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傳矩陣

綠色生活呈現新亮點

節約糧食 “舌尖上的浪費”少了

“為了引導消費者文明用餐、節約糧食,減少‘舌尖上的浪費’,我們用各種方法宣傳‘光碟行動’。”在河南鄭州經營著兩家餐廳的王爍説。

“我們在研究菜品時就會考慮這道菜大概是幾人份,給功能表配上菜品圖片,讓顧客能夠直觀看到分量。”王爍表示。

除了在菜量、菜品上進行設計,餐廳還會讓服務員提示客人適量點餐;當客人結賬時,如果有沒吃完的飯菜,提醒客人打包帶走,餐廳裏提供的打包盒只象徵性收取很少的費用。這對餐廳來説並沒有增加負擔,反而會帶來不少好處。“在堅持節約糧食的原則下,把菜品和服務做到位,消費者吃得舒心,我們就能積累口碑和客源。”王爍説。

在餐飲行業,避免糧食浪費漸成風氣。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介紹,去年8月,中國飯店協會與中國商業聯合會等聯名發佈倡議書,鼓勵餐廳提示消費者適量點菜、提供小份菜,建議顧客打包帶走剩菜。

“供給側”在調整,“需求側”也在改變。作為餐飲從業者的王爍感到,很多消費者不再以菜品豐盛、吃不完為榮,而是越來越注重節約。“以前很多人跟親朋好友一起出去吃飯,想著圖熱鬧、有面子,總要多點幾個菜。但現在大家更懂得糧食的可貴,聚餐時會自覺地控制菜量,寧願吃著不夠後再加菜,也不鋪張浪費。”王爍説。

避免食品浪費,還將有更完備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前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治理食品浪費的行為將實現有法可依。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出,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和減少食品浪費,包括建立健全食品採購、儲存、加工管理制度,加強服務人員職業培訓,將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納入培訓內容;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在醒目位置張貼或者擺放反食品浪費標識或者由服務人員提示説明,引導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等等。

韓明表示,中國飯店協會在商務部指導下,正在起草新的綠色餐飲國家標準,將圍繞餐飲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對餐飲企業承擔主體責任、制止食物浪費提出要求,“未來,餐飲消費各環節中的每一方都應承擔自身責任,避免食品浪費。”

空中騎行 通勤出遊低碳便捷

福建省廈門市民賴婷思家住湖裏區雲頂北路附近,工作地點在向南3公里的蔡塘。這段上班路不遠不近,通勤問題曾讓她苦惱。

“步行,往返6公里的路程時間太長;開車,早晚高峰遇上堵車,3公里路程要半個多小時,公司附近的停車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賴婷思説,她多數時候坐公交出行,但上下班的時候,公交車內十分擁擠,公交車的乘坐時間也不好把握。

從去年起,賴婷思發現了一個新選擇——從家門口的廈門市行政服務中心站出發,沿雲頂高架自行車道騎車2.7公里到蔡塘站。“一開始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騎下來方便又快捷。”賴婷思説,專用的自行車道架設在空中,全程沒有紅綠燈,也沒有機動車干擾,從家到公司只需要短短十幾分鐘。

賴婷思享受到的便捷,來自廈門建設的全國首條、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道。“空中自行車道全長約7.6公里,車道採用鋼箱梁結構,主要沿廈門快速公交(BRT)兩側佈置,懸挑于BRT中段位置。”廈門市政集團公司下屬市政開發公司技術負責人肖志標介紹。

記者跟隨賴婷思一起體驗了空中自行車道。入口閘機採用多重傳感監測,對自行車、電動車和摩托車進行快速通過式檢測識別,保障自行車在專用道快速通行。同時,車道全線設置出入口11處,除了與BRT接駁,還與11個普通公交站點及2個地鐵站點接駁,方便騎行者隨時換乘。

賴婷思覺得,騎行一年多,自己收穫不少,“一開始只是為了上下班通勤方便,後來發現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方式,一舉兩得。”她説,如今自行車道越來越多,自己對騎行的興趣越來越濃,現在除了通勤,閒暇時也騎行遊覽廈門各地。

近年來,廈門下大氣力加強自行車道交通系統建設。“結合廈門島的自然特徵、交通出行特徵、路網佈局特徵等因素,廈門打造了‘一環三區三軸’的自行車道交通系統。”肖志標表示。

“自行車道建設,目的在於滿足廈門市民對於綠色低碳出行等的需求。”肖志標説,廈門包括自行車道在內的綠色慢行系統,從無到有、從有到好,正在不斷精細化。相關部門將通過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更完善的城市交通資源,為綠色低碳出行創造更好條件。

垃圾分類 變廢為寶環境更好

上海市徐匯區淩雲街道梅隴三村早在2011年就開始開展垃圾分類,是上海首批低碳示範社區之一。

71歲的陳文娟是小區35號樓的樓組長,她家裏常備著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在水池旁盛濕垃圾,一個放在客廳裏放幹垃圾。同時,陳阿姨還備了個大瓶子,專門存舊電池、過期藥品等有害垃圾。

每天早上7點多,陳阿姨就會拎著垃圾袋出門,用智慧卡在垃圾箱房感應器上照一照,然後將垃圾分門別類投入相應的垃圾桶。隨後,登錄手機APP“上海綠色賬戶”打卡積分,這些積分攢幾個月就能換點米麵油。陳阿姨説:“垃圾分類關係著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是舉手之勞,養成習慣一點不難。”

樓裏來了新住戶,陳阿姨會登門提醒他們去居委會領分類垃圾桶,並詳細告知小區垃圾分類的規定。每週四是社區的“清潔家園日”,陳阿姨和志願者分成三路,在小區各個角落巡查,清揀亂扔的垃圾。巡查慢慢變成了老鄰居間的社交活動,“因為亂扔垃圾的越來越少了。”陳阿姨説。

去年,35號樓被評為小區“垃圾減量優秀樓道”,陳阿姨把獎狀端端正正貼在樓道顯眼處,“這是對大家努力的肯定。”

陳阿姨還參加了社區志願者團隊。梅隴三村黨總支書記陳新垠介紹,10年前,居委會推動成立了這個志願者團隊,發動社區居民將分揀出的廢棄物,加工成一些生活用品。

陳新垠説,志願者活動讓小區居民的生活更綠色、環保,也增添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向心力。

宋前法在梅隴三村做了10多年環衛工作,對小區環境衛生變化再了解不過,“15年前,小區路面坑坑洼洼,到處都是垃圾。我們6個人,每天早上4點出來掃地,要掃到上午10點左右。”現在,小區配備了先進垃圾處理設施,濕垃圾不出小區就地處理。“垃圾變少了,環境也更美了。”宋前法説。

上海從2019年7月開始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居住區、單位垃圾分類達標率均達到95%,分類實效明顯提升。可回收物回收量平均每天達6375噸,同比增長57.5%;有害垃圾收運量每天達2.57噸,同比增長3倍多;濕垃圾收運量每天達9504噸,同比增長27.5%;幹垃圾處置量每天為1.42萬噸,同比減少20%。

回收利用 舊衣物有了新用途

週末一大早,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南湖東園的劉靜妍,就收拾出一大包舊衣服放到門口。鄰居看見了,問她是準備扔了嗎?劉靜妍笑著搖搖頭:“不是,我聯繫了一家舊衣回收的機構,他們一會兒到府來取。”

現在,舊衣回收有了新途徑,人們可以通過手機APP提交申請,郵遞出去或者回收機構到府收取,綠色行動變得愈發方便高效。

同心互惠是北京一家舊衣回收企業,總經理董智敏表示,現在公司有線上線下兩種回收渠道,線下會定期去北京的部分小區、企業和機構的代收點集中回收;線上有微信小程式等,可以實現全國26個省的郵寄回收。

“線上渠道操作方便,也能覆蓋更廣的範圍。”董智敏説。不過,在董智敏看來,線下的舊衣回收點和科普活動依然很重要,能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舊衣物是如何處理的。

“我們做舊衣回收多年了,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不過不少人並不了解舊衣物的處理流程。”董智敏説,舊衣回收在前端的捐贈環節後,還有後端分揀、消毒和精準捐贈等一系列環節。

“我們收到的舊衣物分揀、消毒後,一部分流向線下和線上的公益商店,讓有需要的人10塊錢就能買到牛仔褲,30塊錢就能買到羽絨服;另一部分通過企業和公益組織,捐贈到貧困山區。”董智敏説,“我們會提前了解受捐者的身高、體重等資訊,精準匹配,免得送到人家手裏的衣物不合適,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也成為受捐者的負擔。”

董智敏表示,那些不符合需求的舊衣物,也不會被丟棄,“我們會送到專業的回收工廠,製作成拖把或再生棉等,實現迴圈利用。未來,我們會讓後端環節更加透明,爭取讓捐衣服的公眾能直接看到舊衣的去向,讓大家捐得更放心。”

如今,舊衣服的處理方式越來越環保,送來新衣服的快遞也越來越綠色。注重環保的劉靜妍在網購時欣喜地發現,快遞包裝越來越精簡了,“以前一件小東西裏三層外三層,光膠帶就有厚厚的好幾圈。這兩年感到膠帶、塑膠袋等包裝在減少。去年‘雙11’我網購的衣服,包裝都很精簡。其中一個訂單把3件衣服放在一個包裝袋裏,疊得規整,還附了一張小卡片解釋包裝減量的原因。”

2020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未來我們的衣食住行遊,都會越來越綠色、低碳、環保。”劉靜妍滿懷期待。(記者趙貝佳 鐘自煒 田泓)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綠色生活呈現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