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時評

制度優勢中內在的邏輯向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制度保障。從學理上梳理敘述我國制度優勢的內在邏輯,對於澄明制度優勢、增強制度自信、提升國家競爭能力和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制度優劣的根本檢驗標準是實踐。基於實踐成就生成的實踐邏輯是講好制度優勢的根本支撐和現實依據。之所以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更能解放和發展生産力。

關於這一點,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早已在《資本論》這部鴻篇巨著中進行了科學的理論推導與證明。馬克思通過“從後思索法”對英國這一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典型進行“人體解剖”,不僅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而且證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産力的生産社會化與生産關係的生産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無法自行克服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作中週期性經濟危機只不過是資本主義解決束縛生産力發展的破壞性且暫時性的外在形式,而馬克思給出的科學且內在的解決方案就是科學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而徹底地解放和發展生産力。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關於改革開放的南方談話中指明:“革命是解放生産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無論是革命還是改革都是為了更好地在科學社會主義指引下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都是為了在更好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基礎上實現科學社會主義。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與科學社會主義具有本質的內在同一性;而革命和改革是具體歷史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式方法性制度,是選擇革命性方式制度還是採取改革性方法制度需要具體分析選擇。

根據我國國情選擇了改革性方法制度後,為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事業,鄧小平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改革開放時期實際相結合,睿智地提出了“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改革開放相關方法性制度優劣的標準。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我們在發展社會生産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實踐成就,彰顯了以改革開放為內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無論是同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相比,還是與當代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凸顯著制度成績的比較優勢。在實現社會長期穩定和經濟長期快速發展“兩大奇跡”中,我國穩定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構建了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門類體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多數國家,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根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優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實踐成就,在理論價值上關鍵是有科學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邏輯的指引。馬克思主義在批判性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進行了科學揭示;在對資本榨取剩餘價值邏輯的批判性揭示中,科學證明了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必然代替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趨勢後,尋求勞動解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直接對啟蒙理性——現代性的三座理論文明“燈塔”的批判性吸收超越中,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性吸收超越。隨著啟蒙學者的理性王國華美預言,被活生生的資本主義剝削奴役現實所刺穿,自托馬斯·莫爾撰寫《烏托邦》伊始,到康帕內拉著寫《太陽城》,摩萊裏和馬布利各自書寫《自然法典》與《論法制或法律的原則》,直到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依次提出“實業制度”“法郎吉”“新和諧公社”。這些空想社會主義學説,雖致力於從理論上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揭露批判,並天才地閃爍著對未來社會主義制度的描繪構想,但是,它“沒有能夠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會闡明資本主義制度下雇傭奴隸制的本質,又不會發現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也不會找到能夠成為新社會的創造者的社會力量”,具有明顯的時代與理論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汲取空想社會主義理論養分,在理論與時代結合的意義上,原創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理論飛躍。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吸收超越。歷經重商主義、重農主義等經濟學流派,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經濟學説為代表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標識著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和自由放任自由貿易等經濟理論觀點,一定意義上也強化了對勞動價值的認知。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具有明顯的理論局限性和價值虛偽性。“以勞動為原則的國民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引者注)表面上承認人,其實是徹底實現對人的否定”,這是因為它實質是以“私有財産的關係”即資本對勞動宰制的私有制關係為原則和前提。馬克思通過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本質揭露和前提批判,原創性提出勞動二重性理論,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為科學揭示説明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和原創性提出剩餘價值學説進行了奠基。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性吸收超越。康得哲學和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兩個高峰,開闢並完成了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建構與整合。康得和黑格爾承襲啟蒙理性主義傳統,提出“人是目的”,張揚人的主體性和自由意志權利,試圖通過理性道德律和倫理國家來規制市民社會亂象,而陷入了思辨哲學的泥沼,成為囿于市民社會個人利己主義旋渦的“軟弱”哲學。通過批判康得“善良意志”哲學的軟弱性和黑格爾“倫理國家”哲學的虛偽性,馬克思基於實踐辯證法直斥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原創性地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有機統一的新哲學。這一新哲學要求不僅要解釋世界更要改造世界,要直面資本主義市民社會資本主導的私有制邏輯前提,通過無産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共産主義運動,現實地改造資本宰制勞動的私有制邏輯前提,徹底且真正地實現勞動解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制度是邏輯與歷史統一下的探索性生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憑空臆想,而是在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內在要求下,是接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歷史發展的中國化規範性凝結,是在“四史”即社會主義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偉大歷史探索與比較中的選擇與建構。

社會主義史、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既是有機銜接的、馬克思主義者接續探索創建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史”,又是分段明確的、馬克思主義者階段性探索創建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階段史”。社會主義史,整體來説,就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通過原創性地提出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成為指引無産階級現實地變革世界的科學理論,歷經列寧主義指引下的“十月革命”,成功使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制度並從一國向多國展開。

在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批判性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國情結合的基礎上,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發展成就,保證並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和優越性,使“歷史終結論”終結、“中國崩潰論”崩潰、“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過時。

總結歷史性實踐,我們之所以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根本在於形成了以中國共産黨領導為最大優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鄭小偉

(作者單位: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學基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制度優勢中內在的邏輯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