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以深層次改革高水準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始終貫徹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紮實”新要求,加強統籌、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務求實效,推進全面深化改革。7年來,自治區黨委深改委(組)共召開35次會議,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形成一批制度成果和實踐成果,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時期,廣西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1%,2020年達到2.22萬億元,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8%,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4562元、年均增長7.8%,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開放合作體制改革推進高水準開放
圍繞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立足“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的獨特區位優勢,廣西進一步深化開放合作體制改革。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牽引性工程,大力推進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試驗區”)建設,加快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産業轉移,加強與西部陸海新通道沿途省區市在貿易物流便利化、通道數字經濟等方面交流合作,做深做實中國—東盟博覽會、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中國—東盟資訊港等開放合作平臺,推動百色、憑祥、東興等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協同發展,加快提升開放型經濟水準。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量、互市貿易總量居西部省區第一,自貿試驗區6項經驗入選為全國創新案例,北部灣港已成為中南西南地區優質國際門戶港。
經濟體制改革引領高品質發展
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廣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有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7年來,共取消和下放行政許可事項1200多項,保護中小投資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獲得信貸4項營商環境指標處於全國先進水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入推進科研機構、科技項目管理、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等體制機制改革;國資國企改革提質增速,加快推進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公司制、混合所有制、國資監管體制等改革,開展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試點,一批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廣西投資集團成為西南地區首家世界500強企業;支援民營企業改革發展,2020年,廣西全區私營企業84.15萬戶、個體工商戶276.68萬戶,分別比2013年增長180.87%、104.8%;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累計為企業減稅降費1600多億元,沿邊金融綜合改革12條經驗向全國推廣;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廣西農墾改革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優秀案例,廣西全區供銷系統通過深化改革推動利潤總額較2014年增加近50倍。
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廣西持續深化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改革,紮實推進民生建設和脫貧攻堅。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廣西全區所有縣(市、區)均建成融媒體中心,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行政村以上全覆蓋,文化服務觸角向基層延伸。開展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義務教育、教師隊伍資源配置更加均衡;積極探索多元普惠辦園機制,學前教育得到長足發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顯著,多種模式的醫聯體建設全面推開。建立廣西全區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困難群眾脫困解困工作機制,32萬名城鎮困難群眾實現脫困解困。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十三五”時期實現6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7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呵護“山清水秀生態美”金字招牌
圍繞建設壯美廣西,廣西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森林、濕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全覆蓋,九洲江跨省區流域環境治理成為全國典範。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江河湖庫面貌持續改善,在生態環境部公佈的2019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地表水環境品質狀況前10名中廣西佔5席,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態品質和生態改善程度均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全國前列。推進綠色産業變革,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實現“綠色轉型”,獲得“綠色增長”。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廣西以深層次改革高水準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