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廣西“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取得決定性成效

自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創造性探索出“八包”責任制、“七個狠抓”“大聯動”推進社會治理、運用資訊化手段強化管理等工作舉措,以城鎮化發展思路破解山區貧困難題,以集中安置、城鎮化安置為突出特點,實現搬遷群眾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搬遷與後續扶持銜接,走出了一條易地扶貧搬遷的廣西新路。截至2019年底,廣西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任務,搬遷人口全部入住。

“八包”到底,71萬人走向新生活

“十三五”時期,廣西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人,搬遷規模排在全國第六位。為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廣西實行以“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點”為主的領導包點工作責任制,即實行包建設進度、包工程品質、包資金監管、包搬遷入住、包後續産業發展、包就業創業、包穩定脫貧、包考核驗收的“八包”責任制。自治區扶貧搬遷專責小組成立易地扶貧搬遷“六包”督導組,“分片包乾”強化對市、縣工作督查指導。通過包乾,“包”出了搬遷安置點建設的換擋提速,破解了易地扶貧搬遷各種難題。

在搬遷過程中,廣西注重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特色,打造了瑤族、毛南族、仫佬族、苗族、侗族等一批少數民族特色安置區,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同時,積極引導搬遷戶搬遷到邊境一線參與守邊固防,實現了搬遷群眾脫貧和穩邊固邊“雙贏”。

搬遷安置與後續扶持同步規劃、同步推進

從2018年開始,廣西高位推進後續扶持工作,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實施方案進行編制完善和精準細化,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人全面摸清後續扶持就業創業和産業發展、後續管理配套設施等情況。

同時,廣西創造了很多“易地扶貧+”的産業配套發展模式,探索形成工廠式、居家式、種養式、貿易流通式、鄉村旅遊式等多種有效的就業模式。全面盤活搬遷群眾遷出地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塊地”資源,統一流轉和開發搬遷戶承包地,實施規模化經營。

部門聯動,推進安置點社會治理大變化

廣西整合發展改革委、易地安置中心、教育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48個部門的資源和管理力量,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格局和工作合力,有力推進搬遷社區社會治理創新,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的諸多問題。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全區配套新建義務教育學校78個、幼兒園85個、衛生所71個、養老院9個、綜合活動室363個、文化活動廣場210個。建立健全社區治理體系,在800人以上集中安置點設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業社保服務中心等便民利民“九個中心”。建立基層黨建和群眾性自治組織體系,在800人以上集中安置點,按照“五個同步”建設要求,建立基層黨組織和群眾性自治組織。

政策助推,持續加力,後續扶持在路上

從2019年12月起,廣西密集出臺一系列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文件,強化搬遷群眾後續扶持工作。

2019年12月14日,出臺《關於進一步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的意見》,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後續扶持力度,重點提出強化教育保障、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産業扶持、就業幫扶、文化服務、拆舊復墾、組織建設和平安建設“十個強化”。2020年6月,印發《廣西萬人以上特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幫扶工作方案》,對全區13個特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量身定制”幫扶工作方案。10月13日,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大規模移民搬遷基層組織重構優化等後續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切實做好移民搬遷基層組織重構設置,強化移民搬遷後續管理工作的組織保障。11月20日,印發《黨建引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續管理服務的若干措施》,通過黨建引領安置點社區治理“大合唱”。

數據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廣西“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取得決定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