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經濟和非遺擦出“愛的火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終南山腳下的小峪口村,滿足了現代人嚮往的詩和遠方。如今,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帶著傳統技藝集聚在這裡,以新思路開拓著非遺傳承路徑,也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提供了創新探索。
非遺的土壤在村落
以前的長安區王莽街道小峪口村很少被外界知曉,它和多數鄉村一樣沉寂。直到和非遺擦出“愛的火花”。
魚化泥叫叫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楊帆2019年相中了小峪口村,並在這裡建立了魚化泥叫叫製作技藝傳習所。作為新一代非遺傳承人,楊帆1996年從西安美術學院一畢業便投入到泥叫叫技藝傳承和藝術創作中。這些年楊帆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創新非遺,直到遇到了小峪口村。
那麼多村落,為啥單單相中了小峪口村?楊帆的理由很接地氣:這裡距離市區不遠,離萬畝桃園、千畝荷塘、百畝稻田咫尺之遙,又可隨時仰望秦嶺,而村中閒置的老宅院落和許多文化遺跡在他眼裏都是寶貝,最關鍵的是,這裡保持著原始的鄉村風貌風情,非常適合做“非遺鄉集”。
用楊帆的話説,非遺本身就是農耕文明的文化精髓,它的土壤就在村落,只有回歸鄉村和土地,才是在尋找非遺的根。
而對於“非遺鄉集”,楊帆也有著自己的認識:以鄉村原有業態為基礎,整合眾多非遺手藝,植入到村落裏,形成一個市集的形式,讓遊客能夠深度體驗。
由此,楊帆開始探索“非遺+民宿”“非遺+旅遊”“非遺+研學”“非遺+生活”等多種非遺文化傳承模式和非遺鄉集新業態。
楊帆説,希望通過非遺産業化這樣一種方式,為村民們找到一條致富增收的門路,這既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播普及,也是群眾致富增收的有效推手,讓非遺文化在鄉村經濟振興的過程中煥發傳統文化的新活力。
特色非遺産品扮靚小峪口村
西安市秦腔戲劇臉譜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陳耀武去年也將工作室搬到了小峪口村,他的秦腔臉譜是楊帆第一個引入村裏的非遺傳承項目。
陳耀武對秦腔臉譜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説要將秦腔臉譜和小峪口村村民的精神需求結合起來,給村民講解臉譜背後的藝術和文化知識,給愛好臉譜的村民傳授臉譜繪製技藝,帶領他們在村裏閒置的老物件上繪製臉譜,豐富臉譜的表現形式,並幫助他們進行銷售,給村民創造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
如今,魚化泥叫叫技藝長安小峪口村傳習所,已入選第一批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預約式體驗點名單。它將魚化泥叫叫製作技藝完整呈現,讓遊客們近距離觸摸非遺,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陳耀武的秦腔臉譜工作室也成為秦腔臉譜學習、傳承、交流的場所和相關文創發展、農旅融合的重要模式。遊客在這裡可以全方位地體驗臉譜製作過程。
截至目前,小峪口村已經吸引了魚化泥叫叫、秦腔臉譜、木蘭搖關中粗布紡織、廣陵派古琴以及古獅子收藏等6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這些獨具特色的非遺産品扮靚了小峪口村,既豐富了村莊的文化底蘊,也為村內閒置勞動力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
“非遺鄉集”
影響力越來越大
小峪口村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以及小而精的村落形態,成為打造“非遺鄉集”實踐地的基礎優勢,村落閒置的宅基地成為非遺工坊的最佳研習場所。非遺項目的植入為基地嵌入核心內容,形成“非遺鄉集”集散場所。
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小峪口村的“非遺鄉集”。去年8月,全國首個“非遺鄉集”在小峪口村開集,現場圈粉無數。這條集合文創、旅遊、住宿等於一體的長安旅遊新生態鏈成為全國鄉村經濟的標桿。
如今,小峪口村不再是那個寂寥的小村莊,因為和非遺的完美碰撞,成為著名的“網紅打卡”地。“非遺鄉集”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打卡”。伴著旅遊旺季的到來,市民和遊客可以到村裏體驗吃、住、遊、購、玩“一條龍”,村民的日子也將越來越紅火。
非遺文化為小峪口村帶來了“非遺+”産業,讓小峪口的綠水青山通過“非遺文化”這條道路轉化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鄉村經濟發展手段,這裡不僅是鄉村沉浸式非遺實踐基地,也是美麗鄉村精神文化建設的新高地,更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家園。
楊帆説,現在村上的非遺項目還不夠多,今年,他還將臻選10-15個非遺傳承體驗度強的手作項目,再開兩到三家民宿、三到五家特色餐飲店,爭取把非遺産業鏈做得更完整。他還想邀請第三方的運營公司,讓專業團隊來負責經營,而他們這些非遺傳承人可以專心做好項目內容。他想和鄉親們共同探索鄉村生産生活方式的重構,尋找振興鄉村發展的新思路,讓更多的鄉親品嘗到非遺文化的碩果。
記者馬昭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鄉村經濟和非遺擦出“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