全省革命文物底數;組織相關技術單位,建設陜西革命文物大數據庫,提升革命文物管理的資訊化水準;為補齊陜南地區革命文物短板,進一步摸清漢中、安康、商洛三市轄區內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數量及保護利用現狀。陜西創新性地將文物調查、規劃和保護維修三方面力量整合,共同實施“陜南地區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項調查”,為陜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提供了基礎數據。

2020年底,陜西公佈《陜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75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6處;可移動革命文物40703件(套)。

此外,陜西各地市注重本地區革命史的研究,《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和發展》《寶雞革命遺址通覽》《陜甘邊與照金》《渭華起義》等一大批研究成果相繼出版發行;延安加強對革命舊址內涵的研究,編輯了《紅色記憶——走進延安革命紀念地》系列叢書;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了56個陜西省黨史教育基地,出版了《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陜西卷)》《初心永恒——革命先烈的信仰與追求》《中國共産黨的延安時期》等多部著作,為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提供了支撐。

2 加大修復力度,提升文物保護層級

在革命舊址保護維修工程中,陜西堅持研究與保護維修相結合、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等原則,提升工程的科學化水準。

近年來,陜西先後實施了陜北革命舊址保護修復、延安市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整治提升等多項革命文物保護專項工程;先後完成了清涼山、寶塔山、鳳凰山、西北局、楊家嶺、魯藝、棗園等革命舊址週邊拆遷工作,實現了舊址保護與改善群眾生活水準互惠共贏。

在片區整體保護理念的指引下,陜西與四川、重慶、甘肅、寧夏等分別建立川陜片區、陜甘片區革命文物工作協作機制,合力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積極推動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編制,加強對文化公園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的支援力度。先後實施陜北革命舊址保護修復、延安革命舊址群保護展示等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專項工程,棗園、楊家嶺、楊家溝、照金、馬欄、渭華起義、西安事變、西北聯大等舊址得到有效保護,全省革命文物保存狀態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陜西加大對革命文物保護級別提升的支援力度,促進保護利用水準提升。2018年陜西公佈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6處,涉及革命文物167處,佔58.4%;2019年國家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涉及陜西省35處,其中革命文物佔11處,佔31.4%。

此外,陜西積極探索文物保護項目立項及評審新方式,在項目立項、工程方案評審等環節,組織協調專家對延安部分保護項目實施集中會審,有效縮短了保護工程的週期。延安橋兒溝革命舊址東西山保護維修工程榮獲“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西北局革命舊址搶險加固工程榮獲“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3 提升陳列水準,拓展活化方式

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為節點,陜西全面提升革命舊址及紀念館的展示陳列水準,推進延安新聞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的改陳布展,支援延安文藝紀念館、三戰三捷紀念館、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等新建紀念館的陳列布展,打造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精品工程。

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陜西以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為依託,推動革命文化進校園,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陜西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清涼山、西北局、橋兒溝等革命舊址活化利用窯洞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體驗式窯洞群青少年研學基地、幹部培訓基地,創新性地延續舊址原有居住、辦公等功能,實現舊址保護與利用的相互促進;藍田、鳳縣通過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價值與內涵,打造了一批紅色旅遊品牌線路,弘揚了革命文化,促進旅遊經濟發展。

依託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5年來陜西累計辦展900多個,僅2020年全省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接待學習參觀超過千萬人次。

同時,陜西加強革命文物內涵挖掘及研究成果出版,《紅色記憶——走進延安革命紀念地》系列叢書、《陜甘邊與照金》《渭華起義》等一批研究成果出版發行;加強鼓勵革命主題文藝作品創作,增強革命文化的親和力和感召力,紅秀《延安 延安》以及《延安保育院》《1212西安事變》等革命題材文藝作品口碑爆棚,深化了革命文化的傳播效果。

此外,陜西加大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數字化工作力度,目前已有19家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通過線上展出,拓展了革命文物的傳播渠道;推進 “延安革命舊址陳列數字化及網際網路+展示提升項目”建設,整合革命舊址數字資源,提升了延安革命文物資訊化服務及展示水準;推進陜西省“網際網路+革命文物教育平臺”建設,打造5G革命文物全媒體傳播體系,對革命舊址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陜西革命舊址雲上展、“咱們八路軍”抗疫微信表情包等一批作品引起強烈反響,拓展了革命文化的傳播範圍。(本報記者 師念

記者手記

讓革命文物“説話”

師念

毛澤東騎過的“小青馬”、書寫《沁園春·雪》時使用的小炕桌……一件件革命文物見證了革命先輩們為民族解放所作的卓越貢獻。

延安寶塔山、銅川照金、咸陽馬欄、渭南渭華……一處處革命舊址見證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救國興國強國的偉大貢獻。

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陜西革命文物資源突出,1224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40703件(套)館藏革命文物,承載了無數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重大事件。

保護好革命文物,就是保護好歷史的見證。去年,陜西啟動“陜南地區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陜南地區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家底。今年,啟動“陜西省黃河流域革命文物調查”,確保省域內革命文物分片劃區的專項調查工作全覆蓋。

管理好革命文物,才能實現在保護中傳承。去年,省文物局增設革命文物保護處、西安市文物局設立革命文物處、延安市專設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從機構到人員、從管護意識到管護力量,進一步夯實了保護利用革命文物的基礎工作。

運用好革命文物,就能激活發展的正能量。革命文物“會説話”,它們彰顯了黨在百年歲月中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陜西各地結合革命史實及舊址分佈特點,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旅遊品牌,用好紅色IP資源,開發文創産品,推進保護與利用相互促進。

百年曆史激蕩,文物見證榮光。把陜西的革命文物保護好利用好,使其能夠持久釋放強大的紅色力量,以激勵三秦兒女奮鬥新時代、啟航新征程。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高艷

(原標題:陜西紅色文物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