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丨西安浐灞扶貧“鐵三角”打出脫貧“合力拳”
浐灞駐壕栗村第一書記李學軍(左)和工作隊隊員周育民。
位於驪山山頂的臨潼區壕栗村,海拔1300多米,缺水少地、交通不便,甚至連冬季平均氣溫也要比二三十公里外的西安市區低5℃左右。然而,作為曾經的貧困村,近年來卻強勢“翻盤”: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三階段已全面脫貧;2019年的6戶未脫貧戶每人平均增收4308.34元;全村發展能力持續提升,核桃、板栗、石榴、香椿等涉林産品銷售收入逐年增加。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支“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駐村工作隊。
與村幹部融為一體,隊員周育民(右)教授陳鳳軒學習電腦知識。
駐村“鐵三角”組成脫貧“突擊隊”
“組織相信咱,把我們派到村裏來扶貧,我們就一定要帶領群眾打一個脫貧致富的‘翻身仗’。”説這話的是,浐灞駐臨潼區仁宗街道壕栗村第一書記李學軍。
2019年7月,浐灞生態區選派了三名駐村幹部到壕栗村開展扶貧工作。他們就是60後的水文學及水資源博士李學軍、70後的財務高材生周育民以及80後的高級工程師秦栩。
駐村後,作為老大哥的李學軍第一時間召開了三人小組會議。
在會議上,李學軍主動介紹了自己原來任職的部門、工作專長,甚至連業餘愛好也沒有落下。
“駐村工作隊是村裏扶貧工作的核心,作為第一書記,必須第一時間將我們三個人的心擰在一塊,這樣才能打造出一個團結、高效、奮發有為的脫貧‘突擊隊’。”李學軍説,在第一次三人小組會議上,他堅定地表達了這個想法,沒想到雖然年齡相差一二十歲,卻得到了隊員周育民和秦栩的積極響應。
正是這次會議,不僅迅速拉近了三個人之間的距離,也讓三個原本工作無交集的工作隊員, 組成了脫貧“突擊隊”。
而在村民眼裏,駐村工作隊的三名隊員雖然年齡相差較大,但卻親如兄弟,非常團結、友愛。
平日裏,經驗豐富、工作認真的第一書記李學軍是駐村工作組的主心骨,也是隊員心裏的“老大哥”,平日裏與別人交流,總是三句話離不開扶貧工作,不管什麼事情,隊員們都想跟他碰頭説一説。
而周育民為人親和、熟悉鄉村生活,主動承擔起入戶調研分析的任務。年紀最小的秦栩年輕有活力、工作熱情高,便扛起了所有需要體力的活。
“我們三個人的頭腦風暴,也是60、70、80三個年代的思維碰撞。”李學軍笑稱,“我們要是能把對方説服了,這事就能成。”
性格互補、各有專長又互相體諒,這讓這支扶貧隊伍成了配合默契的“鐵三角”。甚至連仁宗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兵利視察時也感慨:“走了這麼多地方,咱們村的工作隊員配合最默契,幹勁最足,可以作為典範來學習。”
浐灞駐壕栗村第一書記李學軍組織冬季送溫暖獻愛心活動。
駐村即是駐“愛”艱苦中不忘老百姓
12月初,記者來到了位於驪山山頂的壕栗村,因為這裡海拔高達1300多米,所以每年冬季平均氣溫都要比山下低5℃左右。隆冬季節,城區早已不見了雪的蹤影,但這裡的房前屋後卻還有厚厚的積雪。
“空調都開了好一會了,好像還不太熱。”落雪時節,李學軍走進駐村工作隊的辦公室時,感受到瘆人的涼氣,坐在椅子上不到10分鐘,膝蓋就已經冷得隱隱作痛。因為氣溫低,辦公室裏的空調經常“凍”得停止運轉。
然而,轉身之後,李學軍對周育民説,“昨晚我睡覺時腿都凍得抽筋了,不知道梁計文家有沒有厚被子。”
周育民笑著對記者説,“李書記每次都這樣,好像著魔了一樣,不管啥事都能第一時間聯想到貧困戶。”
聽到周育民的玩笑,李學軍立即解釋説,“駐村幫扶就是要落實好上級的扶貧政策,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只要老百姓能夠得實惠,能夠脫貧致富,我們付出再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隨後,駐村工作隊三人小組立即商量,決定再次根據村裏貧困戶家裏的實際情況,列出一個送溫暖的人員名單,為他們送去過冬棉被。
其實,一年多來,李學軍每天都會隨身攜帶一個日記本,誰家住哪、誰家在城裏有房、誰家幾口人都在做什麼、誰家致貧原因是什麼……他都了然于胸。
其實,除了冷、吃飯不便之外,對於工作隊員們來説,開車走山路已經成了他們最為擔心的事。
“山上經常下雪,有時從家裏出發還沒下,到了山邊發現路上都是積雪。”周育民説,前幾天因為道路積雪,他們開車上山時,車輪像風扇一樣在水泥路面上打滑,他們都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山頂上的壕栗村變身為整潔又美麗的旅遊地。
駐村即是駐“情”産業幫扶帶動脫貧致富
要想徹底改變壕栗村貧困落後面貌,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就必須大力推進富民産業發展。
今年75歲的貧困戶梁計文,家裏除了其大兒結婚生子能獨立生活外,妻子、弟弟還有小兒子均身患殘疾,無勞動能力,家庭收入主要靠他來支撐,全家生活舉步維艱。
得知情況後,工作隊員秦栩便到府了解老人家庭狀況,和老人拉家常並尋找幫扶路徑。經過深入了解,秦栩結合老人家庭勞力弱等實際情況,制定了就地發展養殖計劃,同步協助老梁對廚房進行了改造。很快,老人通過養殖不僅脫了貧,手裏還有了積蓄。
在梁計文的眼裏,駐村工作隊工作務實,踏實肯幹,是群眾的主心骨。“人家大老遠的撇家舍業來這兒不容易,是誠心誠意幫咱過上好日子的。我們能有這樣的工作隊,很知足!”梁計文説。
2019年7月,工作隊剛來到村裏時,山高溝深的壕栗村沒有任何産業,村民依靠核桃、板栗等增收,但當地的核桃皮厚且個頭不均勻,根本賣不上價。
針對村裏核桃品种老、個頭小、産量底,經濟效益比較差的情況,李學軍先聯合村兩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同步對接林業部門對核桃産業進行研判,最終,村上統一了思路,對全村核桃樹實施品種改良,通過人工嫁接提高核桃品質和産量。
“壕栗村全村有800多畝核桃樹,計劃全部改良,今年4月已經嫁接了400多畝,進展很快。除了核桃,板栗、石榴、香椿等涉林産品銷售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在李學軍看來,有了産業,村集體就有了“造血”功能,就能長久脫貧。
除了産業,發展鄉村旅遊也成了工作隊主要推動的工作。
壕栗村森林覆蓋率接近90%,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已獲“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兩個稱號,依託天然地理條件,壕栗村便重點發展起了鄉村旅遊。
運營過西安世園羅曼小鎮的李學軍不時跟隊員探討如何做好文旅産業的精細化發展,財務出身的周育民對運營成本進行可行性分析,80後秦栩則負責分析時下年輕人最喜歡的宣傳行銷創意。
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如今壕栗村的旅遊産業初見雛形,“望長安”民宿已成為品牌。同時,壕栗村也形成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脫貧攻堅典型經驗和先進做法,探索出了一條較為成功的脫貧發展之路,貧困群眾實現了穩定脫貧、共同致富。
目前,壕栗村52戶140人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分三階段已經全面脫貧:2015年38戶脫貧,2018年8戶23人脫貧,今年剩餘的6戶12人脫貧;全村發展能力持續提升,板栗、石榴、香椿等涉林産品銷售收入逐年增加。
2019年的6戶未脫貧戶每人平均純收入由11460.07元提升到了15768.41元,每人平均增收4308.34元。
然而説起工作隊取得的成績,李學軍一再強調,“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能有多大能力?就是因為我們幫扶幹部和村裏的幹部群眾非常團結,建立了親如兄弟的關係,合力為群眾辦實事,所以工作隊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李學軍帶領的工作隊,已經成為壕栗人,真心實意扶貧,幫助壕栗群眾致富奔小康,幸福的花兒正在壕栗村盛開。(記者 周金柱 趙蘊清)
來源:西部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脫貧攻堅丨西安浐灞扶貧“鐵三角”打出脫貧“合力拳”)