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三千里 兄弟情誼深
薊州區東西部扶貧工作成效紀實
薊州區,渤海之濱的京津“後花園”;古浪縣,絲綢之路河西走廊的東端要塞;天祝縣,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界處。
東西兩地,千里相望,兄弟牽手,情比金堅。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開展以來,天津市薊州區和武威市天祝、古浪兩縣成了親兄弟,一段跨越山水的結對佳話譜開新篇……
2017年以來,薊州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赴結對幫扶的古浪、天祝兩縣對接考察“結親戚”,共同研究、務實解決深化協作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各鎮鄉、部門百餘次赴兩縣深入對接,推動各領域合作交流,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架起了東西部攜手奮進的“連心橋”。
資金扶持、人才支援、優化産業、勞務合作、消費扶貧……四年過去了,在薊州區上下一心的不懈努力下,受援的兩個兄弟縣于2020年2月實現全體脫貧摘帽,居民生産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薊州産業紮根西北大地
地處甘肅省中部的天祝縣距薊州區1600多公里,總面積7149.8平方公里,其中農耕土地佔比8.09%,藏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眾多,佔總人口37.1%。
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農耕地佔比低,薊州區孫各莊滿族鄉也有相似的情況。近年來,孫各莊滿族鄉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蜜蜂養殖産業,滿鄉群眾增收顯著。
能否將蜜蜂産業“移植”到天祝縣,也帶動天祝人民致富?帶著這樣的願景,2018年,孫各莊成校校長郭亮作為科技特派員,踏上了去往天祝縣的道路。
調研中,郭亮發現天祝縣擁有油菜花及100多種野花品類,蜜源植物豐富,非常適宜蜜蜂養殖,但天祝縣海拔高、氣溫低,冬季長,蜜蜂成功越冬是産業落地的關鍵。郭亮回薊後立即申請確立蜜蜂養殖實驗項目,攜帶實驗蜜蜂再度前往天祝。
初期進展並不順利,當地生活條件艱苦,郭亮等三名實驗人員只能擠在一處廢棄的學校居住,當地群眾受傳統遊牧思想禁錮,並不看好蜜蜂養殖。為實現這個“甜蜜的”致富夢,郭亮等人不懼寒冬,日復一日觀察記錄蜜蜂的情況。經過漫長冬日的等待,2019年開春,郭亮欣喜地發現,蜜蜂全部順利越冬。
2019年,郭亮的蜜蜂養殖項目被天津市確立為示範項目,與天祝縣睿琛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協作,在天祝縣松山鎮鞍子山村正式實施。郭亮等人攜帶著薊州區無償提供的蜜蜂20箱、蜂箱20個,以及制蜜機等設備工具,對天祝縣科技示範戶陶春曉等人開展手把手的培訓。
“第一桶蜂蜜新鮮出爐。”2019年7月,陶春曉的微信朋友圈喜迎眾多粉絲。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嘗起來冰鮮玉潤、髓滑綿甜的116斤“天祝高原百花蜜”很快售完。
“天祝縣氣候乾燥,蜂蜜含水量低,口感更‘濃郁’,品質非常高。”郭亮介紹道,引入蜜蜂産業後,天祝縣的花卉産業也跟著活躍起來,旅遊業隨之發展,産業間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已初步形成。
“按照這個産業模式,明年蜂蜜産量將迎來較大提升,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50萬餘元。”郭亮信心滿滿地盤算著,下一步還要組織更多蜜蜂養殖科技特派員在天祝縣建立蜜蜂養殖科技示範基地,“一隻小小的‘蜜蜂’,能給200余戶貧困戶帶來脫貧致富的好日子!”
距天祝西北80公里的古浪縣緊連騰格裏沙漠南緣,5103平方公里的縣域內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598平方公里,風沙線長達132公里。
古浪縣北端的西靖鎮是甘肅省40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屬旱丘陵沙漠地帶,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僅150天,農作物産量低,貧困發生率較高。如何在這片沙土地上創造價值,成為了幫扶工作面臨的最大難題。
薊州區漁陽鎮作為結對幫扶單位,先後多次前往西靖鎮現場調研,尋求百姓脫貧的辦法。防風固沙的梭梭林引起了注意,能否在梭梭樹上嫁接肉蓯蓉來提高收入?西靖鎮自然環境如此惡劣,肉蓯蓉作為生長環境要求苛刻的名貴中藥材,能否嫁接存活?
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問,漁陽鎮請來了中國礦業大學教授、生態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長張增志教授,四次前往西靖鎮實地調研,經過土質檢測和對生長條件的論證,答案是可以嫁接。
得到專家的肯定,漁陽鎮立即行動,建立肉蓯蓉種植基地,聘請專業團隊選種育苗,培訓種植、管理技術人員,為準確把握肉蓯蓉生長環境專門研製了新材料水袋,大大提升肉蓯蓉的存活率。
該項目預計兩年後産生效益,500畝試驗基地可産肉蓯蓉約5萬個,預計每年凈産值約500萬元。下一步,西靖鎮還將打造2000畝的肉蓯蓉産業基地,預計年産值2000萬元,肉蓯蓉項目的落地不僅帶來一筆可觀的效益,更是為西靖沙漠化治理增添綠色屏障。
站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的一處山坡上,天高雲淡,清風拂人,固化荒丘沙地的一排排草方格整齊劃一、蔚為壯觀,各種防沙植被在烈日下顯得鬱鬱蔥蔥。
“能否引入新的樹種,給這片沙漠既添‘綠’又生‘金’?”帶著這個問題,薊州區林業局與古浪縣林草局多次對接、反覆研究適合當地環境的果樹和綠化樹,最終決定發展可兼做生態林和經濟林的紅果等品種。
去年初春,疫情剛剛平緩,3月23日,薊州區林業局苗木基地已起苗裝車,第一批援建的紅果樹苗26日抵達古浪,當地200多名機關幹部和群眾立即開始栽植。接著,2萬株海棠、2000株金枝槐、800株紅葉李……4月8日,第二批援建苗木陸續運抵古浪。
與苗木一起抵達的還有技術支援。古浪縣富民新村農戶第一次種植紅果樹苗,沒有種植和養護經驗,3月31日,薊州區林業局副調研員、林業推廣研究員胡春明和農藝師李玉奎專程趕往古浪縣,對苗木日常管理、防凍、保濕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制定了“下蓋被、上穿衣”、科學施肥等技術要點,並提供持續不斷的跟蹤服務。
功夫不負有心人,4月15日,剛剛返薊的胡春明收到了來自古浪的微信,照片中,援建的苗木綠葉初萌,甚是喜人,苗木全部萌芽,沒有一株死苗,長勢良好。一起收到的還有親切的話語,“感謝薊州人民開展綠色幫扶的深情厚誼,我們一定要讓薊州幫扶林結出纍纍碩果!”
薊州區林業局與古浪縣林草局一道,邁出了生態幫扶重要一步。去年9月,在此基礎上再發力,又為古浪縣支援了5000株牡丹和2000株芍藥。“我們會繼續探索生態扶貧舉措,爭取打造出一顆林果飄香、牡丹盛開的‘隴上明珠’。”胡春明説道。
林果産業、蜜蜂養殖、食用菌大棚、肉蓯蓉基地、紅香酥梨果園……薊州區持續發揮本土資源優勢,將優勢産業陸續導入受援地區,魚漁並授,增強當地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助推特色産業發展。目前這些産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東部優勢輸入、西部短板補齊、東西相融進步、雙方互惠互利”的標桿。
“把智慧的種子撒在每一個角落”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孩子的頭等大事,為了能讓兩縣孩子們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薊州區的支教老師義無反顧踏上了援甘的征程。
“起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結構畫準確……”在古浪一中的教師裏,趙偉手把手地教授學生素描的技巧。2018年8月,懷揣著對大西北的無限憧憬,薊州別山小學美術教師趙偉和三名同事來到了古浪一中的課堂。一張簡易的床舖、幾張低矮的桌椅、一組衣櫃、一個熱水器是他全部家當。
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他開設“扎染”課程,用全新的課堂內容讓孩子們體驗到藝術的魅力。半年多的支教生活深深地觸動了他,他用心帶領孩子們一起設計、製作扎染作品,作為珍貴的回憶留給了孩子們。
像趙偉一樣的支教老師,薊州區共有92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們真情投入、全心付出,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帶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把智慧的種子撒在天祝、古浪的每一個角落,播種下未來的希望。
天祝縣城關小學副校長王永平對薊州的援助感觸良多,他説:“薊州區支教老師多方位、多角度指導我們學校的黨建、管理、教學、教改等工作,讓我們深受幫助與鼓舞。”
提起柔性幫扶的經歷,薊州區教研室教研員馬春風也深有感觸,他們和天祝的教育同行共開展講座12場,做示範課和公開課30節,聽課、指導課上百節,“兩地的教育人相互交流,共同為受援縣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人才的培育輸出,實現了教育資源共用,填補了受援兩縣醫療領域的空白,有力提升了受援縣的基礎醫療、義務教育水準。近四年來,薊州區立足群眾最關心、需求最急迫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增派專業人員,選派醫生、教師、專業技術人才207人次到兩縣開展支醫、支教、支技工作;幫助兩縣培訓黨政幹部1071人次、專技人員1758人次。著力完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協調薊州區資訊工程學校和天祝縣職教中心建立“2+1”聯合辦學,提高西部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競爭力,縮短了東西部差距。
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曾經是西部山區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致富無門路,發展無優勢,無法實現“兩不愁”;受上學難、就醫難制約,更無法實現“三保障”。
提升現有醫療水準,是兩縣人民最急切的期望,也是薊州區迫切想要實現的願望。
2019年12月,當薊州區人民醫院醫生彭宇初到天祝縣藏醫院,伴隨著高原反應而來的是對醫療設備技術落後的感嘆。
專業技術人員水準良莠不齊、醫療設備陳舊老化、檢查手段缺失……彭宇坦言“問題很棘手”。
高海拔的環境導致天祝縣肺心病高發,肺心病人全麻手術後,催醒藥弗馬西尼是必需品,否則出手術室可能會引發呼吸抑制,帶來生命危險。
彭宇第一次手術開藥時發現,“醫院裏沒有氟馬西尼這個藥。”彭宇立即通過薊州區人民醫院,為天祝縣藏醫院購進最新的催醒藥,並在臨床實踐中指導醫生們使用。
“薊州區的幫扶醫生為我們帶來了迫切需要的技術和經驗。”藏族醫生李萍元説道,過去缺少經驗,麻醉科的醫生最怕神經阻滯、臂叢麻醉等操作,在幫扶醫生協調購藥、手把手傳授臨床經驗的努力下,天祝縣藏醫院已擺脫了這種困境。
“天津市薊州區幫扶醫療工作隊不僅為醫院送來了優質治療資源,還幫助培訓一批醫療人才,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天祝縣藏醫院院長朱青學説。
2018年11月30日,薊州區人民醫院蔣洪波到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藏醫院影像科開展為期一年的援甘工作。
在天祝縣期間,她的手機24小時開機,全天候應診,每天CT工作量最多達到87人次。高強度的工作下,她得了腰椎間盤突出,加之對高原氣候的不適應,經常胸悶氣短、頭暈目眩,血氧飽和度八十多,但她從未因身體原因請過假。
這一年裏,她帶領科室人員把CT35種基本檢查項目全部開展並成功運作,還開展了增項檢查和多種操作的培訓,天祝縣藏醫院的CT檢查水準顯著提高。
作為蔣洪波的愛人,藥學部副主任王寶江也申請了到天祝縣藏醫院進行一個月的幫扶。幫扶期間,他每天點評110多張處方,分析總結問題,連同藥學專業知識做成課件,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短短一個月,藏醫院規範了基本藥品目錄,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水準也顯著提高。
蔣洪波、王寶江夫婦共同援甘,為天祝的醫療水準提升奉獻了“小家”的力量,成了扶貧故事中的一段佳話。
家門口打工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薊州區幫扶天祝縣松山鎮德吉新村的扶貧車間建起來後,附近村的婦女們有了一份家門口的事業。
村民豆桃仙每天早晨來到車間,打開縫紉機,把昨天做剩下的布匹拼在一起,啟動機器,伴隨著縫紉機的節奏聲開始一天的工作。
“扶貧車間建成之後,每個月能有四到五千元的穩定收入,”豆桃仙滿足地感嘆,車間離家近,自己還拿回家一台機子,晚上可以一邊陪孩子學習,一邊幹活。
“感謝薊州區的幫扶,讓大夥在家門口就業。”絲路雨服裝公司負責人宋佔林介紹道,“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讓賦閒在家的婦女掙上工資,一個小小服裝廠能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6人就業,真正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出古浪縣城駛向城東,騰格裏沙漠腹地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藍色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方陣,在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這是古浪縣“十三五”新增的20兆瓦光伏扶貧項目,利用荒山、沙灘、閒地集中建設光伏電站,自2018年底正式並網發電起,已投入使用兩年。
這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大戰略下,薊州區與古浪縣“光”與“農”的脫貧之約。
光伏項目的實施,為古浪縣帶來達到2500萬元以上的年發電效益,11個鄉鎮92個貧困村的2858戶貧困戶戶均年受益約3000元,村集體經濟約5萬元以上,持續受益20年。“不僅貧困群眾有收益,附近群眾還能就近務工。”古浪縣發改局幹部銀會勇介紹,該項目總投資13841.21萬元,其中天津市薊州區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2697.6萬元。
黃花灘戈壁農業産業園、天薊扶貧産業園、20兆瓦光伏扶貧、農産品銷售……薊州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發展適合村情民意的産業項目,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雙增收”,為決勝脫貧攻堅搭建了新平臺,注入了新活力。近四年來,市區兩級財政累計向兩縣投入幫扶資金3.1244億元,助力兩縣實施141個項目,累計幫助兩縣引進企業19家,幫助兩縣11780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使16萬名貧困戶受益。
這是幫扶成效,也是薊州區與天祝縣、古浪縣人民兄弟友誼的見證。
“脫貧不是脫政策摘帽不是摘幫扶”
扶貧路上要“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結合“萬企幫萬村”“結對認親”行動,薊州區細化幫扶計劃,做到精準扶持、“一村一策”。目前薊州區27個鎮鄉街、11個區直部門、31個村、9個社會組織、2所醫院、195所學校、59家企業與兩縣開展結對幫扶,區領導帶頭,在全區範圍內組織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與古浪、天祝108個深度貧困村154戶貧困戶結對認親,形成鄉鎮、村企、學校、醫院之間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務實協作的扶貧格局。
脫貧摘帽只是開始,薊州區還將繼續在産業、教育、醫療、消費、就業等方面上加大幫扶力度,不斷打造對口幫扶新格局。相距千里的兩地三區縣,心手相牽、血脈相連,正在共同開創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扶貧協作道路,將攜手踏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來源:天津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暖心三千里 兄弟情誼深 薊州區東西部扶貧工作成效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