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融媒體

榆林綏德: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郝家橋村黨支部、村委會。 陜報記者 程剛攝

儘管已經回到村裏有一個多月了,但只要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劉振喜覺得仿佛昨天發生的一樣,心情仍是激動不已。

今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當聽到“陜西省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時,一身西服的郝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劉振喜穩住緊張的心情,邁步走向習近平總書記。從接過獎牌到轉身合影,劉振喜的心情由緊張轉為激動,甚至有些熱淚盈眶,“我一個基層黨員幹部、一個農民,能代表村裏走進人民大會堂,從總書記手中領到這樣的榮譽,對我來説,一輩子值了。”

2月26日淩晨,劉振喜回到村裏。當天一大早,村裏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擁到村委會,瞧獎牌長啥樣,聽他講領獎的事。

郝家橋村由馬家坬河兩岸的前橋、侯家坪、劉家渠和廟溝4個自然村組成,劉振喜來自劉家渠自然村,他與1943年被綏德地委、綏德專署選出的勞動英雄、模範共産黨員劉玉厚同屬一個自然村。同村裏人一樣,1959年出生的劉振喜也是從小聽著老英雄劉玉厚的教導長大的。劉振喜清晰地記得,每次在村裏見到老英雄,劉玉厚都會叮嚀他們“聽黨的話”;或者乾脆將他們幾個半大小子攔住,“指使”他們清理河道、撿拾路上的羊糞……

“那個時候對老英雄是又敬又怕,尊敬更多一些,他説什麼我們都聽。”劉振喜回憶道,“1979年,聽老英雄的話,我離開家鄉到寶雞參軍。除了上山勞動外,我們村裏參軍的年輕人也不少,我們是模範村村民,走到哪都不能給村裏丟人。”參軍後,劉振喜因為出色的射擊成績,于1980年光榮入黨,成為一名共産黨員,這對於一個從貧困農民家庭走出的孩子來説是無比光榮的事情。1981年,劉振喜復員回家。

“回家幹什麼,繼續勞動。”復員第二年劉振喜結婚了,分家後有了二十幾畝土地。同全村人一樣,一年四季農忙時種地,農閒時修梯田、打壩。短短幾年時間裏,這個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村子,山山峁峁修起了梯田。但靠天吃飯的日子並沒有給村裏人帶來更多的收入。

1997年,劉振喜被村裏推選為村主任,那年,他38歲。彼時,除了料理村裏的事情、種地外,隨著外出打工潮流的席捲,他也跟著親戚幹起了綏德—北京往返的客運生意。“那時候我一年的工資是500元,但家裏的孩子要吃要喝,收入遠遠不夠,沒辦法只能出去拼一拼。”

幾年後,隨著村上事務的增多,劉振喜不得不放棄跟車的工作選擇回到村裏。

2015年,劉振喜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到如今,劉振喜已經在村幹部位置幹了24年。

“2015年,在村黨支部大會上,我對全體村幹部和黨員説,當年老英雄靠吃苦精神把大生産運動搞得有聲有色,我們要把這種精神代代傳承發揚光大,把脫貧攻堅任務啃下來,讓每家每戶過上好日子。”

隨後幾年,在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以及郝家橋村兩委會的共同努力下,郝家橋村從過去一無所有、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到現在擁有山地蘋果生態果園、溫室大棚等多個集體産業,修建了村小學、幼兒園、衛生院、幸福院、供銷社、污水處理站等基礎設施,發展了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形成集現代農業、光伏發電、鄉村旅遊于一體的産業體系,多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增收。截至2020年底,全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村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43元。

劉振喜指著衣櫃裏那套去北京領獎時穿的西服説:“未來的路上少不了有難啃的硬骨頭,但我們不怕。我會和全村群眾繼續奮鬥,讓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這套衣服一定還能再穿一回。”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高艷

(原標題: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