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常州富強村:找準轉型發展著力點 走好富民強村路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們找準轉型發展著力點,切實轉變發展思路,加快‘城中村’轉型發展,打造出了現代高端服務業的先發優勢。”近日,常州市天寧區富強村黨總支書記賁秋菊對科技日報記者説,目前,全村轄區內已有超市、酒店、菜場等經濟實體超千家,今年全村經濟收入可達800多萬元。

二次轉型,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40年前的富強村,由於遠離城區,村民們大多以種田為生,每年一季水稻一季小麥,每人平均收入不到400元,村級經濟也是連年虧損,無論是村幹部,還是普通村民,都是苦不堪言。

村民都説,“富強村不富不強”。該如何改變村窮民不富的現狀,讓村民安居樂業,生活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思路一變天地寬。當時,富強村領導針對村級經濟發展瓶頸,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挖掘整合農業資源,通過統一組織、規劃、協調和研發,建成1600畝標準蔬菜示範田,提升了農業産業經濟效益。

然而,進入90年的後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在撤隊(改)轉居中,富強村同樣一下子變成了城中村。沒有了農業,原來的經濟優勢失去了,怎麼辦?富強村再一次面臨著轉型考驗。

“我們搶抓城市化發展的先機,利用常州鄉鎮企業的先發優勢,在確保集體資産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大力引進和創辦機械、紡織等方面的企業。這一舉措,有效解決了全村勞動力的就業難題,大批農民變成了工人,村級經濟實現一産向二産的華麗轉身。那時的富強村,有大小工業企業13家,年工業總産值從6萬多元增加到了近500多萬元,職工人數從11人增加到近500人。到1998年,全村村民家庭年收入平均已達1.5萬元左右,成為常州市較早的工業明星村、億元村、富裕村。”賁秋菊説。

再次轉型,村級經濟煥發新活力

2010年,常州實施工業企業退城進園,富強村的企業也搬遷了出去。沒有了農田,可以發展工業企業,關停了企業,作為中心城區的城中村,又該如何發展?

村委想方設法協調各方資源,帶領群眾代表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經驗,開闊眼界思維,拓寬發展思路,決定轉向發展三産,重點打造一批有規模、帶動力強的現代服務業。

在富強村村委幹部眼裏,要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入,發展現代化服務業,生態環境和道路交通設施必須先行。於是,隨著城市拆舊建新,工業企業逐漸搬離,富強村開始探索美化、優化、強化“三化”發展和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創新路。

在美化上,按照村民自願原則,村民住房統一設計,建成一批集中居住區,解決了生活設施不齊全、交通不便、難於管理等難題,先後投資近2000萬元完成村主幹道拓寬、綠化、亮化、污水集中收集處理、河道治理等工程,全面改變了生態環境、生活環境、營商環境,提升了城中村的品位和地位。

賁秋菊告訴記者,10年來,富強村沒有出賣一寸土地,而是通過集體資産租賃、聯建聯辦等形式,先後引進信特超市、禧瑞都餐飲、昂立教育、美馳傢具等一批重量級項目,形成了綜合商場、娛樂休閒、酒店餐飲、傢具裝飾、培訓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鏈,實現了二産向三産的成功過渡,成為常州現代化服務業的集聚地。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全村級經濟仍創出新高,僅租賃收入就達到400萬元。

如今的富強村,環境美、産業新、經濟強,百姓生活更是安逸。村裏建起了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遠端教育、運動休閒、衛生保健等服務,村委還為60周歲以上老年人購買了意外險,逢年過節有慰問金,就連曾經在村裏務過農的老富強村人,也有了貢獻股。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常州富強村:找準轉型發展著力點 走好富民強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