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高品質黨建領航高品質發展
“有了電梯,不用再手提著東西上下樓,方便多了!”4月8日,説起小區舊樓裝的新電梯,家住延安市寶塔區流域辦家屬院的劉延明稱讚有加。
去年開始,寶塔區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拆除防盜網、更新管道……一件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在實際操作中卻困難重重。最終,在小區黨支部、黨員的帶領下,群眾意見統一了,小區改造變得順利了,群眾的幸福指數更高了。
類似的事例在延安還有許多。近年來,延安市以黨建為引領,在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體系建設,提高組織力、著力培養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和人才隊伍上下功夫,為推動新時代延安追趕超越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凝聚組織力鋪就群眾幸福路
吃過午飯,志丹縣順寧鎮保娃溝門村82歲的老人高志蘭按時到崗,熟練地將眼前的香菇分類並裝筐。“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掙工資。”讓高志蘭更為高興的是,眼前這個香菇生産基地,除了能掙工資,還能給她分紅。
按照“支部+集體經濟+企業+農戶”的模式,這個以生産香菇為主的企業建在了保娃溝門村。“企業不僅解決了全村人的就業問題,也讓村民們學會技術賺了錢。”該村黨支部副書記賀建利欣喜地發現,村集體經濟的“錢袋子”鼓起來後,村子有了活力,村黨支部更有了底氣。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全面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空殼化’問題,村上集中財力辦大事,村級黨組織的組織力提升了、號召力更強了。”志丹縣委組織部部長侯斌鋒説。
強有力的黨組織不僅在農村,也在街道(社區)不斷發揮作用。
在寶塔區南市街道七里鋪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星宇看來,社區治理中,小區黨支部的建立非常重要。居民有糾紛,小區黨支部出面調解;小區廣場沒路燈,黨支部協商物業安裝;老黨員退休,回歸小區發揮餘熱。“社區的事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不麻煩政府。”楊星宇表示,小區黨支部發揮了作用,政府工作就輕鬆了。
如何讓村幹部的工作和群眾的需求銜接起來?黨員幹部們不斷思索著。
2018年以來,延安市創新推行“領辦代辦、便民服務”機制,全市1784個村,村村建起便民服務室。“現在只要動動嘴,就有幹部來幫忙,群眾和幹部的距離越來越近了。”黃陵縣橋山街道劉家川村村民丁浩高興地説。
好機制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
此前的一次組織任命,讓已在鄉鎮打拼多年的趙鵬娟深感意外。“如果按照慣例,最多換屆的時候在宜川縣當個局‘一把手’,過幾年再慢慢調整。”這是趙鵬娟對自己進步空間的“自我研判”。
然而,趙鵬娟卻被任命為延安市林業局副局長,分管生態修復、造林、綠化等工作。“可能組織認為我有比較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更知道群眾需要什麼。”
對於趙鵬娟的提拔任用,當地幹部直言,這在宜川縣屬“頭一份”,這也體現了延安市委讓紮根基層的“老黃牛”不吃虧、有奔頭的鮮明用人導向。
“延安的追趕超越,要實現總量、品質、增速的追趕超越,組織部門的責任就是選拔生力軍,發揮幹部決定性因素。”延安市委組織部部長杜金根表示,只有建設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才能擔負起延安高品質發展重任。
2018年以來,延安市更加注重在“三大攻堅戰”和基層一線選人用人,把“三項機制”貫穿到幹部選用過程中,強化剛性運用,鮮明用人導向,激勵幹部擔當作為。
作為新提拔的縣級幹部,延川縣副縣長張域和其他47名學員在延安市委黨校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充電學習,這也是延安市培養幹部的一項常態化舉措。
“敢於讓張域‘一步到位’,體現了延安市委在選用幹部時既注重分析行業特點、崗位需求、幹部素質,又注重考量人選年齡、專業履歷、班子結構,力求人崗相適、人事相宜。”延安市委組織部幹部二科科長劉甲奇説。
人才撐起高品質發展新支點
在寶塔區河莊坪鎮萬莊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小型實驗室裏,張彬彬把從山地果園採集回來的30份土壤樣本裝進容器,標上號,擺放整齊。
這位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博士生每個月有一半時間都在這裡對著土壤觀察、施肥、研究、記錄。“博士娃娃們一撥接一撥來,4間房一天都空不下。”萬莊村黨支部書記谷延龍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博士娃娃”。在他眼裏,近幾年村上蘋果産業發展越來越好,與這些“博士娃娃”以及身後的院士專家關係密切。在萬莊村建立的山侖院士工作站成功解決了當地果樹缺水分、養分的問題,蘋果品質一年比一年好,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
近年來,延安市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地位,靠改革釋放人才活力,以開放集聚創新資源,用事業凝聚奮鬥力量,人才工作全面融入項目建設主戰場、産業發展各鏈條,為延安追趕超越、鄉村振興貢獻人才力量和智力支撐。
在洛川縣一座佔地160畝的蘋果産業園區裏,十幾名專家團隊成員輪番坐鎮,洛川院士工作站研究員安貴陽更是把家搬了過來。“如果沒有引進這麼多高端人才,我們果業發展速度不會這麼快。”洛川縣委組織部人才辦主任孫曉紅感受格外深刻。
2017年以來,延安全市批復設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從4個增加到30個,引進兩院院士及外籍院士34人、核心團隊成員303人。不僅如此,近年來引進的499名博士和正高級職稱人才、3822名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就地培養的一大批本土人才,正成為撐起延安高品質發展的新支點。(本報記者 周明 通訊員 班姣)
記者手記
“紅色引擎”動力澎湃
周明
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紅色引擎”為聖地延安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紅色引擎”不斷發力,激發了延安各地各領域奮力向前的新動能。
在黨建引領和推動下,廣大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兩個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在延安採訪,無論是田間地頭、生産一線,還是街道社區、機關企業……強有力的黨組織和靠得住的黨員幹部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領頭羊”和主心骨。正如志丹縣順寧鎮保娃溝門村黨支部副書記賀建利所言,黨建引領不僅破解了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更為可喜的是,鼓起來的“錢袋子”也讓村子有了活力、村黨支部更有了底氣。
不僅如此,老舊小區改造、産業園區發展這些關乎群眾利益的事情背後,也都有“紅色引擎”在驅動,解決難題的突破點往往都落在了基層黨組織上。只有基層黨組織有力,廣大黨員在聯繫服務群眾時多用情、多用心、多用力,急群眾所急、憂群眾所憂,才能把群眾煩心事解決好,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高艷
(原標題:延安:高品質黨建領航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