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大熊貓 國寶中的“美人”
全球唯一圈養的棕色大熊貓——七仔。本報記者 王海濤攝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秦嶺大熊貓為345隻(不含幼體)。 本報記者 王海濤攝
野生動物和人類一樣同是大自然的一員,是大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不僅屬於人類,也屬於野生動物,大家一起組成了美麗的家園。保護野生動物,維護地球家園的生態系統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即日起,本報推出“和諧共生 美麗家園”欄目,講述陜西保護野生動物的故事。
提起“最中國”的動物,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國寶大熊貓:黑白相間、圓圓滾滾、憨態可掬、招人喜愛。
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曾與劍刺虎、恐龍等物種同時生存在地球上。在大自然的嚴苛選擇下,恐龍、劍刺虎早已消失,“活化石”大熊貓卻以悠然的姿態謎一般地生存到了現在。
陜西秦嶺是我國大熊貓的主要分佈區。多年來,陜西高度重視大熊貓保護工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採取建立自然保護區,開展野外巡護、救護、監測和科學研究,建立、發展大熊貓圈養種群等措施,有效促進了瀕危的大熊貓種群在秦嶺繁衍壯大。
秦嶺大熊貓
不一樣的國寶
被譽為“天然基因庫”的秦嶺,自古以來就是大熊貓的棲息地。1986年,在秦嶺南麓洋縣發現的大熊貓小種化石表明,秦嶺大熊貓有著悠久的歷史,秦嶺南坡是大熊貓的故鄉。
1960年,北京師範大學的鄭光美在秦嶺南坡發現大熊貓標本,經實地考察後,于1964年公開報道了秦嶺大熊貓的存在。
秦嶺大熊貓已被科學界公認是大熊貓的新亞種。通過DNA指紋圖譜檢測發現,秦嶺大熊貓在距今1萬年至1.2萬年之間,即與其他山系大熊貓分開,形成了獨立的遺傳群體,其頭骨、牙齒等與其他山系大熊貓有著顯著差異:體型較大,頭圓臉胖,容貌可愛,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
秦嶺大熊貓與其他五大山系(岷山、邛崍、涼山、大相嶺和小相嶺山系)的大熊貓相比更為原始,且具有獨立的進化歷史,在遺傳分化上、形態上已達到了亞種分化的水準。秦嶺大熊貓亞種地位的確立,賦予了秦嶺大熊貓保護全新的內容,對秦嶺大熊貓保護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
秦嶺大熊貓不僅僅有黑白色,而且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棕色。據相關資料顯示,秦嶺是目前全國棕色大熊貓的唯一發現地。迄今為止,在秦嶺地區共發現9次棕色大熊貓,全世界唯一一隻可供人們研究、觀賞的棕色大熊貓“七仔”,現今生活在陜西省樓觀臺的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
在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棕色國寶“七仔”正健康成長。在秦嶺特有的棕色大熊貓身上,隱藏著許多科學之謎。解開棕色大熊貓之謎,成為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肩負的一項重要使命。
秦嶺大熊貓人工繁育年代久遠,1975年,在西安漢文帝母后薄姬南陵中,出土了大熊貓完整頭骨。學者認為,2000年前,大熊貓已成為西漢上林苑皇家豢養的珍禽異獸之一。
經過多年科學有效的保護,秦嶺大熊貓生存狀況不斷改善,種群數量不斷提升。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秦嶺大熊貓為345隻(不含幼體),佔全國18.5%,棲息地面積36.06萬公頃,潛在棲息地面積24.46 萬公頃,涉及5市11縣,且秦嶺大熊貓種群有向西側、北側擴散的趨勢。與三調相比,秦嶺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增幅為26.4%(三調為273隻),超出全國平均增幅9.8個百分點,為全國最高;種群密度為0.096隻/平方公里,較三調增高了23.1%,超過全國0.072隻/平方公里的平均密度,位居全國之首,野外大熊貓偶見率最高。
完善保護體系
打造熊貓“幸福家園”
秦嶺是野生大熊貓的“幸福家園”,多年來,陜西省高度重視秦嶺大熊貓及棲息地的保護工作。為有效保護秦嶺大熊貓及棲息地,陜西省從1965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陜西太白山自然保護區起,先後在秦嶺建立了16個以保護秦嶺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面積約35萬公頃。
秦嶺大熊貓主要生活在秦嶺中段的南坡區域,棲息地面積達36.06萬公頃,潛在棲息地面積24.46萬公頃,涉及漢中、安康、商洛、寶雞、西安5市的11個縣。受人類活動影響,秦嶺大熊貓棲息地呈碎片化特徵,被分割在青木川、太白河、牛尾河桑園壩、興隆嶺、天華山錦雞梁、平河梁等6個區域。
為了有效促進秦嶺大熊貓種群的擴大,近年來,陜西省制定了《大熊貓保護規劃》《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規劃和方案》《陜西省重點區域大熊貓種群動態監測工作方案》,啟動了重點區域大熊貓種群狀況監測等,為秦嶺大熊貓種群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陜西省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秦嶺大熊貓的保護管理體系、保護區建設、項目管理、巡護監測、救護收容以及對外合作與交流取得了長足發展。秦嶺大熊貓的科學有效保護,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陜西省還與熊貓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國際組織廣泛合作,加強秦嶺大熊貓種群與棲息地保護等方面研究。
為了推動大熊貓棲息地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加強棲息地連通廊道建設,保護和復壯大熊貓野外種群,2017年4月,我國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建立生物多樣性示範區域。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秦嶺區的面積相當於8個西安市建成區的面積(548.6平方公里),佔秦嶺陜西段總面積(5.7萬平方公里)的7.6%。其中包括12個自然保護區、3個省屬林業局、2個森林公園、2個風景區,涉及西安、寶雞、漢中、安康4市8縣的19個鄉鎮。
2018年1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省管理局掛牌成立,2019年1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太白山、長青、佛坪、周至、寧太管理分局掛牌成立,建立起“省管理局—管理分局—管護站—管護點”的四級管理體制。為加強日常保護管理及聯防共管,建立了秦嶺大熊貓興隆嶺核心種群保護聯盟,開展反盜獵聯合巡護行動、杜絕非法登山入區行為等。
攻克技術難題
人工繁育成果豐碩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嚴峻形勢下,我們克服困難,成功繁育出4隻可愛的大熊貓寶寶,現在研究中心的大熊貓數量已經有32隻了。” 2020年12月31日,在周至樓觀臺的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雷穎虎介紹説。
在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不僅能看到可愛的秦嶺大熊貓,還能見到朱鹮、羚牛、金絲猴等其他珍稀動物。這裡的科研人員承擔著珍稀野生動物的搶救飼養和科學研究工作。多年來,他們積極開展人工繁育與種源交流、疫病防治與防控等研究,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
“2017年,我們突破了大熊貓繁育瓶頸技術,攻克了大熊貓人工繁育中‘發情難,配種難,育幼難’3大科研難題。還完善了大熊貓人工種群譜係,建立了大熊貓精子庫,與四川大熊貓開展遺傳物種交流,探討大熊貓育幼技術,凍精製作、激素測定等技術都取得很大突破。” 雷穎虎説。
為了構建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新體系,2018年6月,以秦嶺大熊貓為重點研究對象的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成立。該中心通過保護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疾病防控、飼養營養5個方向的研究,著力攻克秦嶺大熊貓飼養、繁育、疾控等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著力增加圈養秦嶺大熊貓數量。
目前,陜西共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5年內增長14隻,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2020年出生的4隻大熊貓也正漸漸長大,它們憨態可掬的模樣已在全球“圈粉”無數。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秦嶺大熊貓 國寶中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