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重點工作圓滿完成 陜西省“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明顯
1 不斷健全體制機制
陜西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出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意見,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印發《陜西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實施方案》《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方案》《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關於加快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辦法》。實施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
省人大常委會先後圍繞大氣、水、固體廢物及土壤等污染防治多次開展調研和專項執法檢查。省政協多次召開生態環境問題專題座談會和專項調研,推動形成了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
2 堅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每年召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化秦嶺區域專項執法檢查,秦嶺區域珍稀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加,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修訂《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印發《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舉一反三開展陜南硫鐵礦污染排查整治,專項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聚焦秦嶺“五亂”問題,聯合開展專項執法檢查、自然保護區“綠盾”等專項行動,全面排查並打擊保護區內採礦、採石等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排查出的628個“亂排亂放”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強化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秦嶺區域劃定466個管控單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紮實開展秦嶺生態環境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
監測數據表明,2015年以來,秦嶺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增幅、密度、DNA調查獲取率均為全國第一,生物多樣性穩步恢復。全省11個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居西北第一。
3 著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持續開展渭河流域綜合整治,水源地專項執法檢查,入河排污口專項排查整治。
2020年渭河潼關入黃斷面水質提升至Ⅱ類,創20年來最好水準。組織開展縣級以上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和縣級以上地表水型水源地專項執法檢查,全省排查整治水源地環境問題637個。開展黃河流域污水處理廠達標情況專項檢查,並通報各市區存在問題,推進污水處理設施治理水準提升。聚焦延河、北洛河、清澗河、石川河等重點河流及水質不達標斷面,實施“一河一策”及不達標斷面限期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專項排查整治,排查黃河干流及一級支流共3026個排污口,加快推進105個存在問題的入河排污口整治。
4 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藍天保衛戰成效凸顯,碧水保衛戰縱深推進,凈土保衛戰有序進展。
統籌推進産業、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結構調整。開展全省鐵腕治霾秋冬季攻堅行動,建立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月度點評機制。紮實推進關中區域“一市一策”精準治霾,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2020年全省鐵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1.023億噸。提前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和商洛市進入全國空氣品質達標城市行列,實現新的突破。
以河長制為抓手,全面推進“三江三河”重點流域污染防治,漢丹江水質持續保持優良,保障了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安全。完成22個市級水源地和77個縣級水源地問題排查整治,27個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劃定“千噸萬人”水源地保護區197個,劃定率100%。26個城市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治理目標。
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102個縣(區)耕地土壤環境品質類別劃分。首次摸清了全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將510家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企業監管範圍,確定涉鎘重點污染源整治企業38家並完成整治。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2.37%。完成環境整治村莊6359個,超額完成國家“十三五”考核任務。
5 嚴格生態環境執法監管
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排名第三,突發環境事件連續7年下降。
全力助推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共出動執法人員78萬餘人次,檢查企業20余萬家。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中,陜西省排名全國第三,受到生態環境部通報表彰。
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和環境監管各項措施,醫療廢物實現全收集全處理。持續加強陜北石油開採、陜南尾礦庫等重點領域、行業及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完成全省7758家企業風險評估,建立13支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修訂印發《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完成749家涉危險化學品、涉重企業環境應急預案電子備案。2020年發生10起突發環境事件,達到有紀錄以來歷史最低水準,全省突發環境事件數量連續7年下降。核與輻射安全總體穩定。
6 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成立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紮實開展反饋問題整改。
出臺《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辦法》,為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開展做好頂層設計。成立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督察整改工作組織領導。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重點問題實行副省長包抓、省委省政府聯合督辦機制,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的問題除2個正在收尾外,其餘已全部完成整改。
組織開展第一輪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實現市(區)全覆蓋,省委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完成率達到95%。組織開展了縣區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察及延安、榆林石油天然氣開發污油泥污染防治專項督察。通過督察整改,強化了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推動解決一批重點難點和人民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
7 不斷夯實環境治理基礎
完善環境監測網路,建立污染源資訊數據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標準建設。
建成由242個省控以上各類空氣自動站組成的大氣環境品質監測網路,實現全省所有縣區全覆蓋。建成184個覆蓋全省黃河、長江兩大水系83條河流和4個湖庫的手工水質監測網、80個省控以上水質自動監測站、170個縣級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組成的水質監測網。建成1163個覆蓋全省所有縣(區)和土壤類型的國、省土壤環境品質監測網。建成2226個覆蓋全省11個市(區)的聲環境品質監測網。關中地區實現電磁輻射自動監測網全覆蓋。生態環境品質遙感監測實現全省所有縣(區)全覆蓋。全省建成水陸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資訊共用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高品質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建設一套完整的普查工作檔案,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奠定堅實基礎。制(修)訂(正)地方性生態環境法規10部,地方環境標準16項。組織開展污染防治科技研究項目16項,配合生態環境部開展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項目。整合省內外優秀環保科技資源,面向市場,開展地域、流域、領域等方面的環境保護科技攻關。
8 積極助推高品質發展
大力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出臺助推高品質發展20條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
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辦法、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辦法等制度,開展損害賠償48起。制定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管理辦法,完成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排污許可制度改革,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實現全國首家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將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資訊納入全國排污許可證資訊管理平臺。成功啟動全省排污權二級市場交易,首場共達成29筆交易。省、市生態環境機構完成組建並有效運轉,11個省級駐市(區)生態環境督察局正式成立運作。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三線一單”落地實施。
共爭取中央及省上生態環境專項資金182.4億元,重點支援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大氣污染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重點流域綜合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及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工作。出臺助推高品質發展20條措施,堅決杜絕執法“一刀切”,全面下放環評、輻射、固廢等行政審批許可事權,大幅壓縮審批時間。嚴格落實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對56類行業實行豁免管理和告知承諾審批,將倉儲、物流配送等39類項目不納入環評管理。實行環境執法包容糾錯、審慎監管,將1920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管理,現場幫扶企業6793次,減免處罰95次。積極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全力助推“六穩”“六保”。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動服務“六穩”“六保”,聚焦聚力“一山一水一平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全省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八大重點工作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