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人民時評:破立並舉健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品質,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久前,教育部發佈《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10個“不得”,對於進一步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科研導向和學術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針對“唯論文”不良導向,有關部門採取了強有力的改革舉措,《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相繼發佈。以此次《意見》發佈為契機,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是用好教育評價這個指揮棒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必然之舉。

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不斷健全,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水準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同時也要看到,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還不完善等問題一定程度存在,亟待從制度層面進行補強、從治理層面加以規範。此次《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七個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和問題導向。要求各地各高校對“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開展學風教育和警示活動;在職稱評審、項目申報、成果獎勵等方面對學術不端行為加大懲治力度;健全品質監控機制和退出機制,杜絕“關係稿”“人情稿”……劃出紅線,打出“組合拳”,可見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改革決心。

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不是不要論文,而是要引導正確理性看待論文發表情況,讓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回歸正確方向。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者、第一職責是教書育人。無論是人才評價、職稱評定,還是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分配,都應該把教書育人的成效及由此形成的學術成果作為重要評價標準。《意見》就優化評價方式進行了縝密部署。比如,堅持分類評價,鼓勵不同類型高校針對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研究類型、不同教師崗位類別制定不同評價指標;健全綜合評價,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思想政治、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等進行全方位評價。探索構建更加科學多元的人才評價體系,對於引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守初心、淡泊名利、潛心鑽研、鑄造精品,具有重要而深遠意義。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各地各學校制治結合、破立並舉。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引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必將有利於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破立並舉健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