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聚焦陜西兩會:委員為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獻計獻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人的夢想。在政協陜西省第十二屆四次會議上,多位政協委員就他們關注的重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政協委員謝慧瑩:産業為生態而生 因生態而興

“城市建設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先污染後治理’的短視做法,寧可發展得慢一點,也絕不急功近利,絕不走‘開發—破壞—修復’的老路。”陜西省政協委員、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副主任謝慧瑩如是説。

圖片5

生態與城市如何和諧發展?謝慧瑩以浐灞生態區這樣的都市型城市新區舉例:“有很多工業型企業向我們拋出橄欖枝,都被我們拒之門外。我們是拿著生態尺規去選項目,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項目,就算能創造再大的GDP,也堅決不準入區。”

採取“硬核”手段,拿到了漂亮的“成績單”。“浐灞現在是全國三大候鳥遷徙路線,中部路線的重要落腳點,每年在這裡過冬的候鳥有30多種,100多種野生珍稀鳥類都在浐灞安了家。”她自豪地説。

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互賦能。産業為生態而生,也因生態而興。“好的生態,不僅為市民建起了‘生態後花園’,也同樣催生了産業聚集,會展、文旅、金融、新經濟等綠色産業在這裡快速聚集發展。”謝慧瑩説。

政協委員陳利:陜西水資源利用還存在挑戰 需要優化配置

陜西省政協委員、陜西天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利表示,“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修訂了《陜西省節約用水辦法》,啟動了引漢濟渭大型水利工程,但還存在一定的挑戰。比如,“以水定地,以水定産”還沒有有效融入到水資源規劃、評價和用水過程中;農業、工業用水存在較大的節水潛力;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率低,水價杠桿作用不明顯;水資源配置體系有待完善等。

圖片6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推廣節水技術,形成水價調節機制,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節水計量監管,引導公眾自覺節水,為陜西省水資源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應有的貢獻。”陳利説。

政協委員范曉麗:讓秦嶺這張陜西名片變得更綠更美

“秦嶺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是兩大母親河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陜西省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范曉麗説。

圖片7

推動陜西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范曉麗表示,以建設國家級生態公園為抓手,通過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工程和“數字秦嶺”資訊化監管平臺等建設,將秦嶺生態系統中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傳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等重要生態區域納入建設。紮實推進秦嶺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

“秦嶺是陜西最美的名片,大秦嶺的綠水青山更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金山銀山。”范曉麗説,還應以秦嶺和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為引領,協同規劃陜西域內漢江流域生態建設。與秦嶺生態建設同向而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陜西域內漢江流域生態經濟,增強秦嶺生態建設的廣度和深度。

范曉麗認為,作為生態區位重要省份,陜西應積極履行建設“山青、水凈、坡綠”生態環境的責任,編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繪製分區保護圖,劃定核心、重點、一般保護區,實行分區保護,形成省-市-縣三級保護體系,讓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落地落實,早日實現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政協委員王國庫:陜南要積極融入漢江生態經濟帶

1月24日,陜西省政協委員、民建安康市委員會主委王國庫建議,支援陜南積極融入漢江生態經濟帶、打開“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通道、推動綠色迴圈發展。

作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不僅為陜南開放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也為陜西打通向南開放通道提供了可能。王國庫建議,打破固有發展思路和方式“禁錮”,在宏觀戰略佈局上求突破,在發展空間謀劃上求拓展,在未來優勢資源稟賦認知、理解、彰顯上求超越,放大優勢、補齊短板,緊緊圍繞開放發展這一關鍵,紮實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要進一步提升陜南三市新型城鎮化水準,配置優質資源、打破發展瓶頸,強化項目引領、培植重點産業、突破核心區域,努力打造美麗、暢通、創新、幸福、開放的漢江生態經濟帶。(整理自三秦都市報、群眾新聞網)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