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與國內大迴圈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建立經濟迴圈暢通無阻的機制,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它既需要在實體經濟層面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需求側管理,也需要在虛擬經濟層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橫向金融機制、構建保障實體經濟迴圈暢通的金融體系。
經濟迴圈理論與商業信用的保障機制
馬克思提出過三個層面的經濟迴圈理論:一是産業資本迴圈理論,説明瞭單個企業是如何實現再生産的,可稱之為“微迴圈”,貨幣是“微迴圈”順暢的關鍵;二是兩大部類再生産迴圈理論,説明瞭社會總産品是如何實現的,貨幣回流到起點是社會再生産在比例平衡中展開的前提條件,可稱之為“中迴圈”。三是社會再生産迴圈,即社會再生産的四環節理論(生産、分配、交換和消費),可稱為“總迴圈”。國內大迴圈是“微迴圈”“中迴圈”和“總迴圈”有機聯動的動態過程,三個層面層層相扣、環環相接。要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就必須推進這三個層面迴圈的有機一體聯動。
企業是財富和價值的創造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組織。企業“微迴圈”是否順暢,直接影響“中迴圈”和“總迴圈”的品質和效率,要保障經濟大迴圈暢通,首先要保障“微迴圈”暢通無阻,這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商品順利銷售,這是“微迴圈”暢通的決定性條件。第二,價值迴圈順利實現。商品銷售後若貨款無法如期回流,企業將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産,“微迴圈”會出現梗阻即企業倒閉,“中迴圈”也難以順利展開。第三,比例平衡,對生産者而言,就是商品銷售數額和價值回流數額都應如期實現。
實體企業間的商品交易大多屬於批發性交易,他們的貨款支付不同於零售場合的“錢貨同時兩訖”,通常情況下出現的是貨物交付和貨款支付之間存在明顯的時間分離,由此,保證貨款如期回流就成為“微迴圈”順暢的關鍵。在賒銷期間,供貨商面臨著貨款未回流所引致的資金價值損失和資金流斷裂等風險。為克服這些風險,商業信用應運而生。馬克思指出:“商業信用,即從事再生産的資本家相互提供的信用。這是信用制度的基礎。它的代表是匯票,是一種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債券,是一種延期支付的證書。”在實行商業信用制度條件下,購貨方在收到貨物之後,給供貨方開出商業承兌匯票(由貨物價格+賒銷期利率所構成);供貨方既可將這一票據持有到期並交由開票者支付貨款,也可在票據市場中賣出以獲得對應數額的資金,還可拿到商業銀行進行貼現,由此能夠保障簡單再生産順暢展開對資金的需求。
中國金融體系的主要機制和內生短板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各種條件的制約下,我們構建了一個以銀行信用為基礎以間接金融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利用“存款創造貸款、貸款創造存款”的貨幣乘數機制,為經濟發展和實體企業經營提供了不斷增加的資金供給,以此越過了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資金困境,支援了兩個“翻兩番”戰略目標的實現,功不可沒。
但這種金融體系也引致了一系列內生矛盾:一是廣義貨幣居高不下,給經濟運作帶來了嚴重的通脹壓力。二是杠桿率持續提高。從銀行系統中貸放的資金均屬債務性資金,大量使用銀行貸款必然引致債務率的上升,既給實體經濟部門帶來風險壓力,也給銀行體系帶來風險壓力。三是資金配給不均。多年來,實體經濟中“融資難”有著愈演愈烈之勢,但實體企業的定期存款卻快速增加。2005年—2020年間,非金融企業存款從101750.55億元增加到660180.23 億元(增長了5.49倍),其中,活期存款從66222.96億元增加到253615.73億元(增長了2.83倍),定期存款從35527.59億元增加到406564.49億元(增長了10.44倍)。有著如此鉅額的資金存放于定期之中,這與企業缺錢似乎存在矛盾。而實際上,這些定期存款主要由大型企業持有,眾多的中小微企業資金依然緊缺。
在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過程中,人們通常將目光集中于銀行體系的貸款,但實際上,引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貨款屢屢被拖欠。中小微企業的産品主要有三個去向:一是提供給大型企業;二是提供給工程建設;三是銷售給消費者。在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中,貨物的賣方可利用地位優勢要求買方先支付預付款;在供過於求的市場格局中,買方則可利用地位優勢要求賣方先供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的市場格局向買方市場轉變,中小微企業向大型企業和工程建設等提供貨物後,貨款被拖欠的現象愈發嚴重。對供貨方來説,被拖欠的貨款在財務上計入了“應收賬款”。“應收賬款”屬於中小微企業的資産範疇,但它不屬於中小微企業維持簡單再生産所能動用的資産。如果沒有其他資金介入,中小微企業的再生産只能在規模萎縮中展開。一旦一些中小微企業由於貨款被拖欠,難以支付工人工資或購買原材料等生産資料,被迫破産倒閉,那麼,隨著法人資格的喪失,他們也就失去了打官司的資格。雖然中小微企業可以通過抵押貸款從銀行體系獲得資金來維持再生産,但隨著負債率的提高,這種操作會愈加困難,何況這也意味著中小微企業貨款被拖欠的風險進一步向銀行體系轉移。
貨款拖欠嚴重影響穩就業和保市場主體政策目標的實現,鋻於此,2020年7月5日,國務院出臺了《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其中明確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不得要求中小企業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條件和違約責任等交易條件,不得違約拖欠中小企業的貨物、工程、服務款項”;“機關、事業單位從中小企業採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3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日”。這表明我國政府正在著力解決“微迴圈”中存在的“堵點”“痛點”,以促進國內大迴圈暢通,提高經濟效率。
著力構建縱橫交錯的現代金融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再次強調,“十四五”期間應“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從暢通實體企業“微迴圈”和實體經濟部門“中迴圈”看,這不僅要求加大公司債券、股票等證券的發行融資規模(從而提高他們在實體企業融資中的比重),而且應加快彌補商業信用的短板。
實體經濟是一個縱橫交錯且持續迴圈的立體動態系統,與此對應,金融作為引導經濟資源配置的機制,也應是一個縱橫交錯且持續迴圈的立體動態系統。企業“微迴圈”的資金供給既來自銀行信用機制的縱向供給(即間接金融),也來自商業信用機制的橫向供給(即直接金融)。在商業信用缺失的條件下,企業之間的交易媒介只能轉由縱向金融即銀行體系來提供,從而大大提高實體經濟對銀行體系的依賴程度,呈現出銀行業支配實體經濟部門的局面。當前,商業信用機制缺失,是中國金融體系的突出短板,應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予以彌補。
商業信用機制建立在實體企業間的産業關聯、技術關聯、市場關聯和資訊關聯基礎上,貫徹在每一次的商品交易、工程建設、技術合作等活動中,具有內生性、高效率、風險分散(且風險較低)等特點,是實體經濟部門中各類企業之間的橫向金融機制。銀行信用機制則是一種縱向金融機制,是獨立於實體經濟之外的。商業信用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商業票據(商業本票和商業承兌匯票)、提貨單、倉單、實體企業間的資金借貸、公司債券等,20世紀80年代以後又有了應收賬款證券化、商業信用卡、供應鏈金融、網際網路金融等新形式。1930年6月7日,英、德、法、日等27個國家在日內瓦簽署了《關於匯票及本票印花稅法公約》;1988年12月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國際匯票和國際本票公約》。不難看出,發揮商業信用機制在經濟金融(包括國際經濟金融)活動中的作用是各國普遍的實踐行為。
“十四五”期間要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必須構建與實體經濟部門發展相適應的縱橫交錯且持續迴圈的現代金融體系。由此,在縱向金融體系已得到比較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應加快商業信用機制的發展,推進橫向金融體系的形成。具體舉措包括突破“金融活動是金融機構專有權”的觀念,確立金融機制內生於實體企業間的産業活動的理念,將金融活動置於産業迴圈體系中;以商業承兌匯票為抓手,以大型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和大型工程項目等為對象,展開試點工作;建立商業承兌匯票的交易市場,運用市場機制保障商業信用機制的成長;加快推進金融監管對象從金融機構向金融行為的轉變,實現金融監管對各類市場主體的各種金融活動的全覆蓋。
(作者:王國剛,係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一級教授;本文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重大項目〔71850009〕階段性成果)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構建與國內大迴圈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